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

时间: 诗琪1201 分享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童年的秘密》的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寒假里看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很多问题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时造成的。 童年的秘密是什么?蒙台梭利认为体现在:儿童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过人的教育,这种胚胎才能发育成一个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 。

  本书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

  译者的话里里这样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总结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科之大成,结合自己在儿童之家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台梭利儿童观,从而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理论基础。”建构教育理论曾经听说过并且自己在课堂中实际应用过,这个敏感期和其他专家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认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独特的感受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作者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了孩子的敏感期,原来在几十年前国外的教育已经进行到了科学的时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蒙台梭利学校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以及培养的成果,让我在其中收获不小。“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假期,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我翻开《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读起来如沐春风,不忍释卷。当放下手中的这本书时,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可是读过书后我却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有一个观点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写道:“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自己孩子和学生自发性的活动?

  她在书中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同时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由此我想,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发展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

  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认为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积极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通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己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认为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因为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不同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一定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此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保持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助,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能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期”内,发展儿童所能够发展的各种智力。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不能再习惯性的用父辈们教育我们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而应遵循教育科学,沿着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顺势而教。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生命的创造是何等神圣和神秘。而从进化到现在,庆幸有蒙台梭利科学的教育法指引我们往更理智的方向发展,而非愚蠢。能察觉到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儿童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并且已经开始苏醒,当人们开始真正地关心儿童的健康时,终于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儿童的生命,这,也许是伟大的苏醒,而人类也逐渐走向成熟。

  即儿童时代已经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对社会来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应受到控告,在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的误解越积越多,就我们家两老人家而言,在他们带孙子孙女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常常使用软暴力、威胁,还有许诺但不去实行。不理解并批评、压抑幼儿的探索欲望……等等,种种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问题。

  而当我尝试介入和帮助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非常抗拒并认为我的方法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无力。但尽管大人对孩子做了那么多无可理喻甚至可以称为神经病懂得事情,孩子永远都是原谅大人的,他们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而是平静的面对这一切,但我相信他们的内心是很难受很痛苦的,只是会自动调整,他们的内心也会通过不停重复地包容大人的种种并重新调整自己的内在,所以我们常常也会说:“婴儿是成人之父。”

  事实上,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在当时并没有将之表现出来,而且他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而需要进行这种精神生活的辅助则是爱和自由的环境。

  说到敏感期,我就察觉到我们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侄子,2岁,敏感期的特征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识。

  当和姐姐在一起的时候姐姐干什么,越模仿越有趣,而口的敏感期最为明显,因为只要是清醒的时间他就会翻零食柜翻冰箱,永远也吃不够似的。但我们家两老人家一直认为吃零食是陋习(包括对我和哥哥也一样)他们认为吃饱饭才是硬道理,结果把零食柜给锁了,冰箱下层不放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可怜的侄子只能到处翻翻,大人们则理解为“嘴馋”而我也只能表示无力。

  而侄女,4岁,敏感期是——交往、情感,处于交往敏感期的侄女喜欢到隔壁邻居去找好朋友,而且喜欢找比她小得孩子进行游戏,因为这样她就可以决定事情的哪一位,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家被压抑太多)所以,基本除去三餐和睡觉时间她是不在家里面的,对于她这个行为大人们也比较理解,所以,也由她了。

  而情感的表现则是粘人、情绪波动大,而且据观察她想从母亲(我嫂子)身上获得情感,但是当她一靠近过去她母亲就觉得她滚在身上难受,直接回绝“走开”。坚持不懈的侄女希望还坚持一会儿,结果我嫂子就直接拿棍子相对。我的天呐!我大呼不妙,直接把他们分开,几次相救,我侄女直接对群殴建立了安全感并在我身上获取情感。确实,儿童在其敏感期就能学会自我调整和掌握某种东西。但如果儿童在发展敏感期时发展遭到了障碍而无法正常发育,他的心理就会混乱甚至扭曲。

  研究表明,儿童在敏感期时发脾气时他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这表达了他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对杂乱无章的反感,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危险被消除,他们就会平静下来。

  所以,大人会明显地发现儿童发脾气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但是由于这种心理冲突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法把所有发脾气的原因都解释清楚。但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与幼儿沟通大概获得理由并协助幼儿平静地过渡。而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应该努力去认识在儿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儿童的爱,从本质上说是单纯的。他爱,也许是因为他想获得感官印象并借助这些印象不断成长。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他想一颗行星,得到太阳的光芒。


读后感心得相关文章:

1.《将心注入》读书心得体会感想

2.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3.学习读书心得:共读让我们爱上读书

4.读书心得体会:共同读书,共同成长

5.《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403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