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

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

时间: 晏付1011 分享

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

  春节原本只是旧年完结新年开始之时,给它加添许多别样意义,就有了这一套浓重的春节文化,有了夹在两年中间的“一年一度”的高潮时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今文人写春节的文章,供您参考!

  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篇【1】:春节,春节

  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而对于这样一个节日,我无语了多年。烟花在天空绚丽,爆竹声声,璀璨在遥远的星空,那是我么,那是我在眨眼么,我看见了,看见你眼中那一面湖水,酸涩的荡漾。

  春节。千万人的思念千万人的归属,万家灯火燃起,春风更暖,春意更暖,人心更暖,走在巷道中的身影,却再也看不清,这是谁家的缠绵。而我依旧依旧,独自坐在门口,远看着天边,期盼着眷念。

  饭桌上的菜香了,洗脚的热水早已凉却,看不到你,看不到你归家的怀念。我化作了烟花,在晚霞映照的时刻,美丽多姿的燃烧,燃烧吧,这个春节。

  记得你吃团圆饭守着压岁钱,身上的花衣裳格外显眼,却看不到你纯真的笑颜,这是一缕春风,还是一滴思念,在这夜的欢歌中沉睡,不愿觉醒,也不愿改变。一切干涩,一切苦恋,千年一梦的改变。

  春节呵,无尽的感叹,这一生,这一世,这一年,这个春天。思念会成为永恒,停留在记忆的昨天,在眼里,在心里,在梦里,在思念里,只是空白,普天同庆后的空白,留给孤独的人,孤独的心,在家里守望,房子是家,爱也是家。

  许多年了,春节就是这样过来,一年的欢乐,一年的苦楚,一年的期盼,在这一刻,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不美好,就在这一刻,春节的这一刻,崭新。春节,春节!

  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篇【2】:让传统符号留住春节记忆

  一年又一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满载着人们的喜悦。过大年,就是在贴窗花、请门神、拜祖先、走亲戚、祈丰收、耍社火等种种风俗活动中,体验年的乐趣,祈愿来年的好运。这些古老习俗承载着浓浓的年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年文化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在我国古代的文字书籍中,“年”字被放入“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个月叫元月。

  一般说,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的忙碌,只有一个共同主题,即“辞旧迎新”。

  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因为春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选择。春节是一个时间更迭的门槛,春节是终点,更是起点。大红喜庆的灯笼,飘着墨香的春联,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些传统的春节符号,是伴随中国人一代代成长的记忆。不管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年味都不应该变淡,这里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可是现代人“天天都在过年”,显然,维系春节的不再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是人们的情感。这份情感里有父母的叮咛,有爱人的牵挂,有孩子的一声“爸妈”,无法替代。

  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身在异国的华人,以欢度春节的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逐渐地,传统的老习俗也成了一种“中国时尚”。

  春节就是这样,装满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老百姓为生活而忙碌,他们披星戴月,跨过千山万水,不顾人群的拥挤,不顾长途的跋涉,赶到家人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回家过年,是心底最纯真的承诺。

  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篇【3】:胡适过春节:辛苦

  王春南

  神往“灯市”之乐

  1911年的春节是1月30日。时在美国学习、21岁的胡适,这一天参加了生物学考试,得95分。思念万里之外的亲人,他提笔给母亲写信一封,还有“小诗”一首:

  往事潮心上,奇书照眼明。

  可怜逢令节,辛苦尚争名。

  “奇书”指当天收到的《五尺丛书》,该丛书由哈佛大学校长伊里鹗主编,“收集古今名著,印成五十巨册,长约五英尺”。诗中感叹,这个春节过得辛苦。这年元宵节,胡适的日记写道:“今日为吾国元夜(辛亥正月十五日),吾人适于此时上第二学期第一日之课,回思祖国灯市之乐,颇为神往。”

  家里“来客甚多”

  1934年2月14日的春节,胡适这一天的日记写道:“有许多朋友在我家过元旦(旧历元旦,即春节——引者):江绍原夫妇、江绍原的老太太、孟真的老太太、应谊女士、在君夫人、史济瀛姐妹、石原皋、毛子水等。”孟真即傅斯年,在君即丁文江。胡适家此日一定热闹非凡。当天,胡适在应酬之余,还找出了他记录的从中国公学毕业、经常进行文艺创作的人员的名单。胡适在日记中说:“此风气皆是陆侃如、冯沅君、沈从文、白薇诸人所开。”“从文在中公最受学生爱戴,久而不衰。”他并进而想到了大学中文系如何改进教学的问题:“大学之中国文学系当兼顾到三方面:历史的;欣赏与批评的;创作的。”

  1937年2月11日,春节。胡适家“来客甚多”。他与朱孟实夫妇谈起了曹禺的两本戏。具体内容当天日记没有记。倒是除夕的日记说到了“曹禺的两本戏”:“读曹禺的《雷雨》、《日出》。杨金甫赠此二书,今夜读了,觉得《日出》很好……”但胡适对《雷雨》评价不高,日记中写道:《雷雨》显然受了易卜生、欧尼尔等人的影响,“其中人物皆是外国人物,没有一个是真的中国人,其事亦不是中国的事”。这当然是胡适的一家之言。

  不忘学术研究

  1956年的春节(2月12日),胡适是在美国芝加哥过的。上午去了芝加哥大学,“湖边雪景十分奇丽”。午饭后,到该校东方学院的中国部,见到了数学家陈省身等人。到图书馆,“借出赵一清的《水经注释》,看我的旧跋,尚无大误”。次日日记载:“连日太辛苦,伤风了。”垂暮之年的胡适,过春节不忘学术研究。

  1959年2月8日,春节,“早上有‘拜年’的客人多批”。下午先去“团拜”,后又去了于右任、王云五等五家。在王云五家,谈了一个小时。

  1961年2月15日,春节,胡适这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半夜写《跋〈红楼梦〉书录》小文。”日记虽然只有一句,但

  这个春节过得既辛劳,又充实。

  大病之后仍能静心

  1962年2月5日,春节,胡适去世前19天,给72岁的胡适拜年的朋友“约有八九十人”。多数人知道胡适病后尚未完全康复,留下名片,或签名而去。胡适虽然健康状况不佳,还是将报纸上登的美联社一则关于原子专家、美国雪梨大学物理学高级教授马仕俊去世的消息剪下,寄给吴大猷。并给吴大猷写了一封1000多字的长信。

  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饶树人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时,“请吴大猷在美国主持筹划延聘物理学人才,集中北大,建立一个现代物理的中心。吴健雄、张文裕、胡宁、马仕俊都在我们这个计划之中”。此日读了有关大汕和尚(石濂)的史料,并就大汕和尚的事在日记中写了500余字,其中说道:“这个和尚能诗,能画,‘多巧思’,能做海外买卖,赚了大钱,交结名士贵人,是一个有大魄力的狂妄和尚。”春节门庭若市,大病之后的胡适仍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信、记日记。

  看过“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春节名家散文

2.关于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3.描写春节的散文

4.赞美春节的散文

5.描写春节民俗文化的作文1500字

6.传统文化春节的短文300字

312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