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
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
书信是表达情感常用的一种文体。那么,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一
各位青年教师:
大家好!
前几天,我在编辑部年度工作考核时,听到一位年轻编辑说:在学校青年教师群中,前段时间集中议论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大家的言论让她感到心里很难受。几年来,她一直以自己所在的团队和所办的期刊而自豪。后来,她鼓起勇气,参与了大家的讨论,并尽力解释大家的“误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她无法回答:“光EI收录没有用,不是SCI就没人看得上!”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认识和想法,以此与大家交流沟通。
(1)发表SCI论文可以理解。学校追求学术论文被SCI收录,作者追求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我十分理解!无论如何,目前SCI收录是扩大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直接、高效的途径,更何况各种评价都将其作为指标之一?!我认为,SCI只是个符号,其含义是国际学术影响力!国际融合到今天,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说“不与国际交流”而“独善其身”,更何况是学术交流(当然技术除外)!作为以国际高水平为目标的大学,自然应该将自己摆放到国际舞台上来展示和竞争。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自然是由每一位教师的学术影响力所组成,因而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的任务就落到了每位教师的身上,其中一项“突出”的任务就是发表SCI期刊论文。
(2)SCI收录不是目的。正如我前面所述,学校的目标是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SCI只是其中一条直接、高效的途径。如果我们追求简单的SCI收录,就可能走向歧途。就我所在的期刊出版界而言,大家纷纷出版英文期刊,甚至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进入SCI刊源,就十分危险。我认为:扩大国际影响需要有国际平台,但只是为了SCI收录也就过于简单化了。从学术影响的角度来看,借助现已存在的国际同行认可的学术平台来展示学术影响,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而不一定需要自己另外搭建平台。如果说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上“表演”更容易的话,那么这个平台也很难有国际影响力,即使是被SCI收录。出版国际期刊(英文)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国际学术交流的话语权,是为了搭建一个能够被世界同行认可的,由我们来控制的舞台。搭建国际舞台与发表国际论文,这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两个问题。
(3)多年来的SCI纠结。1997年学报从EI刊源中出来,全校上下一片哗然,因为那时EI的检索指标“很重要”。到1998年学报再一次进去以后,全国上下就已经开始“看上”了SCI。校领导多次要求我学报“应该以进入SCI刊源”为目标,可是没有人考虑:可能吗!如果可能,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进入!?我的回答是:不可能,要进入SCI刊源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办刊,就必须按照SCI的收录标准办刊。慢慢地也就没有人再直接要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以进入“SCI刊源”为目标了。2009年,校领导又明确要求:“要编制给编制,要钱给钱,目标就是创办一两种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我不说“要什么给什么”的硬条件(当时出版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以8万元经费、一个编辑在艰难地维持),单纯说:一份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是如何运作和出版的?!从国际上看,不是以学术带头人的热心和积极投入——为人作嫁,就是出版商高投入的品牌运作,以一个学术局外人的身份能够出版一份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不是没有可能但很难,至少我做不到(非正常手段除外)。看看,目前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的历史就会相信:人们“只见成功人士在舞台上的荣光而看不到荣光背后的艰辛”!我们通常以“为他人作嫁妆”来比如编辑,我认为这并不准确。这里的编辑主要指的不是像我这样的专职编辑。所谓的专职,就是以此为职业的编辑。既然是自己的职业,又何来为人作嫁妆?什么职业的人不是在为他人服务,如果是“为人作嫁”也是专职的“绣娘”!“为人作嫁妆”的编辑应该是指那些学术界的学者,自己可以为自己作嫁装而不做,转而当编辑来为其他同行“作嫁妆”。国际上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背后,都有这样高水平的“为人作嫁”的学者编辑,这种编辑是可敬的!我的意思是说: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离不开主编的投入!
(4)关于交大学报的定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定位一直是坚持“借助国内外资源扩大学术影响力,以学报的影响力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我们就是学校的保障队。曾经有领导在考核述职会上,建议我争取学校出台个规定:“每个博导每年必须在学报发表一篇稿件。”这个建议被我当场断然谢绝!我的理由是:学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应该鼓励和协助教师发表在“尽量高”的平台上,以此来为学校争取更大的学术影响力,而如果发表在自己的学报上,虽然扶持了学报但造成了学校学术影响力的损失。学报的影响力转化为学校影响力的过程必然是有衰减的。我认为此做法,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教师都是低效率的。大学学报就应该努力通过学报的舞台来训练我们的学生(作者),包括我们的青年教师。当其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以后,就应该到国际舞台上为学校争光!也许,你会感觉我这种定位有些“暮气”,而我认为能够自信并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追求自身的合理定位,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也许,我们得不到鲜花和赞赏,这又能如何,正如同你作为教师兢兢业业地为本科生上课一样,我们都是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这也是大学学报区别于专业期刊的特征之一。
(5)如何利用大学学报?尽管《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接收到的来稿并不少,但却一直很苦恼:退稿率维持在75%以上,而高影响力的稿件还比较少。这也是我哪位年轻编辑急于从你那征稿的动机。谁都希望得到优质的稿源,我的编辑也不例外,但是你不给我学报投稿,我也不鼓励本校教师降格在学报发表。为此,我的编辑也曾抱怨:这让我们如何办刊!我认为:只有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之中,才能体现出我们编辑人员的能动性,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水平和和在大学里的价值。我们的口号是:以二流的稿源,创一流的影响!还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在C9高校主办的25种大学学报中排名(仅学术指标)在第3名左右;蝉联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称号,连年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在全国科技期刊(包括两百多种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标排名中位居前10%,在300名左右,连续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心授予“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优秀期刊”称号。我们的做法是:1)无论校内外稿件,学术水平上一视同仁,对校内稿件不以表达问题作为退稿理由,努力通过我们的审稿组织将一般论文修改成优秀论文;2)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和科研成果表达方式,通过论文的表达编修来提升成果的逻辑性、清晰性和理论性,特别是便于网络检索和浅阅读;3)鼓励创新,特别鼓励年轻人大胆地探索和创新,为在新领域探索的初步成果提供出版平台,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投稿时注明,以便关注);4)严谨求实,以我们的学风来影响与我们打交道作者,我们最引以自豪的是审者、读者和作者评价我们“继承了交通大学严谨求实的学风”!
我们自豪,学校14名理工科“长江学者”中50%以上人的“处女作”曾发表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8月统计),我们更希望能够为未来的“长江学者”发表更多的“处女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再度辉煌,奉献我们的力量。我们真心希望能够在你起飞之前的路上,留下我们与你同行的脚印。尽管我们的编辑都很努力,但也深知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我们愿意与广大青年作者一起成长!在此新年新春之际,祝大家合家欢乐,健康平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副主编 赵大良
2015年1月9日
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二
读《致青年教师》后感:
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一只眼睛紧闭着,睁着一只眼睛流着泪坚持着为他的学生上完最后一节课,到医院后经检查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也是我们非常非常敬重的吴非老师,他已经告别了心爱的讲台了。
《致青年教师》就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书中,吴老师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无愧于未来的事。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深有触动:“孩子们不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有一个完美的答卷,更重要的是,在现今这个有些浮夸的年代,当孩子们退去稚气,离开高中校园,会有面对困难不畏惧的勇气,会有看待事物乐观阳光的心态,会有处事积极正直的态度。”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人。
首先,我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教师。
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年,为了在孩子们面前树立威信,我从不轻易在孩子面前崭露笑容。记得曾有一个女孩子悄悄地问我:“郭老师,你怎么从来不笑的?我希望你能多笑笑!”的确,不笑的结果能让孩子对我有所敬畏,但是更多的是,孩子因此与我拉开了距离。
正如吴老师所言,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在他们价值观还未形成,思想独立却不成熟的年纪,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引导孩子们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如今,走出困惑的我,能够大方地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们快乐时,我也毫不吝啬地与他们一同笑;当孩子出现善意的举动时,哪怕是再小的事,我也会第一个说出我的感动与欣赏。我要用我的真情实感引导孩子成为善良宽容的人。
其次,我要做一个榜样示范的教师。
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为永远的准则。我应该关注自己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的热情,因为热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自己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
平日里,我会着装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因为孩子们是会观察和欣赏的。升国旗时我会肃立、行注目礼,因为孩子们也关注我的热爱和信仰。我常常随手捡起身边的纸屑垃圾,亲自擦黑板,离开教室主动关灯,因为孩子们会在潜移默化中跟着老师学。
我也注意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也从不拖课占课。我遵守与孩子的约定,只要是说出的话,我一定实现。引导孩子们跟老师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这就是吴非老师所著《致青年教师》所带给我的几点未完待续的思考。太多的文章给了我太多的启示,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愿在工作之余继续品味这本书,细细品味教师——这个将伴随我一生的职业。
致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范文三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致青年教师》是一本影响了众多教师的教育短文集,书中汇编了吴非(王栋生)老师的85篇文章,涉及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道德养成、课程建设、教育评价、学生心灵等诸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文字隽永深邃,读来启发良多。书是写给青年教师的,但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仔细品读。
一、要爱所教的学生
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是充满爱心的。中国古代教师将学生称之为“弟子”,即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或者儿子,会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这些弟子的。虽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以及课程也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不应该发生改变的。
在功利主义致上的社会,像爱自己的孩子、弟弟一样来爱学生,越来越变得困难了。前几天媒体上报道的西安市的两所幼儿园,连续六年让幼儿吃“病毒灵”处方药,以增加孩子的出勤率,保证幼儿园的收入。这样的教师简直丧尽天良,是对教师这一称号的亵渎。我不知道这些老师自己的孩子是否在这两所幼儿园里就读,是否也让孩子吃这种处方药。
一个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弟子”的教师,至少会像尊重一个普通人那样来尊重自己的学生。他会在意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轻易对学生大声呵斥,也不会去侮辱孩子。在给学生的试卷评分时,他会想到这些分数会被课代表、会被周边的同学看到,如果某同学分数不理想,这样去分发试卷会让他感到窘迫和难堪;在找学生谈话时,会想到“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句话背后的分量,会想到可能会让学生心中产生的忐忑不安,而换作“如果你有时间,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以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会想到课间将有很多学生来“争抢”厕所资源,如果自己拖了几分钟的堂,说不定会让孩子不能在课间放松自己,说不定还会让孩子养成上课迟到的不良习惯;在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时候,能够区分得出他们是喜欢我这个人,还是喜欢我所教的学科?一个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教师,如果仅仅是喜欢我这个人,可能会导致学生换了教师之后在学生上的一蹶不振,要引导学生从喜欢教师个人转向喜欢学科;在学生早晨迟到、或者出现了什么异常行为的时候,要理解孩子学习和作业的辛苦,不要在他已经有负疚感的基础上再进行讽刺和挖苦甚至惩罚,以“杀鸡给猴看”的心态来让自己获得情绪上的“快感”……
一个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弟子”的教师,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文明人,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他在开门或者关门的时候,都会看一下是否前后有人,以免碰到了他人,关门的声音非常轻,不会发出“砰”的响声;他在学习场所里行走的时候,不会旁若无人,让自己的高跟鞋或者带钉的皮鞋发出刺耳的声音,干扰别人的思维;他不会在学生面前抽烟、吐痰,更不会乱丢各种杂物,他不会让自己的办公桌堆满各种物件而显得凌乱不堪;他不会再打扫班级卫生的时候,仅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教室用水冲刷干净,任那些污浊的泥水在走廊或者楼道流淌而无动于衷;他不会在一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上,因为自己的班级名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大动肝火,带着全班同学去找裁判伦理,导致全校哗然;他不会只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却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籍,只要求学生认真做操,但自己却不会做这套广播操……
教育学生,其实并不难。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关爱的氛围。
二、要爱从事的专业
一个合格的教师,对教师职业充满热爱,对所教的学科更是充满热爱。因为充满热爱,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近几次到中国来讲学的美国中学教师雷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热爱并珍惜自己专业的教师,会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热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热爱自己专业的教师,会经常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教育的规律,是否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教育投入上的力度前所未有,学校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却少有教育家级别的教师涌现。问题或许就出现在教育观念上。教育是“慢”的事业,孩子的成长就像种树、种庄稼一样,不可能今天播种了明天就要有收获。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等不及,我们的教师也等不及,希望孩子尽快在自己这里脱颖而出。
热爱自己专业的教师,通常都有自觉的进德修业的意识。师范院校的学习,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从教的基础,许许多多的实践智慧和对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了解,都是在教学工作岗位上获得的。教师职业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和学科素养,才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但今天,有不少教师参加工作之后基本上就放弃了学习,除了教辅书之外整年不读书,参加教师培训也常处于被逼无奈的状态,以应付支差的心态来应对。一些老师对经常变动的教材和课程标准非常反感,因为这些变动意味着自己还要重新备课,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热爱自己专业的教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非常关注。他不仅熟悉自己所从事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体系,了解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和代表人物,更明白今天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时时都有新的知识出现,会将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以及学科发展中大家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始终和社会的发展同呼吸。今天的学科教学,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脱离,物理学教给学生的,是一百年之前的发现和知识,数学沉醉在数字和符号之中,孩子们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自然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热爱自己专业的教师,通常都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他们的会将自己对学科的欢喜和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学科之美。他们特别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综合体,只是因为学习上的方便,才人为地划分了若干个学科。他们通常都有宽阔的视野,关注身边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能够在多方面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们辨析真、善、美。一个教师,能够被学生记在心上的,往往不是他所上的某节课、所教的某一个知识点,通常都是教师对他的那份人文关怀。在苦闷时刻的一次聊天,在窘迫情境下的一个微笑,在课余的海阔天空,在生活上的以身示范……
吴非在书中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其中,一轮轮地重复自己的教学,不会让自己成为实践家。因为学生在变,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在变,作为教师,要将每一节课都作为一次新开设的课,去认真研究学生,仔细钻研教材,合力设计教法和流程。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一个教育实践家的名言,也是一位热爱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要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的教育理想能够得以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就是学校。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教育的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位爱学校的教师,并带领学生一起热爱自己的学校。只有师生都喜欢学校生活,这所学校才是真正成功的学校。
爱自己的学校,就会注意研究学校里的各种设施设备、花草树木,是否起到了育人的目的,就会想着自己能为这所学校更好的建设贡献点什么。每个人都是学校的建设者,这种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行动,不仅会带来教育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更会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更符合教育的目的,有效发挥育人的效能。吴非老师在书中说,他喜欢在放假的时候,坐在校园里欣赏那些茁壮成长的大树,思考是谁栽种了这些书,当时的意图是什么,并告诉学生他的思考,让大家一起来寻找其中的意义。有了这样的讨论和寻找之后,校园的树木在孩子们的眼中意义就不相同了。
爱自己的学校,就会注意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章程等关系学校办学方向的法规以及学校里此起彼伏的各种口号,看它们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名校,但谈起这些名校的时候,人们常常对这些学校的过去有很多的感怀,对其今天则鲜有话语。名校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在某一历史时期它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这些名校走到今天之后,能够告诉他人的,往往只有高考的成绩。而为了鼓励学子考取好的学校所喊出的各种口号,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也常常是违背教育常识的。
爱自己的学校,就会注意学校的课程设置,看是否能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比如说,学生的体质,是否因为学校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而得到了保障,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也养成了坚持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锻炼的习惯;比如说,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没有整体培养的计划,并在各个年级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比如说,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得到了观察,有很多学校内部的事物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劳动来完成的……在日本的小学里,从食堂做饭到餐厅的布置和整理,基本上都以孩子为主,但在我们今天的学校里,还有多少个班级有自己的卫生包干区,还能够坚持每周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劳动课程?当学生每天热衷“模拟联合国”、热衷于辩论赛和演讲赛的同时,却连打扫自己教室、打扫自己校园的事情都做不了,你还能指望他们真的能在国际事务、社会事务上有所贡献吗?
爱自己的学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可以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来落实。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如何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