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作文大全 > 书信作文 > 其它书信作文 > 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

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

时间: 冰璇1000 分享

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

  留学真正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一张名校文凭,而是逐渐完善的自我认知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范文一

  留学生们:

  近期,很多学生的申请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多数人已经过了面签,就只是等待着8、9月份的离境,也已经有学生已经离境。在此我们想再叮嘱学生们一些去国外后的学习及生活上的注意事项,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不一样、精彩的求学之旅:

  1)检查必携带材料:在今年的6也8日,金吉列为广大的离境学子专门做了一次行前指导说明会,提醒广大的学生在离境前应该注意的事项,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离境前一定要反复检查自己的离境前必备材料,例如OFFER及I20原件、学校所需要的纸质体检证明材料等。望广大学生在激动兴奋之余,能够细心谨慎有加,每次的行前指导说明会望大家都能认真对待,积极参加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时刻提醒自己需要注意的事项,最终安全、顺利离境。

  2)调整好心态,应对全新环境:赴美留学的梦想已经离你们越来越近了。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到每一位学子的期待、兴奋,当然也有紧张。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很可能是焦虑的开始。在此,不管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还是对于各位父母而言,我们都希望您们能够以一副全新的姿态迎接这次美好并艰辛的开始。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学生们即将敞开心扉,打开视野,去踏入一个新的国度,感受异国文化,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之所以艰辛,是因为求学之路从来都没有容易之说,况且是在美国这个教育质量颇高的国家,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求学,学有所成。对于美好,不要过分憧憬,对于艰辛,不要过分畏惧。平常心去把自己置于这个大环境中,感受、体验、成长,最重要的是希望看到你们的蜕变。

  3)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父母在成功顺利地将你们送出国的同时,牵挂也才刚刚开始。所以特别是你们安全入境之后,一定要给父母报个平安信,并告知父母一切顺利。不单单是入境后,在国外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视频或者邮件,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要让身在国内的父母感受着你的成长,欣喜你的成长。对于辛苦的父母来说,没有比看到你的健康、快乐成长更为欣慰的事情了。

  4)学会独立:国外求学的日子,是一个新的开始。从此以后,你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语言环境,全新的学习环境,全新的生活环境,包括饮食、起居等,还有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期待并富有挑战的开始。独立、自主、友好、勤奋、积极向上,这些都是你们日后会慢慢习得的良好的品质。相信经过几年求学后的你们,会有一个崭新、自信、靓丽的自己展现在父母及我们的面前。

  想要叮嘱的很多很多,下次的行前指导说明会,期待即将离境的你们前来参加,站好最后一班岗,是我们的责任。再次预祝各位学子一切顺利、学有所成!

  XXX

  20XX年XX月XX日

  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范文二

  亲爱的留学生们:

  “你是不是每天回家前都会去13街的那家超市买很多的零食?你是不是每次心情忧愁的时候都会去11街的那家小酒吧喝点儿东西?美国的肯德基还是中国的肯德基好吃?没有把你吃胖啊?你家楼下的那个热狗店还是买一送一吗?你是不是搬的每套房子都有一面向南的窗户...”

  看过《同桌的你》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是周小栀在影片结尾描述林一在美国生活的台词,而正在国外留学或者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也都应该知道,这种生活,对你们来说,应该不是你们想要的吧......

  有人说,出国留学是一种非常孤独的体验,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新的学校,新的文化,新的环境,甚至连食物都是新的,,,如果你不能迅速适应这些,那么恭喜你,已经败给了孤独;如果你有超强的适应能力,能迅速适应这些新环境,那么,也恭喜你,正在走向更深的孤独......

  走在街上,看着满大街金发碧眼的土著居民,你会觉得以前在国内最讨厌的那个同学,其实还挺不错的...

  吃着汉堡黄油,你一定会很想念曾经一提到就想吐的食堂饭菜...

  当你一个人有两个手机的时候,你会不会同时打开微信摇一摇,然后摇到自己,再进行角色扮演,自己和自己对话?

  当你想看电视的时候,你可能会把所有的台换了一遍,最后却要拿电脑搜快乐大本营或者郭德纲相声,然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是的,你可能还会认识很多新朋友,比如楼下墙角里的小树苗,你会每天按时给它浇水,如果哪天它死了,你会不会像失去一挚友一样,大哭一场?

  给以前只有没生活费的时候才会想起来的父母打电话,你会不会说:我不要生活费,就是想你们了....

  当你下定决心想给自己做一顿饭而且你真的给自己做了一桌子好吃的,然后你满怀欣喜的拍照发给国内的朋友分享喜悦之后,你一个人是怎么吃下去的?或者,你已经吃不下了?

  当你在学校偶遇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你会不会先心头一暖,然后冲上去大声说:你好,你也是中国人吗?

  当你不经意间听到关于中国的任何新闻,比如中国女排夺冠,比如申冬奥成功,比如屠呦呦获奖,这些你曾经再怎么不感兴趣的新闻,此时都够你激动到大哭一场了吧...

  午夜十二点,有人给你打电话,你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一定是中国打来的,然后不管多困都会爬起来接电话?然后发现这只是一个骚扰电话而已...这一夜,你还能睡着吗?

  当满大街都在放英文歌或者你听不懂的其他语言的歌,你的耳机里,是不是正放着中国的任何一首歌?哪怕是《最炫民族风》?

  没错,你是孤独的,而且是深度孤独患者,但是,在承受这些孤独的时候,你也没有想过放弃,对不对?因为你知道,出国留学是自己给自己选的路,而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但是,留学生活真的这么痛苦,真的这么惨吗?

  看到满街的金发碧眼,你也许会想着上去试着打招呼,练练自己蹩脚的英语,哪怕是假装问路...

  你或许会认识很多新朋友,除了楼下的小树苗,还有更多的外国同学,甚至你也可以找一个外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啊

  看到国内的新闻你会感动,很好,你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好孩子,但是你是不是应该想想:我是不是也要努力,将来也让来国外留学的学弟学妹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我的报道?

  曾经除了要生活费才会联系的父母,现在你也会主动联系了,再怎么叛逆的你,这会儿也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了吧?

  ......

  有人说,出国留学是一次非常孤独的体验,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千万不要轻易尝试,,,但是,如果不敢尝试去体验孤独,怎么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

  其实,每一次孤独的体验,都是一次成长,不是吗?你会明白以前自己很依赖父母,很依赖朋友,现在不会了,只会想着怎么做才能不打扰他们,不给他们添乱,你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所以,留学的你,很快就在孤独中长大了。

  所以,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星爷说过,天才都是孤独的......

  “我叫林一,我来这十年了。我总是一帆风顺一鸣惊人,混得一家体面的大公司,幸得一群温文尔雅的同事。远见卓识的我,在纽约二环外,买下了在地铁边安静的大三居。还有一个未婚妻,总是那么知书达理。每天早晨,我都会开着加长的大Limo上班,就连早餐,也必须是顶级的米其林七星餐厅。”

  看过《同桌的你》的同学都知道,这是林一在影片开头描述自己在美国生活的台词,而正在国外留学或者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这种生活,对你们来说,应该是很不错的的...

  但是,林一在美国那十年,真的是这样过的吗?

  看过《同桌的你》的同学都知道,林一不是这样过的,但是,学会享受孤独,这种生活,林一过不成的生活,你能过成!

  XXX

  20XX年XX月XX日

  致留学同学的一封信范文三

  亲爱的留学生们:

  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拿到了一家咨询公司的offer。比起找到工作时应有的心潮澎湃,我想用感慨这个词可能更能描绘我找工作半年以来发生的各种。心路历程丰富到以至于让我不知道从何处下笔。

  我想,我这一路的经历,比起说是给国内大学生的建议,可能更适用于留学生。在我回国前,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留学生回国找工作是这么个情况。如果当时能有人告诉我,也许我能提早做好准备,或者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希望这篇文章也能给你一些启发。

  出去

  我决定出国的时候才初三。其实那时候与其说是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倒不如说是在国内媒体对外国教育的吹擂中飘飘然地选择出国。除非自己有亲身体验的可能性,我想没有人能对出国留学这件事有那么深刻的了解。我们不过是通过媒体,网站的渲染,加上一点自己的想象,刻画出了一个留学生活在脑海里的印记。

  留学,名校。如果说留学生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富二代的话,那么这两个词加在一起可能就是带着名校光环的富二代。这样的刻板印象自然不能包括所有留学生,起码我和我身边很多人都不是。而如果说在以前,留学只是富人的游戏,那么现在,留学可能成了中产阶级幻想出来的救命稻草。或者更具体一些,是中产阶级试图打破固有阶层,让儿女进入中上层社会的重要法宝。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

  高中的时候,我读的是国际高中,学的是英国的课程。换句话说,我已经无法参加国内的高考,只有出国这一条路。那时候的我以为,只要我能进入美国综合排名top30的大学,就一定是人生赢家了。毕竟听起来是很酷炫的,美国名校留学生。好像我只要咬咬牙,考出sat,完成申请,进去了就无所不能。我记得当时不知道是谁在说:有能力的出国留学之后都留在美国了,不会回来。我也一直觉得,只有那些没有能力出国混日子的才会回国。

  冷水要浇得及时一点才好。

  然而,在出国前没有人告诉我,我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面临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我记得当时orientation第一天,学校的advisor绘声绘色在描述学校的就业情况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不明白的:“我读的可是美国综合排名第12,新闻系甚至是最好的学校,为什么找工作这件事会被如此浓墨重彩地描述?难道这不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

  而直到大二开始慢慢找实习的时候,我才发现,在大多数公司眼里,我比排名100开外学校的学生并没有多少优势。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学生。

  我心有不甘,想要杀出重围留在美国工作。却突然发现因为签证原因,我学的专业加上我去了中东两年拿的不是普通留学生的f1签证,想要留在美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除非我从一开始就做金融行业。但是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这些。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来,有天在华尔街日报还不知纽约时报上读到,美国的文科教育是上层阶级陶冶情操,修生养性的重要途径。然后我突然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而作为典型的中产留学生,没有马上读博的勇气和实力,比起陶冶情操,离开大学这个乌托邦之后,找工作也许是更迫在眉睫的一件事。离开大学,就是失业。

  那时候,我已经面临本科毕业。虽然扪心自问我打心底里地喜欢liberal arts,可是我更清楚,当在找工作的关口时,it literally gets you nowhere.

  综合考虑了之后,我决定去英国读研。一方面是再给自己一年找工作的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国留学程序简单很多,学校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口碑又很好。而这一年里,即使我在万般无奈之下继续报不那么喜欢的新闻方面的岗位,英国公司方面也毫无回应,哪怕是我曾经实习过的金融时报也不例外。后来我才了解到,对于文科行业,英国公司基本上也是采用不sponsor签证的政策。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也有朋友成功找到了researcher的工作,但是最有可能留下来的,还是四大和金融行业。

  于是,16年8月,我回国了。原因很简单,我想要毕业之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咨询成了首选。因为咨询是唯一一个不要求专业,我也觉得能发挥我价值的工作。只不过当时我又天真地觉得,申请国内的咨询肯定比国外简单。真不知道我这样完全没有根据的assumptions是怎么被我想出来的。

  回来

  但是我的幻想很快就在回国第一个礼拜被打碎得很彻底。我记得当时我去参加一个LSE, 剑桥,牛津,MIT组织的在上海的alumni career fair. 当时fair里人头攒动,无论是公司大小,知名程度,问询队伍都长得让我不能理解。而当我排到场上唯一一家咨询公司的时候,所谓的consultants几乎不拿正眼看你,慵懒地说道:“今年我们招5个人或者更少,去年也是5个人。”

  后来经过考证和计算,大概知道了咨询公司每家报名人数大约在二到三千人,一个公司招3-10个人,国内现有的咨询公司大概在12-15家(不包括boutique),算上偶尔有大神重复录取的比例,全国的咨询公司校招保守估计不超过80人,包括港澳台。

  这宛如一个晴天霹雳。

  我望了望场内排队的人数,吞了吞口水,默默走掉了。回到家,我就正式失眠了一礼拜。接下来的日子,也没有更好过。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是很浅的睡眠,还经常会有失业了不知道怎么办,或是被一大群人追着跑的噩梦。醒着的时候,也是无比焦虑心慌,每天脑子里想的几乎只有这一件事。

  从上大学以来,我最难受的时光莫过于上大学第一年时,课业压力太大,加上刚出国不适应所遭遇的一连串事情。但是这次的压力,和那时候不同。如果拿考试来比喻的话,那时候的压力大概更像模拟考,你不知道考砸了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你想尽力发挥好。而这次的找咨询全职,就更像高考。失败了也许就再也没有从头来过的机会和勇气了。我有多害怕,会一无所获。

  我胆战心惊地标出了每家公司的deadline,开始练起了Mckinsey的PST笔试题,试图pick up我五年都没有碰过的数学题。有时候做题错到一半,真的沮丧到不行,又开始给自己安慰打气,告诉自己一直是厚积薄发的类型。就这样,周而复始。

  但当时我虽然焦虑,对未来还是比较乐观。我想,好歹我是留学生,在找这种国外的咨询公司总该有优势吧。事实证明那又是我盲目乐观的臆想。在参加另一家咨询公司reception的时候,HR说:我们会优先考虑国内的target school(主要是清北复交),其次是北美和英国留学生,再是澳洲。

  这个意思不就是,留学生在英美受签证的限制,回国了也并没有优势。

  以前在英国时,别人常笑称LSE是mother of target. 回国之后,我常一起玩的宾大和剑桥的小伙伴总开玩笑说,原来复旦才是god of target啊。讲出笑话的时候,心里满是酸楚。后来ATK first round面完,我遇到一个复旦的本科生。他得知我是LSE毕业的马上做抱拳状,说我太厉害。我笑笑不置可否。厉害不厉害,都是人为臆想出来的结果。起码在国内的找工作上,我并没有任何优势。

  果然,现实总是太残酷。我辛辛苦苦练了三个月Mckinsey的PST, 每套题都做了至少有两三遍,正确率也保证能过笔试的时候,发现自己连MBB的简历都没能刷过。而事实证明,国内仅有的十几家公司,有近一半我都没能刷过简历。

  也许你说,是咨询太难进了,一年只招几十个人,换其他公司不就好了。我当然没傻到在一棵树上吊死。只是真的开始找其他行业才发现,自己的专业和资历进不了券商和风投等金融行业,所谓的外企管培生每家也撑死只招几十人,甚至有公司大张旗鼓办校招最后只录取一个人的。而就连媒体,都会以“overqualify”这样扯蛋的理由拒我。

  “一场声势浩大的校招,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问题,” 朋友嘲讽道。

  而得知我当作保底的一家国企都在第一轮群面后把我刷掉的时候,我是真的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那时候,我一个人在上海,走在灰蒙蒙的世纪大道上,看到的不是灯火通明的东方明珠和高楼大厦,而是内心无比的孤独和不知所措。我想,那个时候,我是真真正正卸下了名校留学生的光环。而我,不过是千万分之一而已。

  后来,又经历了几场无疾而终的面试。在三四个月以来不停地打击与幻灭中,我终于又争取到了最后一家咨询公司的面试。只是那时候,我已经身心俱疲。我告诉自己,我再面最后一家,不行我就再也不想咨询了。

  也许说到底,我还是个幸运的人吧。在长达两个月的四轮面试中,我最终还是能突破重围。只是得知被录取的那一刻,我心中的惆怅却远远大于了我的欣喜。我曾想过一万次自己拿到offer的样子,一定是无比欢呼雀跃的,要干很多很多求职期想干但是不能干的事。但是这一天真的来的时候,我却感到无比乏累,但是,也有难以言说的轻松。

  在这种四分实力六分运气的竞争中,我实在看不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过好在还是有伯乐能看到我,我心中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我常念叨,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无论我能在咨询行业做多久,我始终感谢第一个认可我的人。他们不知道这对我而言,会是多大的鼓励。

  意义

  不小心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用自己的例子卸下名校留学生的光环,也趁早打碎一些不必要的幻想。

  那也许你会问,那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和我以前一样,把留学当作打破当前阶级束缚,在经济基础上有明显飞跃的工具,我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不是说没有这个可能性,每年仍然有很多留学生凭着运气和实力在名校毕业之后进入中上层社会。只是仅以这个心态出国,却难免会让大多数人大失所望。

  留学真正的意义,我在经历了这些之后看来,是自我成长和拓宽眼界最好的手段,或许顺便还能学习英语或者其他小语种。这些年出国最宝贵的经验,或许不在于一张名校文凭,而是逐渐完善的自我认知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些东西,也许不会在当下有所展现,却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对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你出国只是纯粹想镀金找到好工作,

  那么去美国:当码农吧!

  去英国:当金融民工吧!

  打铁要趁早。

  XXX

  2017年1月6日


猜你喜欢:

1.给外国留学生的一封信

2.致同学的一封信500字

3.致同学的一封信800字

4.致xx同学的一封信范文

5.写给老同学的一封信3篇

6.致同班同学的一封信

305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