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描写清明节祭祖的作文1200字

描写清明节祭祖的作文1200字

时间: 温凤1188 分享

描写清明节祭祖的作文1200字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清明节人们必做的便是去祭奠祖先。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两篇描写清明节祭祖的作文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时节忆祖父

  记得五年前,第一次拿到祖父舌癌的化验报告单时,我从医院里出来,泪流满面地骑着自行车穿过市中心那条最繁华的人民路,街上川流不息的人们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却不能感受到我心中那种巨大的悲痛。那时候,整个世界像是被谁按了静音键一般,除了自己的抽泣声,一切都变得死一般的寂静。而在2006年的秋天,祖父驾鹤西去,我坐在黑夜里用一些力不从心的文字去总结祖父一生的时候,眼里却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在我记忆中,祖父瘦瘦高高,威严中透着仁慈,严肃中带着和善。祖父在小镇上任教的时候,每天清晨都会拿着那个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杯去集市上买豆浆。祖父一路走过去,用他沙哑的咳嗽声唤醒小镇寂静的清晨。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得祖父,见他来了都会让他先买,店老板总是盛得比别人满一些,而祖父在最后付钱的时候总是会多掏一分两分。说实在的,在我的记忆中,早年的祖父也就只剩下这么一点印象,我一直都不知道祖父曾担任过解放后梅江区校的第一任校长,而且还当选了浦江县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兰溪县第四届人大代表,所有这些都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看到那些发黄了的证书和奖状才知道的……

  祖父退休后又应邀去过好几个学校,为他们管理一些基建项目,像一块燃尽了的木炭虽然没有激情的火焰却仍然发挥着余热。回到村里后,又一直热心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没有一次不是带头捐钱捐物的。后来的舌癌手术割去了差不多1/5的舌头,说话的时候显得有些口齿不清,这使得本来就沉默寡言的祖父话更少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点个头,或者发出一些鼻音来表示自己的看法或态度。

  祖父是在2006年5月1日再次入院的。在这之前,他曾多次表示过疼痛,可是一直没有去复查,以为只是一般的淋巴疼痛,自己到药店里买一些止痛膏贴着,以减轻疼痛。特别是在2005年的秋天祖母去世后,祖父形单影只,生活中缺了个伴,身体也日渐消瘦。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他才同意来兰溪治疗。

  医院初步诊断是肿瘤转移,要入院治疗。鉴于祖父年纪大,再做手术风险太大,于是采用化疗。到第三次入院化疗的时候,祖父脸色苍白,身体瘦得差不多只剩一副骨架了,护士打吊针的时候都找不到血管了。由于淋巴的疼痛,祖父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来了,曾经好几次他向护士要来纸和笔,写字给她们看,纸条上写的却是:请把我的讲话医医好!

  祖父最后一次出院的时候,脸上焕发着孩子般的天真与喜悦,他跟同室的病友们一个个点头微笑,向护士医生们报以感激的笑容。在汽车离开的刹那,祖父向身后阳光下的那座住院大楼投去最后深情的一瞥,或许,祖父那时就已经知道自己不会再回来了,他在心中默默地向他所熟悉的一切作最后一次的告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站在祖父的坟前,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田野,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了。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熟悉,好像刚刚祖父还在给村里人写着春联,还在告诫村里年轻人别把垃圾往清澈的小溪里倒,还在为村里修缮祠堂用心操劳……一转眼之间,祖父就已驾鹤西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像雨中的水汽,无论我怎么抓,都已经抓他不住了,空留下一片潮湿在掌心。

  清明节扫墓

  在农村,清明扫墓(俗称上坟)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谁家都不敢怠慢。只要家里无人扫墓,即使远在他乡也要千里迢迢地赶回来;家里活计再多,也要停下来准备扫墓的事宜。扫墓一般是男人主外,女人主内。除非家里没有男丁时,女人才能去上坟。

  小时侯特别喜欢去上坟,只觉得很好玩,还有好吃的。提前一天,妈妈就会准备上坟用的祭品:一碗染色糯米饭,还有火腿片和煮鸡蛋,体面一点的人家还有时鲜水果。妈妈准备祭品的时候,也会顺带多做些,给我们这些围着火炉转的孩子解馋。爸爸则要备齐上坟的器物:纸幡、钱纸、鞭炮等,有多少坟要上,就准备多少份。

  家里有兄弟四人,先前一直是爸爸领着大哥去上坟,后来,爸爸在外谋了一份生计,常年不回家,就由大哥带着二哥去上坟。每年清明前后,爸爸都会捎信回来嘱咐上坟的事,(尽管每年妈妈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再后来,大哥和二哥相继在外成了家,上坟就成了我和三哥的专利。

  清明这天一大早,哥哥就会把我叫起来,妈妈早已做好了饭。我们吃饭的时候,妈妈要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上坟的东西有没有落下:镰刀、钱纸、青香、烟、酒、鞭炮、火、祭品还有雨具―― 一人一张塑料薄膜纸(不是有句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吗,但农村人只用得起、也习惯用这种廉价的雨具)。临出门前,妈妈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该走哪条路,哪里有要上的坟,哪座坟是较亲近的祖辈的(这些人的坟祭品要丰厚些)等等,生怕漏了哪一处,祖先会来降罪一般。而我和哥哥已不是第一次去上坟。

  每到一处坟地,哥哥先去除掉坟上的蓬草,再取下去年挂的纸幡。纸幡大都没有了,只剩下挂纸用的竹竿,有的甚至连竹竿都被放牛娃拔去燃火了。挂上新的纸幡。我负责在碑前供饭、敬烟酒、烧钱纸,完了再放鞭炮,在浓烈的火药味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一切都是格式化的,没有一点新意,这是决不允许有创新的!尽管每年的祭祀活动都是那么隆重,可到来年又剩下什么?

  每上完一座坟,哥哥就会给我讲墓主人生前的故事以及相关的事情,大多都忘了,只有祖坟边那几株圆柏还记忆颇深。圆柏只剩三株了,但还忠诚地守着祖先。每一株都苍劲挺拔,形态各异,且

  各自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有一株像撑开的伞,寓意封妻荫子;有一株像一个鸡蛋,希望子孙丰衣足食;第三株形似饱蘸浓墨的羊毫,寄意后人读书求仕,这是多么美好的祝愿。

  在上坟的渴望中渐渐长大,却变得害怕起来,怕见上坟路上新增的孤冢。而曾祖父和堂哥的先后辞世更增加了这份惧怕。曾祖父辞世时,我已经记事。印象中的他慈眉善目,总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不知怎地就一睡不醒了。那个堂哥是客死异乡的。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但没有教我。他说好的,我上四年级他就教我,可那个暑假他却再也没回来。

  按照家乡的风俗,曾祖父进了祖茔,可客死异乡的人不能进堂屋,不能厚葬,更不能进祖茔。那么善良的一个哥哥,那么孝顺的一个儿子,丧事却极其简单,还是在别人家里办的,不是家里人不愿意,而是礼教的高度不可逾越。每次上坟,看到孤零零的一个土丘,在浓浓的祭祀氛围中愈显凄凉,只能陡增伤感。

  清明节年复一年,不曾间断,上坟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爷爷奶奶在上坟人的更替中慢慢老去,爸爸妈妈在上坟的岁月里瘦削,而自己对清明节的渴望也渐渐淡去,甚至于惧怕,怕见新冢,怕失去我最爱的人。清明节还在继续,带着这份亘古不变的亲情,随着时间一起向前推移。

396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