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家乡习俗的散文随笔:家乡傩舞那点事
学习啦:傩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独特的舞蹈和临洮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一起为世人所瞩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家乡傩舞那点事》这篇文章吧!
近几日,关于傩舞的话题,因本土青年歌手李瑞荣登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邀请临洮当地傩舞人助阵而空前热烈。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史记春秋》中有记载,“傩,舞之。旱求雨之祭也。旱久不雨,祷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祸矣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目前,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洮河”傩舞是遗留在洮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只有临洮这片曾经生活过古老的羌族、藏族、汉族等先民的土地上才遗留着这种民俗风情。在临洮,傩舞的足记几乎遍布县内每个村落。然而,临洮本地人真正把它唤做傩舞反倒是近几年的事。从记事起,每年都会观看傩舞表演,然而,那时,父辈们都称之为“跳神”,我们自然也就跟着父辈如此称呼。
每年入夏以后,各村各社就会相继开始隆重的“跳神”活动,以祈求平安,庄稼丰收。农历六月初四,是我们村“跳神”的日子。那时正值花开的正艳,庄稼长势正好的时候。一大早,母亲便会蒸一大锅“大馍馍”(注:“大馍馍”:一种当地的蒸馍。个头比馒头大很多,先做馒头状,上笼屉前在顶上拿刀划出一个十字形来,在十字形的开口上抹上胡麻油,再用一小束扎起来的干玉米叶蘸上红色的墨水 ,蒸熟后蒸馍便像一朵盛开的四瓣的花一般,黄色花瓣中有点点红蕊。我是极爱吃那顶端的“花蕊”的,不止好看,还因有胡麻油的香味,很好吃。)然后,从里面挑出一个最大,最好看的来,再从花园里摘上几朵开的艳丽的花,插在“大馍馍”上。放在一个木盘子里,由父亲一路双手托着放在二郎庙的供桌上。顺便跟熟悉的“师公”要两面手工剪的五色的小彩旗,递给我们,我们便欢呼雀跃的跑开了。
我们把跳傩舞的人称为“师公”,他们个个手执羊皮鼓,头上带有一根长辫的发套,身穿彩色的傩衣。这种衣服是纯手工制作的无袖长袍,胸前绣有“虎头”图案,且“征集”了百家布料,有“虎头神衣”之称。他们一边敲着鼓,一边唱着曲调很独特,内容大多为保平安、祈福的唱词。于是,整个村庄上空都是羊皮鼓的声音和傩舞者的歌唱声(如果可以称之为歌唱)。
最精彩的是师公扎签的仪式,听父辈们说,扎签的人必须是“世袭法师”。在古代,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原始部落,遇到节庆或者灾难的时候,都会用活人祭神,他们认为人类是最有灵性的动物。后来人们意识到生命可贵,当地“以人祭神”的民间古老祭祀才逐渐由扎签来代替。由“世袭法师”专门从事。法师在肉身重要穴位扎银钳,银钳主要分部在脸部、胳臂等部位,一次12钳、24钳、36钳不等,以此祈福并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每年村子里跳神,一听说师公要扎签,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庙院里看热闹。我们每次都是兴味盎然的去,偷偷摸摸的看。总是睁大着双眼,极想看看那长长的银签是如何刺穿“师公”的腮帮或者胳臂,又如何被拔出后,居然神奇到不流一滴血的。然而,每次当“师公”把银签拿起来,准备扎时,我们早吓得捂住了双眼。于是,年年看扎签的,竟是从来没有真切的看到过。
村里每年庙会都会举行三日,那些师公们也会在那几日里都跳傩舞,羊皮鼓的声音也会在村庄上空响上三日。若是天气晴好,直到午夜时分 ,在月光下,村子里依然会有人来来往往,行走在二郎庙和各自的家之间。师公们依然唱着嘹亮的傩舞曲调,羊皮鼓依然珰珰的响……
从未觉得家乡临洮的傩舞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是因为对它之前了解的太少。直到看到有报道说傩舞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开始关注于它。加之前些日子,临洮小伙李瑞带当地傩舞者参加《星光大道》节目,傩舞更加成为临洮人的热谈与骄傲。他们在自己走出临洮的同时,也将临洮文化——傩舞表演和马家窑彩陶推向全国。
那些关于傩舞的记忆,实在也是童年和少年时候的记忆。然而,童年已逝,傩舞,会继续在临洮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这种古老的祭祀活动,独特的舞蹈也会和临洮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一起为世人所瞩目。
作者:兰心
公众号:前沿作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