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
时间:
陈哲凡673由 分享
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中学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一)
地理教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地理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便可使学生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二、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杜甫有“霜从白露起,月是故乡明”的绝句,歌曲中赞美家乡的更是举不胜举。由此可见,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
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例如,中印两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但印度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等也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欣然被学生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然,在对比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各项发展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教育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四、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教育
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召开有关地理的主题班会,进行旅游观光,时事地理报告会,参观访问、观看有关的影视、录象等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极佳方式;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活动展览、地理墙报、校刊物、地理教具、地理标本等,在这些活动中,必须有一个或几个素质结构完善的“导游”来指导和讲解。这个“导游”就是我们的教师。
五、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计划性、层次性和连贯性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广泛而不集中,不具体,因此德育渗透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层次性的计划。地理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潜力。要明确每一章节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遵循教学原则、设计好教学程序方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同时注意不要使德育渗透“成人化”、“呆板花”要有层次阶梯性贴近未成年人进行。使整个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全面系统连贯,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这样,德育渗透才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在完成三大任务的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伟大意义,进而珍惜自然、保护自然。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二)
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本学期在教学方面应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若是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两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课时,放一段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声像并茂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澳大利亚牛羊成群、矿产丰富,自然加深了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气氛生动活泼。
2、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叙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因为太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学生非常直观地从动画中看到地下水的流动和自喷过程,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3、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演示手段、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讲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时,不直接描述这方面的原因,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流经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黄河下游因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两岸人民筑堤束水,使之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这样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图表众多,类型多种多样。地图犹如"骨架",它能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非常复杂的地图,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利用多媒体的等待和擦除功能,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并使其闪烁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使山脉的两侧地形区形成不同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有利于教学的传递和及时反馈。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效应,合理使用并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中,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情感及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课堂练习时,用计算机出示试题并加以声音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和反馈途径,促成学生认知识规律飞跃,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地理自学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
1、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文盲不在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所学内容。每当学习新的一章一节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审视所学内容的类型、特点、性质和难度,经常地引导学生做这项工作,则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答题,特别是图表分析题,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地理学科的特色是读图、绘图和析图,通过以地理图表的分析练习,一方面可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
2、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讲《中国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地形区的分布等。通过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3、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再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关键。如在进行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教学时,采用"顺口溜"或"三字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非常好。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中学生的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尽可能赋予新的意义。如我国黑龙江省的煤矿(鹤岗、鸡西和双鸭山等)都与动物有关;俄罗斯的地名后多带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的两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是培养记忆能力的好办法。如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到"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和三种国家等,可联想到"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布犹如一个正"品"字。通过联想使学生牢记这些地理特征,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脉的"长",五大湖的"大",贝加尔湖的"深"。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游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主要是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活动课本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地图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利用乒乓球来制作地球仪。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所在地城镇布局情况,画出其所在地城镇分布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分析其所在地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让同学们再重新画一幅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决不能仅仅传授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三)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正确的人地观教育等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地理学科蕴涵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从某种角度讲,本身就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地理教育不仅有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能,同时还肩负着德育的重任,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中学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 、地理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1.地理学科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2.地理学科与环境伦理观念的形成
当前,在全球环境发生变化、人类的生存发展遭到严重威胁之时,环境道德素养应是当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中学地理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其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习把树立环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可以使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3.地理学科与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培养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4.地理学科与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养成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而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二、地理学科德育在不同学段的内容重点和实施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一)
地理教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地理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便可使学生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二、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杜甫有“霜从白露起,月是故乡明”的绝句,歌曲中赞美家乡的更是举不胜举。由此可见,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因此,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三、适当运用比较法的有效途径
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例如,中印两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但印度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等也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欣然被学生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然,在对比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各项发展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教育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四、适时运用地理课外活动教育
地理学是科学的、系统的、现实存在的,所以说地理课外活动能取得课堂教学所无法想象的德育渗透效果。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召开有关地理的主题班会,进行旅游观光,时事地理报告会,参观访问、观看有关的影视、录象等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极佳方式;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活动展览、地理墙报、校刊物、地理教具、地理标本等,在这些活动中,必须有一个或几个素质结构完善的“导游”来指导和讲解。这个“导游”就是我们的教师。
五、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的计划性、层次性和连贯性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广泛而不集中,不具体,因此德育渗透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层次性的计划。地理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潜力。要明确每一章节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遵循教学原则、设计好教学程序方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同时注意不要使德育渗透“成人化”、“呆板花”要有层次阶梯性贴近未成年人进行。使整个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全面系统连贯,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这样,德育渗透才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地理知识教育、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在完成三大任务的同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伟大意义,进而珍惜自然、保护自然。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二)
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本学期在教学方面应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若是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两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课时,放一段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声像并茂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澳大利亚牛羊成群、矿产丰富,自然加深了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气氛生动活泼。
2、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叙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因为太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学生非常直观地从动画中看到地下水的流动和自喷过程,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3、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演示手段、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讲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时,不直接描述这方面的原因,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流经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黄河下游因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两岸人民筑堤束水,使之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这样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图表众多,类型多种多样。地图犹如"骨架",它能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非常复杂的地图,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利用多媒体的等待和擦除功能,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并使其闪烁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使山脉的两侧地形区形成不同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有利于教学的传递和及时反馈。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效应,合理使用并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中,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情感及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课堂练习时,用计算机出示试题并加以声音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和反馈途径,促成学生认知识规律飞跃,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地理自学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
1、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文盲不在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所学内容。每当学习新的一章一节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审视所学内容的类型、特点、性质和难度,经常地引导学生做这项工作,则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答题,特别是图表分析题,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地理学科的特色是读图、绘图和析图,通过以地理图表的分析练习,一方面可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
2、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讲《中国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地形区的分布等。通过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3、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再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关键。如在进行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教学时,采用"顺口溜"或"三字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非常好。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中学生的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尽可能赋予新的意义。如我国黑龙江省的煤矿(鹤岗、鸡西和双鸭山等)都与动物有关;俄罗斯的地名后多带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的两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是培养记忆能力的好办法。如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到"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和三种国家等,可联想到"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布犹如一个正"品"字。通过联想使学生牢记这些地理特征,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脉的"长",五大湖的"大",贝加尔湖的"深"。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游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主要是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活动课本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地图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利用乒乓球来制作地球仪。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所在地城镇布局情况,画出其所在地城镇分布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分析其所在地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让同学们再重新画一幅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决不能仅仅传授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三)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正确的人地观教育等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地理学科蕴涵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从某种角度讲,本身就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地理教育不仅有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能,同时还肩负着德育的重任,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中学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一 、地理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1.地理学科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2.地理学科与环境伦理观念的形成
当前,在全球环境发生变化、人类的生存发展遭到严重威胁之时,环境道德素养应是当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中学地理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其功能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习把树立环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它可以使地理知识技能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3.地理学科与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培养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地理学科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4.地理学科与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养成
地理使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而体验到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享受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二、地理学科德育在不同学段的内容重点和实施
章节 | 教学内容 | 德 育实施 |
疆域与行政区划 | 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国土 | 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
人口与民族 |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 |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为控制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国策,并自觉地维护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通过人口与民族对56个民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从而理解和尊重各少数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
地形的分布 | 各具特色的高原;起伏和缓的丘陵;富饶的盆地;广阔的平原 | 通过我国不同地形区景观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美育教育。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地形都有其不同的开发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唯物主义观点。 |
气候的主要特点 | 我国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台风有过也有功 | 通过对我国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的利与弊;台风过与功的学习,培养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
黄河 |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的治理 | 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对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和黄河的治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这条母亲河存在着生态环境的危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保护和治理母亲河,在这条母亲河边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
长江 | 我国第一大河;跨世纪的三峡工程 | 通过对长江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地位,以及跨世纪的三峡工程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面临短缺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通过对面临短缺的自然资源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忧患意识,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辩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 | 通过对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
持续增长的工业 | 工业发展成就辉煌;现代化工业园区 | 通过对我国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以及现代化工业园区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
东部与西部工业的差异 | 发达的东部和崛起的中西部;开发西部,东西联动 | 通过发达的东部与崛起的中西部的经济对比,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差异的基本国情。通过对上海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教育学生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帮助西部贫困落后的地区,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与西部地区共同发展是上海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 | 连接成网的铁路;“世界屋脊”上的公路 | 通过新旧中国铁路和公路发展的对比,尤其是青藏地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和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科学工作者不畏艰辛,靠自力更生,靠科学技术建设青藏铁路,激发学生学好科学,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的理想。 |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
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中学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德育工作计划(一) 地理教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