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

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

时间: 晏付1011 分享

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

  知青是“”时代的产物,也产生了很好的知青文学。那单单描写知青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颂上海知青关于知青的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篇【1】:知青亲人

  在我只有几岁的时候,大哥,大姐就踏上北去的列车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了,当时对上山下乡这个词汇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只是感觉大哥,大姐身穿军装非常精神,令人羡慕,由其是大姐寄回的照片,挎着冲锋枪照的,飒爽英姿,好不威武,大姐性格十分要强,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队小学校长、武装排长,五好战士,优秀党员,因为在兵团从事水稻插秧工作时,双腿在冰冷的水中长时间浸泡,已经严重变形,患上了终身难以治愈的风湿病,疼痛使她一直不能长时间的走路,最后悔的是大姐考大学,第一科数学考完后,自己觉得没考好,就放弃了第二科最擅长的语文考试,结果发榜时她的数学成绩远远超过了分数线,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

  那年月,每当快要到过春节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祈盼着大哥、大姐能够早点回来,给我们带回来整袋的大米、白面,一桶桶的豆油,还有整角的猪肉。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城里每人每月只凭粮证供应二斤细粮,半斤豆油,凭票买半斤猪肉,每个家庭生活的都十分艰苦,大哥、大姐用他们稚嫩的青春换回来的粮食,豆油和猪肉,改善着我们一家人清贫的生活,爸爸年轻时就喜欢打猎,打来的野兔山鸡和大哥大姐带回的猪肉,加上蘑菇粉条炖在一起,吃着白米饭,大馒头,那可真真的是山珍美味,令我今生难以忘怀,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食物了。

  大哥经常给我讲他在兵团发生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好战友张福顺,周冠,马秋阳,人称他们是东北虎,凭一双铁拳打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的知青连队,横扫千军无敌手,杀猪宰狗,夜半战狼群,那是何等的威武,大哥的右手也在一次和偷猪贼的博斗中打成了骨折,还有一次大哥在团部食堂给战友做饭时,脚上穿的是塑料底的鞋,地上撒有油污,他的脚底一滑,半个身子掉进了滚烫的油锅里,送到医院抢救,那时候的医院缺医少药,大哥苦熬了几个月,才渡过了危险期,从生命的边缘爬了回来,险些丢了性命。就是这帮当时的热血青年,在荒无人烟的东北三江平原上,垦荒戍边,用青春谱写着壮丽诗篇,有多少人背井离乡,远埋忠骨,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是你们白手起家用生命把北大荒建设成了全国人民的粮仓。那时候的兵团真是藏龙卧虎之地,有经过长征洗礼的红军老干部,也有下放到兵团,曾经给中央领导人叶剑英元帅做饭的御厨王增远,他是杨洲菜的掌门人,颐和园御厨。记得1976年冬天,我上初一,放寒假时我来到了大哥下乡所在的兵团,大哥在团部招待所工作,那年全国刚刚恢复高考,大哥刚好在备考大学,没时间陪我玩,我就在大哥战友马秋阳(国家拳击裁判,黑龙江省武协副会长)那里借了一把汽枪没事出去打鸟玩,那个冬季的三江平原,一望无际的白雪厚的没了膝盖,摔倒了都爬不起来,所在的团部孤零零的伫立在空旷的雪原上,街上一个人影都没有,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冻的我瑟瑟发抖,打了一只麻雀就赶紧跑回了家。有一天晚上,大哥忘了把阻挡风寒的棉被给外面的鸭窝盖上,家里所养仅有的两只鸭子被冻死,大嫂是上海知青,为了这事,俩人还拌了几句嘴,大哥把鸭子拿到御厨王增远那里让他帮忙做成了香酥鸭,外焦里嫩,味道那可是鲜美无比,绝无仅有,让我这个平头小子也享受到了中央首长级的美食待遇。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又去过大哥往日下乡的兵团所在地,现在已经物是人非,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模样,现在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已今非昔比,东北虎中的张福顺因为患脑囊虫病,返城后生活无着落,得了抑郁症,跳楼自杀,周冠(母,赵一曼的同学)罹患癌症去世,马秋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大哥也历经读大学、研究生,赴澳洲留学深造,后为燕山大学资深教授,河北省教育专家,现已退休。每当电视台播放有关知青题材的电视剧时,我总要认认真真,一集不落的观看到完,《年轮》,《北风那个吹》等等、等等,无一不牵动着我的心,心情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悸动,看到情深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由眼泪肆意的流淌,那里有整整一代知青人付出的青春和生命啊!是你们改变了世界,牺牲了自我,为今天的现代化北大荒农场奠定了基础,你们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一代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篇【2】:知青的故事

  “知青”是时代的名词,已经过时。

  最近翻看一些老照片,一张发黄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画面上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勾起我的回忆。她叫如萍,比我小些岁,是我们下放知青的留念照,在当时她的年龄最小。我们上山下乡时,她才十五岁。

  十五岁,还是一个小孩。就在这时“文化革命”就开始了,紧接着就是上山下乡。她下到和我一个大队,不在一个小队。我在河东队,她在方庙队。当时相互不认识,后来多次劳动接触,才相互招呼。

  记得有一年春耕时节,大队文书通知我们知青到大队开社员会。那天的天气,就特别的好。蓝蓝的天空上没有一丝云,风儿微微地吹着,有些冻脸,阳光却很暖。大队部就在离我们不远的两三间破屋,面向着太阳,是用泥土堆砌的草屋。社员没到一半就坐满了屋子,后来的只有往外挤。背靠背的就是那些妇女,手里捏着鞋帮,边纳边说笑,大家都开心地说些笑话。不知谁说了什么怪话,大家便哈哈地大笑。有人就不愿意了,拿着鞋帮去砸另一个的头,那人就躲着躺了过去,头就扎进别人怀里。这别人却是一个男的,一时笑声就大的不得了,男人高兴死了。说:你咋往我怀里钻,想那个了吗?女的脸儿通红,抓住自己的盖头,捂在脸上不敢抬头,四周的人就哈哈乱笑。有说那女人轻佻,也有说那男的脸皮子厚。这场面就热闹的很,也只有人聚了堆,才会出这种热闹景象。似乎这个时候,人就最活跃,最放荡,最不讲场合,最想求得一些快活。

  我蹲在最里面,身子贴在墙上。屋里挤满了人,屋门口放着一张桌子,坐着大队支书和公社下来的干部。支书宣布开会了,支书先让公社干部讲了一通“大革命”的形势。接着他又开始讲形势,从中央到地方,从县里到公社,再到大队到小队,讲的嘴边都起了白沫,形势还没讲完。他是个退伍军人,搞过政治宣传,很有些口才,只是那烟瘾太大,总是不停地抽他的“大铁桥”(香烟)。

  突然,我想起了如萍,就互相打探,知道方庙队社员就坐在刚刚热闹的人群里,我便往那里找。因为知青和农民是绝然不同的两类,一搭眼便能看出。我把人群扫了几遍,就没有看到如萍。心想她肯定是缺会了。

  会散时,我仍不死心,就瞅着散会的人群,终于问到一个熟悉她的社员,他用手一指,正是那个躺到男人怀里的女人。我的天哪!完全是一副村人的模样,脏兮兮的花毛巾还在头上顶着,她眉毛挺浓,唇也厚,鹅蛋型的脸上有些黑红。有个社员告诉她,她站住了,向我挥了一下手,便哈哈地笑着跑了,又跑进那群婆姨堆里。用手去拧一个婆娘的脸,她是那样的快乐,简直让我无法理解。

  又是几个月过去,大队要搞“大寨”田,平整土地,调动各队壮劳力集中干活。在那里,我看到了如萍。她也能算是队里的壮劳力?真让我大吃了一惊。再看她干活时那股蛮劲更让我吓了一跳。她个子不高,墩厚结实,抡起撅头来真象个男人。而且很少偷懒,看见老蹲在地头抽烟的汉子,就嚷道:你还算个劳力吗,连我个女人都不如。那男的就爬起来,嘿嘿地笑着去抡撅头。她又去担那挖起的土块,走起路来咚咚地响。看来,我真的小瞧了她。她也真不象十五六岁的城里娃,那个泼辣劲,天生的劳动胚子。我开始打心眼里佩服她。那年冬里,大队选举优秀社员,知青队伍中就选出她一个。

  听到国家在知青中要招工的消息,知青队伍里一片浮躁。都在猜测这个时刻什么时候到来。似乎渺茫的前途又有了新的曙光。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大家都伤透了脑筋,把希望放的很大很大,也有的恨不得立即就回城里去。

  有一天,我又接到开会的通知,会址还是在大队部里,叼着烟的支书仍就讲大好形势,讲抓革命促生产。突然间,他话题转到知青身上,说知青与贫下中农结合的问题。说着说着,竟爆出一条惊人的消息:方庙队知青如萍与本地社员结婚的事。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知青的命运即将发生转折的时刻,她怎么能选择这种道路?彻底地与贫下中农结合,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她还那么小。我急忙想听听真实的东西,可支书却借此大讲知青与贫下中农结合的典范。号召知青们要象如萍学习,听毛主席的话与贫下中农真正的结合起来。他的言论迎来了在场的社员一片喝彩。一些光头的汉子,就直盯着我们知青中的女同学,他们不停地鼓掌叫好。支书激动的脸色通红,不停地抽烟喷雾,宣布散会时,还大声道:女知青们要好好考虑考虑呀!

  很快,这消息就传到了公社。公社书记便在干部会议上,自豪的倡导全社知青要向这个女知青学习。慢慢的,消息就越来越多。知青们都不相信,也很纳闷,更是不理解这位女同胞。渐渐,消息就确切起来,如萍真的嫁给了本村的一个农民。这个小伙二十出头,家里有三间新毛草房,另有一亩多地的果树。为了娶她,男的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这在当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算是够富有的了。而她却什么也没有,也没有告诉自己家人,属自定终身。给那汉子纳了一双布鞋,就这么嫁了。 当地人连做梦都没想到,他娶了个知青做老婆。

  消息不知怎么被她父母得知了,父母气的要命,几次托人捎信给女儿,让她回城,可如萍就是不理睬。她父母便下了决心,走门路,把自己女儿的户口转到老家农村去。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如萍不知晓中办理的。当他们踏进女儿的家门时,就宣布要带女儿回家,并给了男方退婚钱。

  那时,在我们知青队伍中已是惶惶不可终日,都在忙着招工回城。招工消息传出后,说如萍不愿意走,和那汉子抱住哭个不停。几日后,那汉子送如萍到县城。两人又痛哭流涕,难舍难分。最终如萍还是回到父母的身边------

  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篇【3】:难忘知青情

  知青岁月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可是知青情谊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越来越浓。知青情,将是我们这代人最不舍的情怀。

  去年11月末,我们回县里为到海南过冬的几位老知青饯行,一转眼,四个多月过去了。在这段日子里,老知青微信群成为我们相聚的好去处,每当晚饭后,我们就在群里聊天、唱歌,调侃,抢红包,乐不可支,聊微信成为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天南地北,多少年不见的老知青,通过电波的联络,我们又聚到了一起,开心不已。

  前几日,春云夫妇从海南回来了,我们听到消息赶紧回到县里与他们聚会。这一走,四个月,我们这些老知青竟然一次也没聚过。借给他们接风的机会,来一次大聚会。

  3月28日,我和老伴儿早早吃过早饭,开车回到县里,把车直接开到静波饭店,先定了包房,把我们最爱吃的江鱼、手把肉点好,才回家通知几位老知青。因为通知的时间太短了,只聚了八位,可是气氛却挺热烈,一是,他们尝到家乡的江鱼和手把肉,特别解馋。正巧那天饭店有“牛尾巴郎当”鱼,和鲫鱼炖在一起特别的鲜美。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春云夫妇向我们介绍在海南生活的趣事,也谈了好多的感受。她说,海南气候好,景致好,就是亲人朋友不在身边,特别的寂寞,时间长了,还是想念家乡,想念亲人和朋友,尤其想念这些老知青们。久别重逢,自然是格外的亲切。

  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在东方肥牛吃火锅,是老迟安排的,一下子聚了10位。这天才巧呢,一位刚从大庆回来,一位刚从泰国旅游回来,接到电话,把旅行包往家里一放就赶来了,我们的聚会又增加了好多话题。我们谈养生,谈保健,谈旅游,谈如何快乐的生活。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曾经的拮据和插队时的艰苦,有了当年吃过的苦,才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是最懂得知足的一代人,也是最不计较得失的一代人,所以,我们也是最幸福的一代人。

  3月30日,几个人争着要安排聚会,其中有一位老知青叫李文福,去年刚刚做过手术,正在恢复阶段,基本不参加聚会,另外,他家里生活条件相比较稍微差了一点儿,我们都不准他破费。但是他听说我们夫妇回县里,非要安排吃饭。我们就想了一个两全之策,请他参加中午的聚会,不让他做东。中午,聚了12位,是亚贤做东,她已经张罗好久了,总是没得到机会。人多就热闹,欢声笑语不断,频频举杯祝酒,一个个像孩子似地高兴不已。男士们总喜欢爆个笑料,逗逗嘴,开个玩笑,然后大家开心一笑。这时候,轮到李文福提酒,只见他特别激动地站了起来,举起杯子说:这次必须给我一个机会,我现在生活和以前比,好多了,我有存款了。大家一定给我一次做东的机会!说着,激动的有些哽咽。我们几位互相交换一下颜色,便说:行,就今天晚上吧。此刻,我们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以往,他生活困难时,老知青们鼎力相助,他生病了,老知青们都去看望他,如今,他身体恢复尚好,生活有了转机,总想表达一份心情,这个机会一定给,这是对他的尊重,是对他的安慰。于是,晚上接着聚餐。

  晚上5点,我们来到了八一路南侧新开业的农家饭庄,嗬!这里好火啊!包房早已订满,我们在一个过道拐角靠近临街窗口的地方,团团围坐,不管来回走动的人们,依然是欣然谈笑,开怀畅饮。菜肴很丰盛,虽说是农家饭庄,鸡鸭鱼肉俱全,饭菜口味独特,大盘菜,精心做,吃起来很适合我们的胃口。李文福高兴的了不得,一面劝酒,一面劝吃菜,乐得合不拢嘴。我们中午已经酒足饭饱了,还是尽量多吃一点儿,不负我们老知青朋友的一番心意。

  大家围绕着如何过好老年生活,频频敬酒,都是祝福的话,勉励的词。我们最小的年纪已经66岁了,早已进入老年,可是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是知青情怀,我们知足,珍惜,乐观,豁达。健康是我们的目标,知足是我们的品德,珍惜是我们的情愫,乐观是我们的心态,豁达是我们的风范。我们从不计较时代委屈了我们,我们从不抱怨社会改变了我们,我们从不攀比富有与奢华,我们从不计较得失与过往。我们感恩时代锻炼了我们,感恩社会打造了我们,感恩岁月磨砺了我们,感恩生活回馈了我们。所以知足,所以珍惜,所以快乐,所以豁达!什么最宝贵,生命最宝贵。快乐的生活就是完美的人生,我们必须快乐!这就是我们老知青这代人的宽阔胸怀!

  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驱车行驶在返回市区的高速公路上,看东方红日冉冉升起,橙红色的彩霞托起一轮浑圆的太阳,是那么激动人心。脑海里浮动着老知青聚会的笑脸,耳边回响着爽朗的笑声,心中充盈着满满的情谊。知青情,将伴随我们到永远!

  看过“歌颂上海知青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关于知青的散文

2.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

3.关于知青下乡的爱情故事

4.歌颂农民散文

5.珍惜战友情的短文章

309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