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创业之路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创业之路总是伴随着诸多的艰辛,困难,想要创业成功,又害怕困难,那是不会成功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业之路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创业之路文章:陶华碧:身价36亿的“老干妈”

  她不识字,没有任何财务知识,但她也喜欢钻研,记忆力惊人,不畏艰难,执著于想做的事,对现金近乎偏执的重视,绝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每一次迈出扩张的脚步都慎之又慎。2012年,她以36亿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她,就是老干妈陶华碧。2012年,老干妈产值达到33.7亿,纳税4.3亿,人均产值168.5万元。老干妈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从凉粉店得到灵感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

  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韩先生回忆道。

  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陶华碧找到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酱。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这些赠品大受欢迎。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

  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她感觉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

  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根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在老板的带头下,员工们也纷纷拿起了菜刀“切苹果”。而陶华碧身先士卒的代价是肩膀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长期搅拌麻辣酱现在全部钙化。

  很快陶华碧发现,她找不到装辣椒酱的合适玻璃瓶。她找到贵阳市第二玻璃厂,但当时年产1.8万吨的贵阳二玻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个要货量少得可怜的小客户,拒绝了为她的作坊定制玻璃瓶的请求。

  面对贵阳二玻厂长,陶华碧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商业谈判”:“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软磨硬泡了几个小时后,双方达成了如下协议:玻璃厂允许她每次用提篮到厂里捡几十个瓶子拎回去用,其余免谈。陶华碧满意而归。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当初这份“协议”,日后成为贵阳第二玻璃厂能在国企倒闭狂潮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发展壮大的唯一原因。

  “老干妈”的生产规模爆炸式膨胀后,合作企业中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贵阳二玻与这些企业相比,并无成本和质量优势,但陶华碧从来没有削减过贵阳二玻的供货份额。现在“老干妈”60%产品的玻璃瓶都由贵阳第二玻璃厂生产,二玻的4条生产线,有3条都是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

  作坊时代的“老干妈”虽然产量很小,但光靠龙洞堡周边的凉粉店已经消化不了,她必须开拓另外的市场。陶华碧第一次感受到经营的压力。

  陶华碧用了一个“笨办法”:她用提篮装起辣椒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

  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她始终坚持这个原则。“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华碧要做的不再仅仅是带头剁辣椒,财务、人事各种报表都要她亲自审阅,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政府有关部门还经常下达文件要她贯彻执行。除此之外,她还要经常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有时还受命上台发言。

  从部队转业到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的长子李贵山得知她的难处后,就主动要求辞职来帮母亲。虽然此时的陶华碧已是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但她还是觉得李贵山辞掉“铁饭碗”来帮助她是“秀才落难”,故极力反对。无奈之下,李贵山只能“先斩后奏”,先辞掉工作再找到陶华碧,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只有高中文化的李贵山,帮陶华碧做的第一件事是处理文件。一个读,一个听。听到重要处,陶华碧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个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

  王武和谢邦银说,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惊人,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妈”也只有简单的账目,由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自己心算财务进出的总账,立刻就能知道数字是不是有问题。

  需要签字的文件,陶华碧就在右上角画个圆圈——这是她从电视里看来的。李贵山觉得这样很不安全,他在纸上写下“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没事时练习。陶华碧对这三个字看了又看,一边摇头,一边为难地感叹:“这三个字,好打脑壳哦(贵阳话:太难了)!”但为了写好自己的名字,她像小孩子描红一样一笔一划地整整写了三天。

  有人问她练字的感受,陶华碧用她的“特色语言”总结说:“比剁辣椒难”。三天后,当她终于“描”会了自己的名字时候,高兴得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直到现在,“陶华碧”是陶华碧认识的仅有的3个字。

  1998年,在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制定了“老干妈”的规章制度。理财周报记者没能得到这份制度的原文,但谢邦银说他们没有员工手册,所谓的规章制度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一些诸如“不能偷懒”之类的句子,更像是长辈的教诲而非员工必须执行的制度。

  就靠这样一套如美国宪法般没改过一个字的简单制度,“老干妈”11年来始终保持稳定,公司内部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陶华碧有自己的一套,你可以叫作‘干妈式管理’。”贵州大学讲师曾作为记者多次采访过陶华碧,他说:“比如龙洞堡离贵阳市区比较远,附近也没什么吃饭的地方,陶华碧决定所有员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从当初200人的小厂开始,‘老干妈’就有宿舍,一直到现在2000人,他们的工资福利在贵阳是顶尖的。”

  在陶华碧的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公司2000多名员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记住了其中许多人的生日,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亲自当证婚人。

  除此之外,陶华碧还一直坚持她的一些“土原则”:隔三岔五地跑到员工家串门;每个员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有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出厂坐上车后才转身回去;贵州过年过节时,有吃狗肉的习俗,陶华碧特地建了个养狗场,长年累月养着80多条狗,每到冬至春节就杀狗供全公司会餐。

  除了“干妈式”管理之外,陶华碧在公司结构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干妈”没有董事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只有5个部门,陶华碧下面就是谢邦银和王武,一个管业务,一个管行政。谢邦银笑称自己就是个“业务经理”,因为总要扑到一线拼命。

  1998年开始,陶华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让他们去考察市场,到一些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她说:“我是老土,但你们不要学我一样,单位不能这样。你们这些娃娃出去后,都给我带点文化回来。”

  2005年,李贵山离开总经理岗位,总经理职位空悬了一阵后,职业经理人王海峰上任,现任总经理谢邦银时任总经理助理。而《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李贵山在“下课”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挂名,不再参与公司管理。

  “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坊间对这支团队的评价大致为:忠诚、勤勉、低调。而其长子李贵山离职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

  200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陶华碧准备再建一处厂房。当时,公司大部分资金都压在原材料上,有人建议她找政府寻求帮助。南明区委很重视,立即协调建行给她贷款。协调好以后,区委办给她打来电话,让她到区委洽谈此事。

  陶华碧带上会计来到区委,乘电梯到区长办公室所在的三楼。因为电梯很旧,门已经坏了,陶华碧走出电梯时,一不小心被电梯门挂住了衣服跌倒在地。

  陶华碧爬起来后,随行人员以为她要发火,谁知她却说:“你们看,政府也很困难,电梯都这么烂,我们不借了。”

  随行人员还以为她是在开玩笑,她却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向政府借钱(编注:陶华碧不知道政府协调银行贷款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向政府借钱),给国家添麻烦。真不借了,我们回去。”

  创业期间,陶华碧从来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唯一的贷款是在她发达之后,银行不断托人找上门来请她贷款,却不过情面才勉强贷的。贵阳市商业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陶华碧对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就是想挣我点利息钱嘛。“

  2003年,一些政府领导曾建议陶华碧公司借壳上市,融资扩大公司规模。

  这个在其他企业看来求之不得的事情,却被陶华碧一口否决,陶华碧的回答是:“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有官员感叹,和“老干妈”谈融资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谈投资还要难。

  即使是在扩大公司生产规模这样的事情上,陶华碧也保持着自己固执的谨慎。贵阳市官员在劝说陶华碧时也是倍感艰难,最后在市区两级主要官员的多次上门劝说下,陶华碧才勉强同意。

  现在,陶华碧几乎不去她的办公室,奔驰座驾也很少使用,因为“坐着不舒服”。除了一个月两三次去厂房车间转转,她生活的全部就是和几个老太太打麻将

  有一天在麻将桌上,有人问她:“你赚了那么多钱,几辈子都花不完,还这样拼命干什么?”陶华碧当时没回答上来,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个问题,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正赶上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按着会前的安排,作为董事长的她要给员工们讲一讲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然后具体工作指标由总经理下达。

  按照陶华碧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惯例,李贵山已经为她拟了一份讲话稿,陶华碧听了三遍,几乎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但在会上讲话时,她突然想起昨天那个问题,转换话题了:“有几个老阿姨问我,‘你已经那么多钱了,还苦哈哈的拼哪样哦’?我想了一晚上,也没有想出个味来。看到你们这些娃娃,我想出点味来了:企业我带不走,这块牌牌我也拿不走。毛主席说过,未来是你们的。我一想呀,我这么拼命搞,原来是在给你们打工哩!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更要好好干呀!”

  创业之路文章:创业者反思:3次创业2次失败,那些困境与教训

  生于86年的创业者蒋晖,大四创办公司,09年两家公司一起倒闭,2009年再次创业做互联网在线教育,销售额近千万,但由于新产品未跟上,公司被出售。2012年第三次创业,年销售额1年内达到2000万。在3次创业过程中,他都遇到过哪些困境?收获了哪些经验?

  以下为创业者蒋晖口述:

  我的创业经验主要分为三段。

  一、大四创业的困境与无知

  2007年看到分众传媒在国内特别火,当时无论是地铁传媒、医院传媒、公交传媒、LED全部跟着火起来,都梦想能够做出一家上市公司。而我当时无知者无畏,正好也有一个机遇,拿到了一家苏州地产集团往文化产业投资的300万资金。

  当时之所以能够拿那么高的投资,是因为跟我们同时起步杭州一家企业,拿到了软银、鼎晖的千万美金投资,而我们去杭州考察时,我们设计的模式跟他们几乎一模一样,就是把视频放在商铺中(美其名曰“都市时尚媒体”),然后卖广告。

  杭州这家企业说将在全国铺10万个视频,成为又一个分众传媒(分众也是软银投资的)。而当时分众是按视频的数量来收购的聚众传媒,所以我们想,我们没有机会成为分众,但应该有机会成为(被收购的)聚众传媒吧。所以拿到300万我们就开始“在南京的各大商铺中设置500个视频”,甚至还有朋友考察我们后,跟着我们在太原、长沙等城市也铺了视频,争取联合起来让杭州的那家企业来收购。

  当时我在想,软银鼎晖应该比我们有能力分辨好项目或差项目吧!

  可惜这个商业模式有天生的“缺陷”,视频容易铺,但是广告主不买账。杭州那家企业在全国砸了数万个视频后(巨资已经投下去了),发现了这个问题!而我们也曾经作过努力,很少广告主认同我们的广告效果。最终,在09年我们先后倒下。

  后来我分析当时的失败,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年轻人创业的困境与无知》,网上转载了N万次。

  第一次创业遇到的那些坑:

  1、项目本身是在一个成熟的行业中,不在风口上。最本质的可以看到,分众当时已经不铺视频了。如果是真的好项目,分众应该会来主动抢占;

  2、经营企业,资源的重要性极重要。我们没有考虑分众传媒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功基因,就是江南春做广告业10年,手上有大量的广告客户,没有这些广告客户作铺垫,他是不敢全国发展的。

  3、投机的思想不能用来做企业。当时我们其实中途就知道这个模式广告主不认,但是一来已经投下去了,二来还是幻想着对方收购我们(后来我们的确有谈过合并)。只有投机,不懂得赢得客户,不算真正的做企业。

  4、成本控制能力差。当时不懂得赚钱,只知道拿了投资,拼命花钱,拼命招人。这个错误,在后来的创业成功后赚钱后,又犯过一次。

  倒下后,我和我的合伙人把公司撑了下来。后来我们还是围绕广告行业,开始卖广告媒体。通过一些努力,接到一些客户,但也只是养活公司而已,没有前景的。

  当时我意识到:做公司一定要站在行业的风口上。所以我和我的合伙人分工,他继续在广告行业,我去找一个新行业,看看未来有没有机会。

  二、二次创业,“超级教育产品”的成与败

  09年中,我选择了互联网。通过09年下半年的研究与学习,掌握了互联网的营销技术。由于我以前广告公司的经历,我比大部分当时我接触的技术型互联网人更懂商业。

  当时研究最好的技术是SEO。所以09年底开始,我通过SEO营销技术卖成功了很多东西。比如把“广告公司”优化到百度第一,然后还卖保健品,卖一些本地服务,帮别的企业做SEO……后来我算了一下,累计通过SEO技术卖产品,累计赚了超过50万元,算是掌握了一技之长,生存问题得已解决。

  在通过SEO技术卖产品的过程中,很多人跟我学习怎么用SEO卖产品(个人也比较高调,当然高调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资源)。后来因为分享效果极佳,他们又介绍了非常多的人来和我学习。我就无形创造了一个“超级教育产品”——如何通过SEO销售产品。

  于是我慢慢做成了一家专业的教育公司,我把以前积累的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全用了起来,在SEO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光2010年一年,学员人数达到1.2万,人均收费200元。当时我就是求影响力,没有考虑利润。这个产生的影响力到今天我都非常受益。

  当时其实基于的市场背景很简单,由于2010年前会SEO的人非常少,而且很多人赚了大钱,但不分享SEO方法,很多人想学,但市场收费很贵。同时很多商业长尾关键词非常容易出排名,所以基本上学一学,1个月内排名就出来,匹配相应产品,就会出利润。

  但是危机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第一,行业的坑。因为SEO越来越难做,SEO行业风口过了。我在2010年时其实预料到这点了,所以也一直在找第二个“超级产品”。后来我们开发了建站培训,外贸培训,淘宝培训,服务器培训等等,都赚钱,但是没有一个达到SEO培训的规模量级。2012年我们的SEO培训又做了300多万元的规模(当年达到1.6万学员),其它培训都是数十万销售额级别。同时我们还开拓了自己通过SEO销售产品的业务,规模都做到数百万,但是还是没有出现像SEO培训产品的规模化利润,也没有非常持续的生命力。

  第二,不够专注的坑。其实回过头来看,当时我看市场都是非常准的,但是由于希望快速发展,每个市场都没有吃透,只是横向的发展,没有培养出或找到足够强的产品经理。后来,在外贸在线培训领域,当时我们找的合作伙伴自己出去专注做了,现在也是做到了外贸在线培训第一品牌,年销售额估计也有500万。包括我后来再重新做了淘宝在线培训,也做到了年数百万元的规模市场。还是当时产品没有吃透的缘故,当然也与当时企业的制度设计有关。

  第三,盲目扩张的坑。由于之前的经营太过乐观,我们招的员工过多,而做SEO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所以SEO培训业务的利润率也在下滑。再次,因为之前一年积累了

  很多的现金流,我们又做了一些激进的投资。导致,销售额比前一年增长数倍(各项业务加起来有800多万),但是利润反而还不如之前。

  第四,股权分配的坑。经营SEO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在2010年中引进了一位有传统商业经验的新的合伙人作为最大股东,后来虽然我管产品,但失去控制权。后来201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我和他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冲突,最终发展成我们中一位必须退出企业。应该说股份制度的失败设计,是我们后来出现若干问题的很大原因。

  2012年,我卖出了股份,又一次站到了创业的起点。

  三、第三次创业:创立电商培训“富网店”+淘宝网店运营,一年从0到2000万

  电商培训:再次创业后,我发展起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项目。通过几年的在线教育经历,我认为中国的在线教育里“中低价的人才职业教育”会先火起来。同样是基于“风口理论”,因为预料到中国的电子商务要爆发,会大量缺少电子商务人才。但是当时市场上的电子商务培训是非常不专业的,很多都是些做淘宝失败或是没有做过淘宝的人在讲课。

  定位好后,我准备了近半年才正式推出来“富网店”,我自认为是一个不错的“产品经理”,这几年也打造出了不少“成功的产品”,所以在产品上很下功夫。比如课程只让做成功淘宝店并且有理论总结能力的人讲课,每位老师每句话我都审核,亲自跟大多数学员交流等等,所以口碑也是做得非常好。也因此30%的学员是老同学推荐而来。

  2012-2013年,累计4000人参加学习。

  如我所料,2012年以后有大量的人想学电子商务,大量的淘宝卖家也需要专业的淘宝培训,我们的培训项目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客单价也到了近2000元。

  网店运营:2012年我们又与传统企业合作电子商务,边做教育,边自己实践。目前建立了4个电商项目,包括女装,做到50万,保险柜做到70万,内衣做到40万,珠宝10多万,都是跟别人合作,自己平均占30%。

  2013年我们自己做电子商务这块的销售额近2000万,主要基于淘宝。考虑到单一职业教育产品有可能衰退,尤其是电子商务这么快速发展的行业。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自己做电子商务这块市场。给自己多个定心丸。

  作为2012年前还不懂电商,2013年就做到2000万这个规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我们未来的挑战:电子商务的最高速发展期即将过去,机会减少。我们需要把原先的粗放式经营,落实到未来的更加精细化的经营,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发展的机会。

  创业之路文章:龚海燕总结创业教训:对成长不起来的人要心狠手辣

  创业初期找的人不可能全是最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有一些人如果成长不起来,为了公司利益掌舵人需要心狠手辣。

  一年前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来自新东方创始人王强的一个电话让龚海燕陷入深深的焦虑。彼时,辞去世纪佳缘CEO职务的她刚刚投身在线教育创办91外教网不久,已获得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和王强联合真格基金一起投资的口头承诺,但正当律师已开始走流程的时候,王强却打电话称决定放弃投资。

  王强给出的理由是,91外教所主攻的口语市场很小,没有大的发展空间。这对龚海燕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要在春节期间紧急约见网易资本等其他VC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王强是新东方打拼多年的口语专家,他的退出也对龚海燕二次创业的模式提出拷问。

  龚海燕在总结第一次创业经验教训时罗列了六点,包括控制成本、掌握先机、选择互联网之外领域创业等,其中一条便是,发现方向不对时要尽快调整。

  随着对在线教育了解不断深入,龚海燕愈发意识到调整方向的必要性。她发现,在新东方所有产品中,口语需求只占全部需求的2%,中小学补课收入增长很快;而91外教不以应试英语为初衷的教学理念无法切入学生市场,目标用户基本上以分散的白领群体为主,市场营销成本太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龚海燕前两次创业的初衷都是从解决“自己的痛点”出发,如婚恋问题和英语口语差,在反思过程中,龚海燕逐渐转变为调研“别人的需求”来寻找新的创业项目

  通过和业内人士交流、充分的市场调研后,龚海燕最后决定进军K12(基础教育阶段)市场,并于去年11月正式上线梯子网,其定位是搭建一个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致力于去解决学生、老师、家长的痛点。

  在线教育创业是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众所周知,在线教育领域创业异常艰难,龚海燕也已经看到过有很多刻骨铭心的教训。她总结了两种死的特别惨的模式,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教辅出版机构转型做互联网,模式比较简单,就是录制视频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结果课程质量很难把握,也缺乏很好的销售渠道;第二种是做题库的,在这上面死的创业公司也不少,一般都投入巨大,但东西还没有做出来公司就已经资金链断裂了。

  在线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地方利益盘根错节,梯子网又如何能冲出重围?

  “现在我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所困扰。别人跟我说不可能的时候,我都不会轻易的就被别人说服。”龚海燕说,“我是那种孤注一掷的人,因为我个人感觉在我身上就发生过很多奇迹。我曾经是在珠海流水线上的一个打工妹,到后来上北大,在到做一个互联网公司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在别人看来都是奇迹,但是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可能。”

  在龚海燕看来,曾经的成功经历也让她二次创业获益匪浅。首先,就是能获得更多投资人的信赖并获取高额融资。龚海燕说,对于大量的草根创业者来说,梯子网的模式是不能承受之重,前面三四年至少要五六个亿投进去,这是一场豪赌;还涉及大量线下行业的延伸,链条比电商还长,即便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也是发展困难。

  其次,龚海燕认为,梯子网不能有任何关键一环的缺失,否则,对创业公司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比如91外教的销售是有短板的,在中国的市场上姿态太“高大上”,有点不接地气。这些都为梯子网的创业提供了警示。

  十年创业经历,让龚海燕在直觉、经验等各方面也更加敏锐。“第一次创业就做了一个上市公司也是很偶然,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公司会走到哪里去。但现在我自己是有坚定的目标,反应速度更快,对市场更敏锐,不是最好的方向,我们调整的非常快;整个公司也是选择的都是执行力最强的人,跟不上节奏的人都会被淘汰。”

  目前91外教和梯子网全是新招进的员工,没有一名她曾经在世纪佳缘带过的老部下。十年的创业经历,也让龚海燕觉得自己很清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创业初期找的人不可能全是最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有一些人如果成长不起来,为了公司利益掌舵人需要心狠手辣。”龚海燕告诉腾讯科技,“我以前可能人情味比较重,有些人我认为虽然能力欠缺,但兢兢业业、人品也好,因此一直保留在公司——但现在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必须得做出成绩,给公司贡献价值。”

  龚海燕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坦言,梯子网将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目前所有的精力都已投入其中,并期望在五年时间内收获成功。

  “我是天生的乐天派,受父亲乐观基因的影响,对任何事情我倾向于把事情想得更好,而不是更糟。”龚海燕笑着说,“有的人做事情是从一想到十,然后觉得非常困难,不敢走出第一步,我是想到一就已经冲出去、跑到二觉得还有点不对劲的的那种人,遇到困难,我相信总是有办法可以去解决的。真的是有绝境的话,还可以转方向。”

  
看过“创业之路文章”的人还看了:

1.有关创业的励志文章两篇

2.创业经历故事文章集锦

3.成功人士回顾创业之路的演讲稿3篇

4.创业励志成功文章文字两篇

5.艰苦创业的励志文章精选两篇

888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