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季羡林的一封信
写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那么,致季羡林先生的一封信又该怎么写呢?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致季羡林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致季羡林的一封信范文一
季老:
您好!
最近在天堂好吗?近来看了您的几篇论文,有长有短。大多是关于中西文化关系方面的。您在文中一直反复强调这样一个思想:天人合一。您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主导思想;东方文明将成为世界文明的主导,西方那种重分析的思想将被东方的天人合一所代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有东方的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
对于您老,我是很敬重的,不管是在做人、处事,还是学问方面。正是出于对您老的敬重,一些疑问才会想到要请教于您。这也正是今天给您写信的原因。如有什么得罪之处,还望您老多多包涵!
对于您的观点,我只赞成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我实在是找不到可以相信的点。您老在《天人合一新解》、《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再谈东方文化》等文中反复强调东方文化的重要,说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东方文化。可是,对于西方文化怎样让位于东方文化,您老也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用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事。 我从您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您是一个善良的人,拥有一颗慈悲心。看到西方科技兴起后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弊害,您老是痛心不已。于是您的心痛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里得到了安慰,遂把它上升为只有它才能拯救人类。这让我很是困惑。我想问:“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算吗?如果“小国寡民”算的话,您老又会不会转而崇尚西方的科技,然后大呼:“拿什么来拯救你啊,落后而愚昧的人们!”
您老在天有灵的话,还望托梦给予解惑,不胜感激。我也还有其他的迷惑----不信你们说的了,我该信谁?这也是我迷惑的地方。
此致
敬礼
小虎
2010-04-05
致季羡林的一封信范文二
尊敬的季老先生:
冒昧发书,不胜惶恐。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还是斗胆提笔,烦扰大家了。
我在文化战线上多年,深知“文化精神”的作用,所以退休后便罄资办学,于1992年创办了曹县三桐中学。学校位于曹县城东南角,傍依东环路,占地200亩。目前在校生已达6000余人。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学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齐鲁晚报》曾以《群众评出来的名校》为题予以报道。
办学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学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熏陶师生,让人文精神融入血脉。高雅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是一门优质的潜在课程。享受着自然的抚慰,感受着人文的熏陶,谛听着大师的召唤,必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优秀人才。
季老先生,您是公认的硕学鸿儒,学界泰斗;您是众仰的国际名人,也是亲切的齐鲁灿星。同为山东人,我真是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在读了刘梦溪先生的《90寿序所写》之后,我终于下定决心,赧颜相求。刘先生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一想到先生不仅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智者,更是温柔敦厚、朴实慈爱的长者。先生帮学生看包的故事,先生为掏粪工人画展题字的美谈,不都说明了这一点吗?我便把这夙求尽底托出吧,那就是要烦请先生您为我们曹县三桐中学这所“平民”学校题写校训:做人,求知,奉献。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先生是做人的航标,求知的楷模,奉献的样板。先生题写,意义深远。我们这所学校,大多是农村学生,寒门学子。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免交学杂费、书费,还给予生活费、校长奖学金。我们想着,要尽己所能使学生成人、成才,做人是根本,求知为奉献,故设此校训,不知先生以为当否。
写了以上内容,漫步于校园的荷塘,突然想到教授先生的一堂语文示范课《清塘荷韵》的情景,那真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先生清新俊逸、淳朴恬淡的形象好似站在了我的面前。我突然激动起来,当先生题写的校训雕刻镌立后,学生在那前面不是也在进行一场又一场和智者长者的心灵对话么!
最终,我下了决心,不揣冒昧,展此不情之请。讨扰之处,万望先生见谅!
甚盼书赠教言,不胜感激之至!
敬叩
康安
后学 顿首
甲申 辛未 丁酉 夜拙记
致季羡林的一封信范文三
羡林同志:
首先祝贺您“九五”大寿!您我住得不算远,见面机会也很难得,近来又写了什么短文随笔?在裒成文集之前,可以先发表一些,这也不失为与外边友人交流的一种方式。
祈善自摄持,祝
康泰
此信函写于季先生九十五岁寿诞之前,信中除了祝寿之外,似并无大事,但也感慨,“您我住得不算远,见面机会也很难得”,诉说与好友同乡之间多日不见的思念。两人同为山东人,且一生交好,多有往来,至晚年因工作繁忙再加上身体的衰老,平日两个老友之间也就多以书信相问候了,古语曰“相见亦无事,不见长思君”如今两人同归道山,相信在天国当“此中无远近”了,季、任二公可以无拘无束的畅谈叙旧了。
我与季羡林先生是山东老乡,都是生长在鲁西鲁南的大平原上,曾有幸多次聆听先生带有浓郁乡音的话语,倍感亲切。季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每次都读得我泪眼婆娑,“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轮圆月……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越是到晚年,季羡林先生的思乡之情越是浓烈,许多次在散文中怀念故乡临清,追忆早逝的母亲。如今先生终得自由之身,他可以乘风御宇,再返故乡官庄,去长相守伴他日思夜想的亲朋。
与任继愈先生相识有年,为佛教的一些问题曾多次求教于先生,先生多以朴实而又简洁的言语释疑解惑,使我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记得2006年的春节,我给任继愈先生送去家乡菏泽的牡丹,先生看着盛开的牡丹花,无限感慨地说:“花无百日红,你们当趁年轻将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上,莫待无花空折枝呀”。
又一次为了周汝昌先生“诗画红楼”大展一事,我曾到先生家求字,任继愈先生亦是周汝昌先生多年的好友,先生将“奇文腾海内,红学重士林。会心不在远,芹溪有知音。”的贺诗交给我,随口说了一句话“老友大都不在了”,先生之话言犹在耳,如今却与我们阴阳两相隔。
季羡林先生寿高九十八岁,任继愈先生享年九十有三,按中国的传统来说已属喜丧。“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这是数千年来中国“清流”们的一贯心态,所以我们在感伤大师远去的同时,更担忧两位先生所创学科的传承。今天的学术界越来越浮躁,不断有硕士、博士、甚至某学部委员抄袭之事东窗事发。国学的明天将会怎样,学术的发展今后又如何?季羡林先生曾说“二十一世纪当是东方中国的,因为中国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五千年,今天成长于民国的众多的文化老人相继去世,今天的学界将何去何从?我想我们当思考的是如何搞好各类学科的建设,而不是象李承鹏、梁文道诸君忙于炒作两先生是否配称“大师”的无聊话题。清代赵翼有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家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在悲伤大师们远去的同时,更应该坚持人亡学不绝,薪尽火正传。
大师远去风骨永存,
愿两位先生在天国安息!
荣宏君初稿于韩国庆州至荣州途中
再修稿于北京品一草堂雨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