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地理>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教案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教案: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我的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我的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我这样学: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Ⅰ、课前预习,找出重点难点。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黄土高原跨越了我国的_________等省级行政区。

  4.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5.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6.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

  7.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_______频繁发生。

  8.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________,改善_______。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极易受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为农牧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正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工程措施治标,以生物措施治本。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流干支流修建水库蓄水,在沟道上筑坝淤地,在缓坡上修水平梯田,蓄水保土。生物措施是种草种树,使土不下坡。为了提高水土保持的效益,还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应以牧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效益。

  (1)通过阅读,你能简要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吗?

  答: 。

  (2)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谈谈应该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答: 。

  Ⅱ、定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结构。(2分钟)

  基本学习目标见前面,个人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结构

  Ⅲ、合作探究突破难点:(20-25分钟)

  1.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2.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4.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5.与同学交换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

  6.看书完成活动2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Ⅳ、成果汇报(8—10分钟)

  1.“风成说”证据是:

  ⑴“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⑵“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⑶“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⑷“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总结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3.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4.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个人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自我检测:(10-15分钟)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教案: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法与学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学手段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

  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活动与探究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25°N~35°N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与其不同。

71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