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精彩的文章
比较精彩的文章
想要写出精彩的文章,一定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比较精彩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比较精彩的文章:真正的朋友是什么?
前几天,有个台湾朋友在我的INS下边留言说,“哎,你这样到处旅行这么潇洒,是不是觉得我们都过得很惨?”
我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人各有志,只要活得开心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活。我不知道她为什么突然会冒出这种想法来,但我当然不是为了让别人的生活看起来惨才开始到处旅行的,我只是想过我自己的人生,并没有想过把“活出自己”这件事也拿出来比较。更何况,如果你也想要这样的生活,那么就努力往这个目的去实现啊。我是相信任何人都有潜能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对我来说,关注我久一点的友邻都知道,我也是有过入不敷出经历的人,但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靠我自己努力去实现的,我没有伸手向父母要钱,也没有为了赚钱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有些人却总是看到你胜利后的潇洒,看不到你胜利前那些汗水呢?
保罗科埃略在《查希尔》里写道:“真正的朋友是好事发生时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为我们捧场,真心为我们的胜利高兴;虚假的朋友是那些只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才出现的人,他们脸上挂着‘忧伤’和‘同情’,而实际上我们的痛苦正被用来安慰处在悲惨生活中的他们。”这个观点不易为人接受,但我觉得讲得实在是恰到好处。我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我出了书,环游了欧洲,或者说真正着手搬来伊斯坦布尔,他们不见得真的那么高兴,因为他们会觉得所有我的这些“胜利”和“潇洒”都在提醒他们的“失败”。然而真正的朋友却从来不这么想,比如前几天我在微信告诉张芬奇我要搬来伊斯坦布尔的时,她傻笑地在那边说:“我现在真的好高兴,感觉你搬去伊斯坦布尔这件事让我的一整天都开心起来;其实这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远在新西兰也不能常去看你,但是就是真的替你高兴,因为你完成了你一直想做的事。”
朋友是什么呢?最近在雅典单身一人过了半个月的自己,开始思考起这个问题来。很多人身边其实根本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相互消费相互利用的人。
很讨厌百事可乐有一阵子的广告,不是因为代言人换成了杨幂和韩庚,而是因为百事消费迈克尔杰克逊的嘴脸实在令人厌恶。迈克尔杰克逊晚年,媒体从没有为他说过一句好话。即便他曾经贵为天王,在决定复出的时候,媒体们还是不断打出质疑牌不停给他施压,更别提当他因为娈童案和整容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媒体们的大肆喧张了。现在迈克尔已经去世,却依旧还要被媒体和品牌商压榨最后一点利用价值。好像这些媒体一直都曾是他的“朋友”,一直站在他身边支持他信任他一样。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孤独,即使有那么多歌迷,却从没有谁能好好分享他的快乐,人们只在他死后才挂着同情和哀伤,而且大部分纯粹只是跟风造作,用这份伪哀伤来填补他们自己需要八卦刺激的无趣人生。如果身边是这样子的朋友,那还不如自己一个人。
现在的我,每天八点半起床,起床后就走到三个街区外的烘焙屋就买一个可颂。站在街边吃完可颂后,我就会到常去的咖啡馆坐下来,点一杯Milkshake或者混合果汁,然后安静坐下来码字。再过两个月,我就要26岁了。比起五年前刚注册豆瓣时,现在的我看上去更能接受一个人生活这件事,也已经慢慢开始习惯这件事。常常觉得自己似乎过了想要再认识新朋友的年纪,也渐渐觉得不再需要什么朋友。因为回头再看曾经的老朋友时,也发现他们一个个也都开始越走越远。如果是五年前,我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感到难过;但现在的我,似乎从情绪上就已经失去因此事而引发的戏剧张力。只会淡淡觉得,又有一个人离开了自己而已。因为可能对他们而言,逐步迈向我人生目标的我,也已经远离了他们。
没有伟大到要说出“一辈子的孤单”这种话,但如果一个人身在异乡,我也依旧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过得很好。我总是刻意去跟很多人保持距离,以免这些人觉得我再进入他们的生活,是为了炫耀我当下的“成功”和“胜利”。而那些的真正的朋友,不需要你去主动攀谈,当他们看到你的消息时,总是会发自内心跑来叫好。我也很替他们能过自己的生活感到高兴,比如张芬奇,她今年上半年一直在等新西兰的留学签证,我在泰国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聊天,我陪她一起担心,她签证出来之后发了一堆语音给我,当时在台北的我,也是隔着手机都替她高兴,甚至为她感到自豪。独自在外的我们,其实并不常见面,甚至都不是“身边的人”,可是比起很多人,我会觉得她更像是一个朋友。
人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对抗世界。明白这一点,就更容易看穿一些事情。对我来说,我不需要一个相互利用的人,因为这种依靠关系像是一种慢性病,慢慢自己也会习惯“一定要依靠别人”的这种感觉,那么这样子你的情感和人生就会很容易被另一个人掌控和利用。真正的朋友,可能不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正如小彩虹曾经对我说过:“我也很希望我们能住在一起,但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住在一起的对不对?”但在一起时永远不会相互腻味,离开的时候会不时挂念,祝福对方过得很好,甚至要过得比自己还要好。如此对待友情,兴许不是一件好事,却是我的人生态度;对于想要独立和追求自我的我来说,又是不错的生活状态。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我觉得是爱,无条件的爱,没有利用和利益关系存在的爱,像是家人一样,在平行时空相伴,携手向前。
比较精彩的文章:谁来为失误买单
在德国多特蒙德的一家博物馆内,珍藏着已故艺术家马丁·基彭贝尔格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黑盆。黑盆被固定在一个高约2.5米的木架上。盆里的白色物质体现的是从屋顶滴落下来的液体,整个作品的主题是“当屋顶开始滴漏时”。
不久前,这个作品被一个叫约翰娜的清洁工毁坏了。原来,约翰娜被博物馆雇用不久,她在打扫展区卫生时看到了被‘弄脏”的黑盆,于是非常认真地用麻布将盆里的白色粉末擦去了。
这件艺术品的保险金额是80万欧元,也就是说,约翰娜一抹布就把80万欧元给“擦掉了”。媒体很快针对这件事情采访了馆长维腾格尔,80万欧元的保险金将由谁支付?清洁女工约翰娜将承担什么责任?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维腾格尔扛下了责任。他声明,这笔费用将全部由博物馆支付。至于对约翰娜的处置,维腾格尔的回答更让人意外:“除了将打扫展馆卫生时该注意的事项传达给她之外,我们不会追究她的任何责任。”
“为什么?”所有记者都很不解。
“每个人看待艺术品的眼光不同。在清洁工约翰娜眼里,这个盆是一件需要打扫的物品。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不能被大众理解的作品,有没有必要展出?另外,失误是由于我们内部管理不当而发生的,因为我们在招聘她后没有及时向她交代更多的细节,所以责任并不在她。”维腾格尔坦诚地回答道。
故事的哲理
如果管理者只会本能地从自身的角度审视问题,那他便与被他管理的人没有区别,工作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改善。只有学会更多地从大众视角审视,找出流程的漏洞和视野的盲区,管理才会有真正的改善。
比较精彩的文章:不会拒绝是一种病,解药只有自己
我不是一个会拒绝别人的人,所以,生活中总是遇到各类人。朋友评价热心、善良,比较单纯。这里的单纯也许不再单纯是字面意思,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活的总是很匆忙,心理素质不好的更是时常疲惫不堪,可怎么办呢?别人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怎么好意思拒绝呢。
为此,你赔上了休息、娱乐,甚至学习工作的时间,你如此不辞辛苦,只是偶尔会得到一句谢谢,更多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说着你做得还不够好,哪里哪里需要继续改进,让你帮忙是给你机会锻炼锻炼自己……理由的花样繁多,无一不是为你着想,替你考虑,合理的让你恨不得马上感谢对方给你这个机会,殊不知,一个转身,对方嘴角微微上扬的嘴角和一句轻轻的“真够单纯”。
不会拒绝的人总是在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不知所措,演练过无数次的拒绝,在那一刻只留下一句“哦,好吧”。然后又是深深的郁闷,怎么又失败了……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刚开始其实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做答应过的事情。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刚开始确实是单纯的好心帮忙,认真贯彻执行老师说过的乐于助人。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面对对方的要求,其实不是不知道不管自己的事,只是觉得也许他真的遇到困难,而自己恰巧就可以解决。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面对对方的理直气壮,会很阿q的告诉自己,“嗨,你看他多忙”。是啊,忙的连一句感谢都来不及说,忙的找出你做的仍然不够完善的地方忙的继续“请你帮忙”。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看着寻求帮助的他们逛街,美容,吃饭,聚餐,只能叹之气,继续帮着看不到头的忙,心里开始默默的伤感和无奈。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有时候明知道是一个局,却无法开口拒绝,忘记了有多少次以他人做嫁衣,数不上有多少次被他人利用,偶尔也会听到有人在背后悄悄讨论着你令他人欢喜的“单纯”,你想不通他们嘴角那抹轻蔑的笑容,太过耀眼,直直刺中内心的那片柔软。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无法去戳破现实与理想间的那一层薄纱,他们确实单纯,也贪恋理想中的美好不愿承认现实中的尔虞我诈。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其实是生病了,一种叫做不好意思的病,有人深入骨髓,有人仍在浅表。他们怀抱着内心对美好的执着,一次次的期待茫茫人群中也有人和他们一样,单纯。只是,更多的是,被付出的失落。
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在帮助别人之后,其实并不期待对方如何感恩戴德的回报,他们只是想要一句真诚的感谢。
不会拒绝是一种病,解药只有自己。
看过“比较精彩的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