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塞纳河文章
巴黎塞纳河文章
塞纳河抚育了享誉世界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底蕴醇厚塞纳河畔是孵化大家巨匠名副其实之摇篮.......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巴黎塞纳河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巴黎塞纳河文章:塞纳河夜游
夜幕降临了,塞纳河两岸灯火辉煌,埃菲尔铁塔金光闪耀。铁塔下的游船码头游人如织。一艘又一艘游船驶离码头,载着游人去欣赏塞纳河两岸的夜色。由于我们来得较晚,理所当然地要在最后登船,晚上十一时许我们也登上了絮弗伦港(Port de Suffren) 的一艘游船。大概是因为时间较晚了,所以这艘船上的游客不多,我们就可以在船上自有行走,随意找一个较合适的位置欣赏夜的风光。
这里的游船通常叫苍蝇船,据说那是一种历史的记忆。现在的游船码头过去曾经是渔船码头,当然也是鱼的交易场所。因为有鱼,无论是新鲜的还是腐烂的,都会引无数苍蝇来此觅食,所以这里是苍蝇飞舞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了,这里成了旅游胜地,这个码头也就成了游船码头。大概是为了保留历史的记忆吧,所以也就把游船称作苍蝇船。当然,或许还有游船如苍蝇飞舞般轻盈随意的含义呢。然而,转念一想,或许法国人把登船游览的人们比作昔日满船逐腥的苍蝇呢!别管那么多,欣赏景色要紧。
说是苍蝇船,其实都是比较像样的大船,有单层的,有双层的,有些船还很豪华。大部分船的船体以漆成白色为主,饰以各种彩色,在夜色中非常醒目。船上配有强烈的射灯,可以使河面通明。也配有灯光有一定强度的各色彩灯,使行驶的游船船体透亮多彩,再配以游客的各色服饰,游船显得华美多姿。船上配有音乐,悠扬的乐曲在塞纳河上空盘旋,游人的心伴随这乐曲在河两岸荡漾。船上还配有对两岸景点的导游解说,是法语的,也有英语的,只不过我听不懂,靠小蓉和小左来翻译。游船从铁塔下的码头出发,逆流傍着左岸(人与江水同行,左手岸叫左岸)行驶,也就是向西岱岛方向行驶,然后绕过圣路易岛返回,傍着右岸驶回,再直行至自由女神像绕回原码头。
塞纳河像一条玉带从天上飘落下来,落在了人间大地,其中的一段正好落在了巴黎的中间,其柔和的曲线把巴黎分成南北两块,而且在中间还割出小岛来。赛讷河养育了巴黎人民,赋予巴黎以灵性。正因为她分割了巴黎,所以也给巴黎增添了创造人类文化产物的空间,塞纳河上的桥就是这种创造的见证,也是塞纳河灵性的外显。要是没有塞纳河和河上的桥,巴黎就会显得很生硬死板,缺少情趣,更没有灵性。塞纳河夜游,我把重点放在了静静地欣赏桥的风姿,而没有更多地去注意两岸的灯火。只可惜,我没有很好地拍摄桥的照片,因为我的照相技术太低劣了。
塞纳河上究竟有多少座桥,我没有细究过,我想也是很难统计清楚的,因为统计范围就难以确定。据通常说法,河上有36座桥,而我们的游船只穿过其中的24座。夜色朦胧中,灯光辉映下,桥不再是生硬笨拙的建筑而显得柔美如虹,光彩照人。塞纳河上有那么多桥,各桥皆有个性,很少类同。而且各桥所牵连的背景各异,内涵就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桥就有人物雕像,有桥就有历史和文化艺术内涵。安放在桥中的人物雕像要么是天使,要么是管辖水域的神,或者就是英雄人物。读桥就好像读历史读艺术。
游船轻盈出航了,不远处就有戴毕利桥(Psserelle Debiley)迎面而来,这是我们要穿过的第一座桥。该桥建于1899年,两个桥墩落水,中间一大拱,高出桥面,灯光下如彩虹飞起。两边各半拱,伏于桥面下。桥显得有点简朴,但她却挑着左岸的布朗利博物馆(Musee du Quai Branly)和右岸有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e D’art Moderne)。这是一座挑着艺术的桥。船从桥下过,我似乎感受到了空气中有一种美的力量向我袭来,使我这个不懂艺术的人也产生了对艺术的爱慕。
过了第一座桥,第二座桥随即迎来了,她叫阿尔玛桥(Pont de L’alma)。桥面很宽阔,桥面上几排高高的灯发射出明亮的光。这是一座融着历史的桥,从这座桥下通过,使人不得不想起过去的一段历史和一件震撼世界的惨案。那段历史是战争的历史,1854年英法联军与沙俄军队在克里米亚进行了一场战争,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的一条名叫阿尔玛的河边首战告捷,从而打开了通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大门。1856年法军凯旋,于是拿破仑三世就下令兴建一座桥以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且把桥命名为“阿尔玛桥”。据介绍,该桥原为五孔石桥,桥墩上有4座法国士兵的石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把该桥改建为钢桥,桥下有一座士兵的雕像。该雕像实际上是水文标杆,可以从雕像被水浸没的程度来衡量塞纳河的水位。显然这桥是颂扬英雄的桥。然而那件惨案却与美女有关,英雄过去久了,美女来了。这位美女就是英国戴安娜王妃。她于1997年在该桥北端桥下的隧道内遇车祸身亡,此刻她正与男友在一起。戴安娜不留恋王室的高贵而追求自由的爱情,居然在这座桥留下了永久的爱情的记印,当然也留下了众多追索者的问号。隧道的上方有一尊名为“自由之火”的火炬雕塑,这本是为纪念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立的,现在却成了凭吊戴安娜王妃的地方,据说这里时常摆着一束束鲜花。人性是各民族共通的,凡是有美女香消玉殒的地方总会激起人们探访的愿望,也引发人们想象的情思,拓展想象的空间。人们对戴安娜的凭吊其实说明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的崇尚。
穿过桥去,人们可以感觉到从右岸香榭丽舍剧院飞越出来的情韵,激越的,悲伤的,一幕接着一幕,虽然我们不知道剧院正在上演什么剧目,情意是能够穿越时空的,也是可以穿越一切障碍的。同时也可能听到左岸美式教堂所撞响的钟声,此刻教堂的尖顶上正闪着光亮。
下一座桥也就是第三座桥叫荣军大桥(Pont des Invalides)。那是四拱石桥,三个桥墩下水。每个桥墩上有一座人物雕像,或是头像,或是坐像。其中的“四臂勇士”显得勇猛威武。桥面微微有点拱。要是在此上桥,向右岸可以直通香榭丽舍大街,也可以欣赏傍边的博物馆,向左岸可以直通阿尔玛广场。穿过该桥,左岸又有一处与战争有关的建筑,那就是荣军院。 这是承路易十四于1670年2月24日所下的旨令而兴建的。其用途就是用来安置军队中伤残军人。如今,这座荣军院虽然仍然具有初建时收容安置伤残军人的功能。但同时也是多个博物馆的所在地,军事博物馆就在这里。拿破仑一世的墓也在这里。
我们要穿过的前面一座桥也就是第四座桥是最具美誉度的。她叫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这座桥为什么著名呢?首先是因为她是友谊的象征。众所周知,1800年前后,俄法两国屡有战事。1812年拿破仑曾挥师攻打俄国,战火几乎把莫斯科烧成一片废墟。但是战争的形势瞬息万变,拿破仑最后还是被亚历山大一世彻底击败。100年后两国一笑泯恩仇而结盟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表示法俄亲善而送一件礼物给法国,那就是造一座大桥。大桥就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力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这座桥是一座友谊的桥,人类需要和平,理智而善良的人们反对战争。拿破仑是英雄,然而这位英雄却是靠主动挑起战争而显示出来的。我想人类还是少一些那些主动发动战争的英雄为好。当然人类还是很需要那些奋起抗击入侵者的英雄的,拿破仑曾经是这样的英雄,只不过后来变了。拿破仑死了,友谊桥建起来了。这座桥直指拿破仑墓,我想意味是深长的。但愿人间友谊长存。其二,这座桥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河上看这桥,可以说是金碧辉煌,诚如天上仙桥。即使没有见过仙桥,看了这桥也就可以想见了。全长107米的大桥只有一个桥拱,不能不赞叹其技艺之巧妙。桥两端各有两座大理石桥头柱,柱上立着展翅腾空的镀金飞马雕塑,这雕像由长着翅膀的小爱神托着,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犹为显眼。桥上有许多雕塑,每件都很讲究。桥身的一面塑有俄国圣彼得堡的城徽以及象征涅瓦河睡神的雕塑,另一面则是象征巴黎与塞纳河成长历史的两个侏儒。桥的两端还各有两根象征科学与文艺的立柱,以及象征工业与商业的两匹奔腾的骏马。桥的每一个入口都耸立着高高的角柱,柱上是镀铜骑士的群雕像。桥的两侧钢铁骨架外面金色的栏杆上是华美的花形雕饰,花环丛中的美丽仕女若隐若现。桥上的灯安装在铜锈色的雕塑灯架上,灯旁有蜡台相拥,永远像过节一样。其三,或许是这座桥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她连着右岸的大皇宫、小皇宫和左岸是荣军院,还有罗丹美术馆。
第五座桥是与革命有关的协和大桥(Pont de La Concorde)。协和桥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曾被称为革命桥。1789年,革命军攻陷巴士底监狱,革命委员会决定要彻底拆除巴士底监狱,并用其石料来建造一座桥,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1791年建成了这座五拱石桥,总长度153米,宽18米。后来波旁王朝复辟,该桥被命名为路易十六
大桥,1830年才恢复协和桥的名称。该桥的桥面两边相应于每个桥墩的上方立有人物雕塑像,如真人相似。她的右岸直通协和广场。1932年拓宽为34米。该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革命——复辟——协和”那是法国历史的发展线。人们反对专制,也反对剧烈的革命,人们还是喜欢温和的调和与妥协,那就是协和。
船过协和大桥,右岸的橘园美术馆和左岸的国民议会大厦徐徐而来。橘园美术馆诞生于1927年,而缘起于1922年。1922年莫奈将他的8幅尺寸为2x6米的巨幅画“睡莲”献给国家,期望能找到一个适合展出的地方,政府则选定巴黎橘园旧址为展出地。当时的建筑师按照莫奈画作的特点设计并创建了两个具有四壁为弧形的椭圆形画廊,将8幅巨著得以完美地向公众展示。橘园美术馆诞生之后,8幅莫奈的睡莲成为镇馆之宝,遗憾的是美术馆诞生之时,画家却在1926年去世。该馆还收藏着让.瓦尔特和保罗.纪尧姆捐赠的许多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如毕加索,塞尚,雷诺阿,马蒂斯,苏丁,卢梭,郁特诺,罗兰珊,德兰等人鲜为人知的艺术品。馆虽不大,却被人赞为“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这是名副其实的。在橘园美术馆侧面的绿草地上点缀着一些白色模型,那里有两座罗丹的雕塑像。其实右岸还有拉法耶特画廊(Galeries Lafayette)。
接着,我们的游船要过第六座桥——利奥波德﹒塞达﹒桑戈尔行人桥(Passerelle L’eopold-Sedar-senghor)。该桥是单拱步行铁桥,桥分两层,上层是平桥,下层呈拱形。下层支撑着上层。桥的结构很特别,这种特别的结构使得她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她连接着右岸的杜伊勒里宫和左岸的奥塞博物馆以及杜伊勒里国立橘园美术馆。
杜伊勒里宫其实是无字的法国历史的读本,该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与其说宫还不如说花园。杜伊勒里宫见证了皇朝的威风,见证了大革命的力量和狂野。虽然她与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同是被火烧毁的,但性质却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圆明园是被入侵的强盗烧毁的,而杜伊勒里宫则是被革命的烈火烧毁的。或许有朝一日该宫会被重建。
奥赛博物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原来是奥赛火车站改建的,馆内陈列着从拿破仑三世到立体主义兴起之初,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艺术作品。它是联结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过渡。现有艺术收藏4千多件,其中包括绘画,雕塑,以及家具陈设等,展出面积超过4万5千平方米。底层展出的是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有凡高、高甘、安格尔、德拉科卢瓦、莫奈等的作品。中层陈列的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其中有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
紧挨着的是国王桥(Pont Royal),也是我们要穿过的第七座桥。国王桥为四个桥墩落水的五拱桥,建于17世纪后期,是路易十四自己掏钱建造的。桥墩上有塔形的附属建筑,上有塑像。桥建成后,成为巴黎人举办庆典的地方。历史上法国伊丽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结婚庆典以这座桥为中心,当时吸引了50万人前往观赏。船过国王桥,人们一定会想起伏尔泰,因为左岸有伏尔泰饭店,有思想家伏尔泰工作过的楼,他于1778年5月30日就在这个小楼辞世。旁边还有作家阿那多尔在法兰西写作10年的地方。
前面到来的是第八座桥——卡卢索尔桥(Pont du Carrousel)。该桥建于1834年,重建于1930年,为三拱桥。桥两端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塑像,有持剑而坐的,有女性悠闲地坐着的。那女性可就是贝蒂多(Petitot)女神,她显得娴静而热情,据说她是在向人们传播技术和祈祷丰收的。桥的两端各保留了两座17世纪的雕刻,北侧的主题是“工业”和“富足”,南侧的主题则是象征“巴黎市”与“塞纳河”。塞纳河离不开艺术,法兰西艺术院就在左岸。
第九座桥是著名的叫艺术桥(Pont des Arts),这是拿破仑于1804年下令建造的。艺术桥为步行桥,整座桥就好像是用钢条编织起来的,那是七拱桥有六个桥墩下水。桥上种植着花木,桥的栏杆上竖立着艺术家弗朗西斯•加佐的作品,有塞纳河上花园之称。不光桥本身很具艺术性,而且她右岸连着卢浮宫。此刻的罗浮宫静穆无言,她以自己丰富的内涵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而无需高声叫卖。左岸有法兰西研究院、法兰西铸币博物馆、巴黎铸币局和新亚历山大图书馆。
游船继续前进,西岱岛向我们走来了。它那尖刀似的前端把塞纳河剪开。一座跨越西岱岛的长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她叫新桥(Pont neuf ),是我们要过的第十座桥。其名虽叫新桥,实际却是最古老的桥。1578年由亨利三世奠基,工程因内战中断,直到1606年建成,此时已是亨利四世时代了。至今已有近400多年历史了。此桥长238米,宽20米,是巴黎塞纳河上最长的桥。有12个拱,桥的南段有五拱,水面上三拱,北段有七拱,水面上六拱。每个拱上塑了不知名壮士的头颅,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闭目静思。新桥在西岱岛上分开两支然后又合拢,就在这分开的中心位置上立有亨利四世的骑马铜像。可见人们还是不会忘记这些皇帝的。新桥自建成之日起的整整两个世纪里,一直是巴黎的商业中心,桥上热热闹闹,有书商、有自编自演的艺术家、有流动摊贩,甚至还有拔牙者。直到今天,新桥仍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从桥上走过,可见桥两边的人行道还建有半圆形石椅,椅面凹凸不平,记载着岁月沧桑。桥东边的西岱岛上有大法院,据说曾关押过路易十六王后。还有圣礼拜堂和古监狱。
我们的游船驶入南河道,前面有一座多灾多难的桥,那就是第十一座桥圣米歇尔桥(pont saint michel)。圣米歇尔桥建于1857年,为三拱石桥,连接南岸和西岱岛。1378年为了便于出入位于西岱岛上的皇宫,在此造四拱的拱桥,桥上还建有用作商铺的房屋。可是1408年这座桥被浮冰撞毁了。1416年又重新造了一座木桥。由于该桥毗邻圣米歇尔教堂,所以就名为圣米歇尔桥。桥上依旧建了许多房屋,致使木桥不堪重负,后来又被船撞毁了。重修后的木桥又于1549年被洪水冲垮。历尽劫难后,才于1618年开始用石头重建,1624年建成。桥上仍然建有店铺,这些店铺直到1809年才拆除。1857年又决定重建该桥,把原来的四拱桥改为三拱桥。桥上有写着“N”的圆型浮雕,据说这N是当时皇帝的手笔。
第十二座桥叫小桥(Petit Pong),也译为佩蒂特桥。这是一座建于1853年的单拱石桥,那是南岸通往巴黎圣母院的桥。我们的游船通过的时候,巴黎圣母院死一般静寂,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在祈祷着,但是人们似乎还是听到了圣母院那沉闷的锺声。圣母院的沉寂,并没有掩盖此处的热情和躁动。西岱岛的河边环岛通道上很是热闹。有许多很年轻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河边步行道上喝酒玩乐,其中也不乏少数孤独者,独自徘徊着。
西岱岛是巴黎的发源地,通入小小的西岱岛的桥就有多座。前面的一座叫双倍桥(Pont au Double),应该是我们要穿过的第十三座桥。该桥是单拱钢桥。据说在此处建桥的动议始于1515年,当时西岱岛上有一家医院,为了方便病人进入西堤岛,所以民众强烈要求弗朗西斯一世在塞纳河左岸支流建一座小桥。可是民众的呼声一直没有被接纳,直到1626年才开始动建,1634年桥建成,总算连通了两岸。然而,对进入西岱岛的人要收过桥费,收费的标准是两个“derrie”(那是当时货币的一种面值),于是就有了双倍桥这个名字。1709年,桥梁坍塌。直到1847年,才在原地重建。1883年,双倍桥被一座铸铁拱桥所取代。该桥正对着左岸的法兰西学院。该学院建于1795年,由法兰西研究院、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院、美术研究院以及伦理和政治学研究院联合组成。游船过此,虽然看不清楚学院的样子,但是可以想见,学院的夜正灯火辉煌。学子们正在思考着研究着。
左岸通入西岱岛的最后一座桥叫阿舍维舍桥(pont de l'archeveche),也是我们通过的第十四座桥。这座桥建于1828年,为三拱桥。1850年被巴黎市政府收购。虽然该桥高度不够,影响航运,但是当年政府有法令该桥不能拆掉重建,所以一直保存着。该桥建在西岱岛的东南端尾巴上,桥东边有烈士纪念馆。左岸有先贤寺(Le Pantheon),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作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先贤寺的装饰画改变了主题,突出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的特性。迄今为止寺中安葬了70多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其中有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
左岸通向圣路易岛的桥有两座,一座叫图尔尼勒桥(pont de la tournelle),是我们通过的第十五座桥。该桥原是中世纪的木桥,1651年木桥被洪水冲走后,1656年重建成石桥。1918年,石桥坍塌,到1928年才重建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三拱桥。中间是一个大拱,两边各是一个小拱。大拱几乎跨过整个河面,两边小拱各含小许河面。桥上有巴黎的保护神——热那维阿夫的雕像,那是兰顿斯基的作品。
通入圣路易岛的另一座桥叫苏丽桥(pont de la sully),那是我们通过的第十六座桥。苏丽桥以圣路易岛东端岬角为中心向两方伸展,跨越圣路易岛。该桥西南段较长,为三拱桥,东北段较短为单拱桥。该桥将亨利四世大街和圣-日尔曼大街连成一体。在19世纪时,该桥分为两段命名,连接左岸的名叫君士但丁桥,该桥于1827年被洪水冲垮。连接右岸的叫达迷耶特桥,该桥毁于1848年,现在这座桥建成于1877年,把左右两岸和圣路易岛连成一体。
过苏丽桥西南段,我们看到前面有一座桥,据介绍,那座桥叫奥斯特利茨桥(Pont D’Austerlitz)。该是拿破仑宣扬战功的又一处建筑。1804年他称帝后不久,便亲自督军,与俄国沙皇和奥地利皇帝统帅的俄奥联军,在奥斯特利茨地区展开激战,法军大胜。这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次历史性胜利,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奥斯特里茨桥。只可惜我们的游船并没有继续前进而穿过这座桥。游船绕过圣路易岛就傍着右岸往回驶。
往回驶的途中,首先穿过苏丽桥的东北段,然后穿过与图尔尼勒桥连接的玛丽桥(Pong Marie),这是第十七座桥。玛丽桥为四拱桥,建于路易十三时代,1614年动工建造,然而直到21年后才建成。桥的名字来自于对建桥作出贡献的柯丽斯托夫﹒玛丽(Christophe Marie)。该桥的每个桥墩都有一个凹陷的洞,用于安放雕塑。桥南是圣路易岛,岛上的房子看上去和桥一样古老,建筑物已经倾斜。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女弟子卡弥儿•克罗黛曾在这儿工作,其工作室的墙皮都已脱落。该桥的右岸有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 17世纪初,孚日广场是高尚生活和休闲娱乐的繁华地带,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同时这里也是决斗者乐于选择的地方。据介绍,广场的6号楼内有维克多•雨果于1832-1848年间居住过的房间。
穿过第十七座桥,我们来到第十八座桥,即路易﹒菲利普桥(pont Louis philippe)。该桥为三拱桥,连接右岸和圣路易岛。据介绍,1833年国王路易﹒菲利普为该桥奠基。1848年革命期间该桥被焚毁,1852年以“改革桥”的名字重建,1860年建成。共和国广场(place de la republique)就在桥的右岸。据说圣路易岛是房价最贵的富人区,穿过这座桥就意味着我们就离开富人区了。
西岱岛又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要过的第十九座桥,也就是右岸进入西岱岛的阿科尔桥(pont d'arcole),是与双倍桥相接的桥。该桥为单拱铁桥。最早在此处建的桥是建于18世纪的步行木桥,那是为了连通西岱岛与右岸的需要。1828年改建为单拱悬索桥。据介绍,桥名之所以称为“阿尔科勒桥”,是为了纪念一个小人物。19世纪30年代巴黎爆发民众起义,反对查理十世的专制统治,在此桥附近与国王的军队激战。战斗中有一个年轻人高举三色旗奋勇当先,不幸中弹。临死前,有人问及其姓名,他说:“就叫我阿尔科尔吧”。阿尔科尔是当时工人组织的代号。为永远纪念这位年轻勇士,巴黎人就将这座桥更名为阿尔科。1854年再次改建为可供车辆通过的新桥。目前的桥梁则建于1995年。巴黎市政厅(hotel de ville)就在右岸桥头。市政厅与圣母院隔河相望,市政府的官员们时时可闻圣母院的钟声,那是警钟,可以提醒官员廉政为民。或许官员们还会隔河暗向圣母祈祷呢。
圣母院又悄然出现在我们的左侧,与小桥相接的圣母院桥(Pont Notre Dame)也悄然而至,她是我们要过的第二十座桥,建成于1914年,为三拱桥。中间一拱是大拱,钢铁结构,两边的小拱是石桥。巴黎东站(Gare de L’est)就在右岸。
第二十一座桥是交易桥(pont au change),建成于1858年,为七拱桥。那是承接圣米歇尔桥的,其装饰与圣米歇尔桥基本相同。其实,交易桥是最早将西岱岛与右岸连结起来的桥,她原称“大桥”,与“小桥”相对应。之所以改用现名,那是因为1141年国王路易七世命令将巴黎各处的银楼、钱庄都迁至该桥附近,该桥成为交易的中心,从此该桥也就改名“交易桥”。
过了交易桥以后,游船再次穿过来时穿过的诸座桥。两岸灯火辉煌,繁星竞相闪耀。尤其是埃菲尔铁塔穿着彩衣直指苍穹。而且时时变换颜色,或分上中下三段改变颜色,或者周身同时变色,就像绰约仙子显现在游人面前。
游船回到了铁塔脚下,但是没有停泊,而是继续前进。游船穿过第二十二座桥,这座桥叫勒拿桥(Pont D’Lena)。其实这应该是我们穿过的第一座桥,只不过码头就在桥下,当时我一点都没有穿过桥的感觉,而在回来的时候却清晰地感觉到了。她是连通战神广场(Champ de Mars)和特罗卡德罗公园(Jardins du Trocadero)的。公园尽头有夏悠宫(Palais de chaillot),她与艾菲尔铁塔建于同一年代,也是为迎接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产物。 夏悠宫分为两大部分,东边是法国建筑艺术博物馆,歌剧院;西边是民族博物馆,海洋博物馆(内有运拿破仑遗体船的模型)(Musee de la Marine)。夏悠宫的正门前有一个半圆形的广场,广场上立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英雄福熙(Foch)的骑马雕像。福熙领导法军从泥泞的战壕里打败德军,但和谈的时候却没有他发言的地方。后来还不幸被他言中,德国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场的平台下方还有十几门水炮,喷着水,是蔚为壮观。
游船继续行驶,前面就是游船要穿过的第二十三座桥,叫班-哈凯姆桥(pont de bir-hakeim)。该桥所在处原有建于1878年的巴溪桥,为了迎接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需要开始改建成公路铁路两用桥,1949年为纪念1942年自由法国部队在利比亚沙漠取得的大捷而改名为班-哈凯姆桥。桥分两层,下层为公路桥,公路桥上架起铁路桥。桥头立有铜雕像,那是英雄跨马像。过桥,河心有一天鹅林荫道(Allee des Cygnes), 我叫它为天鹅洲,绿树成荫。我想这天鹅洲应该不是天然的小岛,而是人工造就的。
游船继续傍右岸行驶,向前穿过第二十四座桥。这第二十四座桥叫格勒内勒桥(Pont de Grenelle)。这是一座钢结构桥,那是1966年建的,原来这里有一座19世纪建的老桥。桥下天鹅洲的洲头立有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面向西南而立,看上去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一模一样,神态逼真。据说这是纽约市政府于1885年送给巴黎的,是纽约自由女神之姊妹像,大小只有纽约的五分之一,可以称其为自由女神之妹。
绕过自由女神像,游船驶回到出发的码头,我们夜游塞纳河的行程也就结束了,然而夜游的余味却长留在脑海。
巴黎塞纳河文章:岁月流逝,我心依然——塞纳河上的米拉波桥
2010年8月,我们在法国逗留了一个月。在巴黎,我和老伴就住在女婿的姐姐家;塞纳河就从她家的窗前款款流过。每天清晨,我总是不等盥洗就站在窗前一边呼吸着“巴黎的空气”,一边欣赏着塞纳河沐浴在晨光中的景致。睡梦里的巴黎似乎还没完全醒来。清新的晨飔轻轻地抚弄着窗外梧桐翠绿的叶子。不远处的教堂在晨岚中透出几许神秘的韵致,不时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上帝又赐予了我一个美丽的早晨,”我不由得兀自说道。一早一晚,尤其是在傍晚时分,在落日的余晖里,塞纳河上浮光耀金,景色迷人。这时你可以看见,一拨一拨,三五成群的巴黎人悠然而至。他们或徜徉于河畔;或在河边铺开毯子,将他们随身带来的葡萄酒和各种点心摆开来,然后席地而坐,然后便打开了话匣子;法国人聚到一起喜欢聊天,他们就是喜欢聊天。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聊,波光潋滟的河水从他们身旁潺潺流过,仿佛也在喃喃絮语着……法国人似乎总是这样,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品味着生活;他们给我的印象总是那样优哉游哉。当然,生活中谁都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发现法国人他们平常即便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也顶多是耸耸肩,说一句: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
在巴黎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团,一拨一拨,成群结队,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是的,巴黎的确值得一游。海明威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只是几乎所有的旅游团,他们大都瞄着巴黎的那些著名景点,直奔主题,趋之如骛。这也难怪,他们大多数人由于都是随旅游团而去,身不由己,掌握不了主动权。因此只能按照事先的安排,走马观花地看看那些众所周知的著名景点,乘游艇匆匆浏览一下塞纳河两岸的风光了。在巴黎,要看的名胜和人文古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自助旅行,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能够自行掌握时间,有兴趣的话,你除了在塞纳河上乘游艇观光之外,还可以在两岸的街区逛一逛,走一走。
塞纳河把巴黎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左岸和右岸。河之北为右岸,河之南为左岸。塞纳河的右岸凝聚着奢华宏大的文化象征:香榭丽舍大道、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等等(是旅游团的重点指向);左岸则代表着卓尔不群的精神指标:罗丹博物馆、克吕尼馆、MK2艺术院线等等。旅游团导游总是这样概括:“右岸到处是银行,左岸到处是咖啡馆。“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在左岸找个咖啡馆坐坐。”据说,在左岸,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的灯下,或靠在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旁。左岸的咖啡馆是艺术家的精神家园,左岸的咖啡刺激了人的灵感,活跃了人的思维。左岸把咖啡和文学、艺术结合在了一起,把咖啡和创造、个性联系在了一起。当然,在巴黎到处都有咖啡馆,但是正如所有巴黎人都认同的一句话:“左岸的人们在咖啡馆谈艺术,其它地方的人们是在咖啡馆谈咖啡。”在某种程度上说,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本身就是一笔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
其实徜徉于塞纳河两岸是比较便捷的。塞纳河流经巴黎市区13公里,河上横亘着36座桥。它们陆续建于不同时期。桥的建造风格以及用材各异,或古典、华丽、凝重,或现代、简约、轻灵。无论是在桥上漫步,还是乘舟在桥下穿行,都能感受其所折射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巴黎风格——古典、优雅、时尚与浪漫。其中已经被列为历史古迹的有三座,它们是新桥、玛力桥和王桥。在人们眼里,巴黎塞纳河上的桥已经不是连接左岸和右岸的交通枢纽,而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件件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记载、传承厚重的巴黎历史沉 淀、揭示巴黎特有的人文精神。而我下面要说的是一座叫做米拉波的桥。
米拉波桥是19世纪末金属建筑物的代表,因法国大诗人阿波利奈尔爱情破裂,写了一首题为《米拉波桥》的诗,而使这座桥名声大振。这首诗不仅成为法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代表作品,还被永久刻在了米拉波桥桥头。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这首名诗在法国还收入学生课本,就像唐诗名篇那样。几乎人人会背,家喻户晓。
纪尧姆•阿波利奈生于1880年,母亲是波兰贵族。阿波利奈尔是他母亲和一个意大利军官的私生子。孩童时代,他住在位于维伊奈的母亲家豪华的房子里,生活优越,极尽奢华。后来母亲把他带到法国上学。1895年到巴黎后却陷入困顿。为了生存,他当过银行小职员、书店小伙计、家庭教师、记者。后步入文坛,很快崭露头角。成为一位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一位 20世纪初巴黎前卫艺术群体的轴心人物。阿波利奈尔毕竟是个天造之才。正是他“发现”了立体派、未来派等欧洲现代艺术流派。因此他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先驱之一。
阿波利奈尔1911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动物小唱》,两年后发表代表作《醇酒集》。这部诗集包括他1898--1913年创作的诗篇,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含有潜意识成分。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未来主义的反传统》,主张诗的革新与现代化。后来的诗集《美好的文字》,进一步抛弃传统的诗歌形式,其中有不少是将诗句构成图案的立体诗。这种立体诗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除诗歌创作外,还写剧本、小说和文艺评论。剧作《蒂雷西亚的乳房》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阿波利奈尔极有天分,对美非常敏感,他是自波特莱尔开创的新诗运动以来极富才华的继承者之一,同时他对造型艺术的持久兴趣和对形状、色彩的天生感受力,以及加上诗人的异禀,造成他能较别人更快地对新艺术价值作出判断。后来他与毕加索相识,并成为好友。而当时毕加索的“立体派”艺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印象派依然统治着法国画坛。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大型油画《亚威农少女》(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一幅颠覆了以往的艺术方法的立体主义经典画作。可以说,没有它,也就不会诞生后来的立体主义。所以,人们往往称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然而,当时它却遭到艺术界的一片斥责和谩骂。毕加索的这次大胆创举给他带来了空前的孤独。连他的许多朋友也异口同声地责难,有的说:“我们总有一天会看到毕加索吊死在他那幅大油画的后面。”然而,诗人阿波利奈尔却力排众议,他不断撰写富有洞察力的艺术评论,对刚刚出现的“立体派”艺术进行推介,为之鼓与呼。使毕加索等画家名噪一时。他在《立体派画家》一书中写道:“毕加索过去是第一种类型的艺术家。他在转变为第二种艺术家时所经历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旷古奇闻。”后来,事实证明,立体主义成为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革命,同时在继续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各个方面。
1907年阿波利奈尔在巴黎的画展上认识了一位学绘画的姑娘玛丽•洛朗桑。两人一见钟情。阿波利奈尔把她比作莎乐美,并狂热地爱上了她。阿波利奈尔相貌英俊,性格落拓不羁,谈吐举止幽默可爱,加之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十分讨人喜欢。玛丽•洛朗桑也为之倾倒。之后两人开始同居。在他们这份浪漫的情人关系中,双方都给对方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艺术上的启迪。玛丽•洛朗桑1883年出生,她是个私生女,从小由母亲单独抚养,直到她22岁时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是谁,那时她父亲已去世8年。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刻体验促使他们走向了创作。1908年她的画作《一群艺术家》在阿波利奈尔的朋友帮助下第一次被出售。作品主要刻画了她和阿波利奈尔、毕加索和他的情人费尔南特的肖像。画作表达了这一时期玛丽•洛朗桑的生活和内心重心,即对艺术追求的无限渴望。这次作品的出售,确立了她在巴黎艺术圈中的画家地位。玛丽•洛朗桑犹如一颗新星一夜之间升起在巴黎艺术界的上空。阿波利奈尔称她“就像莎乐美一样,使艺术得到了光辉的洗礼”随之,她与法国著名艺术商人保尔•罗桑伯格签署了一份长期合同(这份合同一直持续到1940年,保尔•罗桑伯格同时也是毕加索、勃拉克等人的代理商),合同规定将定期展出她的作品。在阿波利奈尔的倾情扶掖和竭力推崇下,玛丽•洛朗桑逐渐成为法国立体派著名画家。但渐渐两人在情感上也出现了一些裂痕。而最终导致他们爱情破裂的原因应该还是与阿波利奈尔被卷入的那起卢浮宫《蒙娜丽莎》失窃案有关。以当时的道德观,与警方和法庭的“牵扯”是很难洗刷的污点,洛朗森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两人原本就存在的某些感情裂痕变得无法弥合,于是最终走向决裂。
卢浮宫《蒙娜丽莎》失窃案,也就后人说起阿波利奈尔时,常常提到的那起著名的“雕像事件”。正是这起让他蒙受耻辱的事件,使他突然跌入人生低谷,从此变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事件的经过是这样:
1911年8月的一天清晨,阿波利奈尔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进来的是警察,亮出证件后,紧接着就是搜查、逮捕。罪名是窝藏罪犯,合谋偷窃,阿波利奈尔被直接送进郊区的一所监狱。日后,这位诗人写道:我觉得从此进入一个处于地球外的地方,我将在那里消亡。
《蒙娜丽莎》在罗浮宫失窃。实际上一个叫皮耶雷的小偷的恶作剧,当时他带着一件从罗浮宫偷来的雕塑来到报社,他嘲笑罗浮宫保卫的低能,并声称知道《蒙娜丽莎》的下落。这条消息被刊登在第二天报纸的头条,把毕加索的好友、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吓了一跳,因为他和毕加索曾经向皮耶雷购买过几件从罗浮宫盗出的雕塑。阿波利奈尔当即找到毕加索,两人决定将赃物丢进塞纳河中。于是两人将那几件雕塑装进箱子,鬼鬼祟祟地来到塞纳河边,由于河边的人多,他们一直找不到弃赃的时机。于是又回到毕加索的住处。第二天,阿波利奈尔把赃物交给一家报社,希望报社在不透露他的姓名的情况下,将这些雕塑还给罗浮宫。报社在收下赃物之后立刻食言,把这件事作为报纸头条刊了出来。阿波利奈尔自然也被警察逮捕。
巴黎警察局抓到阿波利奈尔之后如获至宝,《蒙娜丽莎》失窃案到现在依然找不到任何线索,而小偷皮耶雷逃出巴黎之后,一直写信给报社声称名画就是自己偷的。警察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决定拿阿波利奈尔当挡箭牌。他们对外宣布:皮耶雷和诗人阿波利奈尔是某个国际文物盗窃集团的骨干,而《蒙娜丽莎》的失窃正是该盗窃集团的杰作。阿波利奈尔顿时傻了,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深渊。他想如果毕加索站出来帮他说上两句话,证明他和小偷皮耶雷之间没有什么瓜葛,他就能洗刷冤情了。可当毕加索被带到审讯室的时候,却一口咬定他不认识眼前这位诗人。他这一冰冷刺骨的“指认”像子弹一样击碎了阿波利奈尔的心,诗人绝望地哭泣起来。但不久警方便找到了更明确的线索,从而推翻了对阿波利奈尔的怀疑,将他释放。阿波利奈尔出狱以后,离开了原来的朋友圈。从此绝口不提他和毕加索的友情。
1913年,玛丽•洛朗桑与阿波利奈尔结束了保持着六年情人关系。之后与德国男爵奥托•冯•瓦特根认识,一年后她嫁给了他。
世事难料,人性多变,人心难测。人的一生总是存在着一些变数,和不确定的因素……有人认为阿波利奈尔这位世界著名“私生子作家“其身世充满“黑色幽默”。可他那短暂而命乖运蹇的一生,却让我怎么也感觉不出什么幽默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波利奈尔从军,申请加入法国籍。而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有的传记作家说他这是要证明他对法国的热爱;朋友们则认为,这是他内心深处抹不去在巴黎坐牢的阴影,要用三色旗的荣誉去忘掉戴手铐的耻辱。而我觉得,他在爱情上遭受的打击对他来说应该更加沉重;也许他还想通过把自己置身于残酷的战争中来麻痹自己那颗遭受了爱情重创的心灵。因为没有那次分手他也就不会写出那首广为人知的《米拉波桥》。
1916年他在前线头部受重伤,做了开颅手术,转移到后方医疗。1918年和一位法国女子结婚,他的健康在日益好转,但这种感觉后来证明只是昙花一现。他那严重的伤势降低了他的生命力。同年秋天,他就做了随着停战而来的西班牙流感的牺牲品。时年38岁。据毕加索回忆,就在阿波利奈尔去世的当天,巴黎街头彩旗招展,游行的群众高呼着绞死德皇的口号。 当时毕加索正沿着利佛利大街散步,当他挤过人群时,一个战争造成的寡妇所戴的皱绸面纱飘在他的脸上,裹住了他的头,使他眼前顿时一片漆黑。他觉得这是个不详的预兆,回到家,电话里就传来了阿波利奈尔方才去世的噩耗。他从一战的炮火中捡回一条命,最终却没能逃过流感这样一个小小微生物的魔爪。正如他在《醇酒集》所预示的:你喝着这烧酒╱烫得像你的生命╱你喝你的生命╱像喝烈酒一瓶╱这瓶烧酒最终碎裂无声音。在他去世两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随着他的离世,法国的现代主义黄金时代也宣告结束。
“人的生命有时是很奇妙的,我们不知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哪一段旅程是最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我们事先都无法知道,只有在生命最后时刻才会了解。”所谓失去了的东西才觉得它的可贵。无论是当年毕加索对朋友的背叛,还是玛丽•洛朗桑对爱情的背叛,后来的情况似乎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五十年后,《巴黎新闻》记者采访毕加索时,提到当年卢浮宫一案,他对记者直认不讳,对那时的表现感到不折不扣的羞耻。1929年,他为已经去世了10年的阿波利奈尔立了一块墓碑。玛丽•洛朗桑当时听到阿波利奈尔的死讯后痛不欲生,几乎发疯。1956年去世时,她在遗嘱中要求将阿波利奈尔的情书放在胸口一起下葬。
命运有时就是这样作弄人。如果说当年毕加索在关键时刻对朋友的背叛令人心寒。那么,诗人的爱情悲剧就不能不叫人惋叹了。按理说两个人相同的出身使他们同病相怜;对艺术的热爱,又使他们志同道合。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当初的罗曼蒂克全都化作虚无,留给他们的只是一杯不堪下咽的苦酒。正所谓:有时命运把两个恋人拉到一起,只是为了把他们分开。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个悖谬。
《米拉波桥》正是诗人在那次爱情破裂之后心灵遭受重创的产物。全诗结构整齐、音韵和谐、意象流动,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本诗迻译难度较大。国内正式发表的译文就多达十余种。其中不乏大家。如戴望舒、闻家驷(闻一多胞弟)、郑克鲁等。其中以诗人戴望舒的译文最早,它发表于1944年11月25日香港《大众周报》4卷8期。我一向认为诗是不可译的,因为诗一经翻译,就失去它本来的韵味。这正如将李白的诗译成外文,外国人还能读出我们从中读到的那种韵味吗?但是为了吸收外国文学精华,翻译家们还得殚精竭虑,试图译出最接近作品的意旨和韵味来。我在浏览了本诗多个版本的译文之后,又吟咏再三,仍觉意犹未尽。现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不揣浅陋,也作一次试译。
《米拉波桥》法文原诗:
LE PONT MIRABEAU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Et nos amours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L’amour s’en va
Comme la vie est lente
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Ni temps passé
Ni les amours reviennent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米拉波桥
塞纳河在米拉波桥下流淌
我们的爱情
还须追忆吗
欢乐总在痛苦之后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我心依然
手拉着手面对着面,我们依恋着
在我们胳膊的桥梁下
永恒的凝视越过倦怠的波浪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我心依然
那消逝的爱情就像这流水
爱情消逝了
生命多么滞缓
希望多么热切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我心依然
日子一天天一周周地过去
不论是时间
不论是爱情都一去不复返
塞纳河在米拉波桥下流淌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我心依然
巴黎塞纳河文章:亲近最美塞纳河____欧陆采风之八
一年前的五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活动演讲时感言: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作为喜爱文学旅游摄影,关注世界人文历史的笔者,此刻置身法国,与敬爱的颇有同感。
美国著名旅游学家麦金托什说:旅游是知识之路。我们正走在广博浩瀚学无止境旅途中。法兰西有着光辉灿烂人文历史。列举的这些巨匠皆是喝塞纳河水长大的,即便莎士比亚、梵高这些旅居者也亲近着塞纳河成长。从某种意义解释,是塞纳河抚育了享誉世界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底蕴醇厚塞纳河畔是孵化大家巨匠名副其实之摇篮。而今我们来到巴黎,最渴望就是扑进醇美塞纳河怀抱中,追寻大师们那涅槃浪迹.....
塞纳河是法国北部的一条大河,全长780公里,包括支流在内流域总面积为78,700平方公里;她是欧洲极具历史意义大河之一。塞纳河以泉水为源,高卢人传说:山洞中出一位名塞纳降水女神而得名。塞纳河从盆地东南流向西北,流速减缓蜿蜒伸展,穿过巴黎市中心,巴黎因塞纳河而繁荣发展,因而称为母亲河。沿河十多公里形成石砌码头或宽阔堤岸,三十余座精美桥梁横跨两岸,高楼大厦两岸鳞次栉比,倒影水中景色颇为绮丽壮观。塞纳河历史厚重感空前绝后,无数法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对塞纳河改造和巴黎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魅力无限塞纳河,今日我们终于依偎妳怀抱中,两岸梧桐树微风中轻轻招手,妩媚欢迎世界各种肤色游客乘船观光。富丽堂皇高矮适中建筑群仿佛列队接受庄严检阅。北岸大小皇宫,南岸大学区,河西埃菲尔铁塔,河东段城岛巴黎圣母院,对面雄伟市政厅,皆以个性鲜明建筑风格,呈现出不同凡响艺术魅力。游船划着弧线美妙转弯,游人不禁互相提醒着:快往那瞧,岸边半岛上矗立一座举着火炬自由女神像,与纽约那座一模一样啊!广播解说随之传来:纽约那座是法国民众送给美国民众的礼物。巴黎这座明显小巧玲珑更具传奇啊!人们由衷感叹。河中偶现历史遗存古老水闸,巨大铁门严丝合缝,至今开合仍以手工操作,这使人们即沉思在沧桑久远岁月中。
天气晴朗畅游塞纳河,最应饱赏是巴黎建筑师独具匠心架设两岸那三十六座各具特色桥粱;仰头细观名桥荟萃近在只咫,每桥造型风格迥异,极壮观是金碧辉煌亚历山大三世桥,笔者充分抓拍发在组图显著位置了。此桥以独一无二钢结构桥拱,将香榭丽舍大街和荣军院广场牵手相连,而且桥直通拿破仑墓。大桥两端四只桥头柱上镀金雕像,由振翅欲翔小爱神擎托,造型华丽光彩夺目。夜幕降临,众人还特意到此桥上拍摄夜景,这让吾不由想起海河上那北安桥、大光明桥,简直如出一辙啊!嗷,百年多前那儿正是法国租借地,津湾广场彰显着典型法式建筑风格。塞纳河十七世纪前建的桥为:玛力桥、王桥与新桥。至今已三百多年历史,见证着巴黎沧桑繁荣。
看了“巴黎塞纳河文章”的人还看了:
2.关于法国的散文
5.埃菲尔铁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