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教育文章
高中生教育文章
高中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方面的高度关注,高中生的教育受到一定的重视。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生教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教育文章篇1:浅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明确,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实践中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入歧途。本文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关于实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问题
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高中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高中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许多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心理健康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主要是以学生 是否以学习为主 这一维度为标准的,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而不是有意识地从人的心理的各个维度严格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三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合。这部分教师很少从心理健康层面去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心中缺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依据。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掌握正确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为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所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应成为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依据,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开发、预防和补救,如果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定为心理健康标准,就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狱隘化,致使许多高中教师较多地注意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排除与预防,而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特别是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在参考心理学界所界定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则是高中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应持有的重要依据。其中,心理学界所界定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是衡量高中生心理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尺子,是高中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间接依据,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高中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依据。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高中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高中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高中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二、关于实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高中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虽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心理健康教育课侧重解决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误区表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化,教师没有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缺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因此,解决好实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高中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 孤军奋战 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 大合唱。只有形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如下图所示:
从教育这个角度上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中教师应注重在借鉴国内外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应学生心理的教育模式。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教师无论采用何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应使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中生教育文章篇2:高中生创新教育论文
一、让高中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源于学生的意识。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和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总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方式方法剥夺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当成扰乱教学而被评判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环境不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近几年来实施的教学改革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地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长时间训练,让学生无时无刻都保持创新意识思考问题。
二、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性观察力
高中生对事物的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学生如何观察和观察时的取向直接影响观察结果和能力培养倾向性。学生在观察时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培养创新性观察能力,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由于语文学习中常常需要观察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观察中教师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偏离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教师得出的结论,还是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思维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所不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需要教师培养,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自己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以问题为抓手,创设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历一段时间的创新思维锻炼,一定能使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性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至效果,更关系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则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创新性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更要注重学法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渗透创新教育,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事。学生学习方法的取舍和掌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规范。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郑俊香
高中生教育文章篇3:高中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高中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方面的高度关注,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的聚集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选择各种不良的习惯来解压,比如抽烟、酗酒、泡网吧等。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会根深蒂固无法纠正,这也是当今社会中存在一些问题少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轻装上阵愉悦生活和学习呢?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对高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一)入学伊始,养成自我管理意识。在学生刚刚踏入高中校门时,班主任老师应及时加强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可以在采取细心观察,深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再依据他们性格特点适时的与他们谈心,同时对上课、自习、用餐、内务等内容的进行规范教育,强化学生们的自我管理。
(二)使用小组,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班级学习小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由班级干部负责记录,并在周、月末及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班级形象,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三)借助激励,提升自我管理氛围。例如采取家庭作业由学生进行相互检查的方式进行,班主任在晨会时候随机抽查,并根据完成质量情况进行奖励。比如对于男生就奖励他们一个小时的打篮球时间;对于女生就奖励她们一些小礼物。而针对作业完成效果差的同学,可以“惩罚”学生进行才艺表演。这样的做法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加强了他们自我学习意识,提升了学生们自我的管理效果。
二、加强对于高中生的心理疏导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教育中,笔者注意到,高中阶段是学生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单纯是强化学生的管理是行不通的,也要高度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疏导,否则很容易使一个学生走向歧途。高中生的心理疏导主要可以从学校、家长、老师及同学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作为担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任务的高中学校,不应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例如春季踏青、校园文艺汇演等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聘请专家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的心理疏导方式,不仅给学生们心灵带来愉悦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
(二)引导家长,乐于倾听孩子心声。对于高中生的父母来说,他们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进而不断的施压会让孩子产生厌恶。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该及时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还要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当孩子遇到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及时地与他们进行疏通解决。
(三)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交流。高中班主任老师比学生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他们各方面的表现,所以老师不能为了压制学生而摆出一副严厉的模样,使之望而生畏。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去沟通交流。使一些难以开口的话语,学生们更愿意向老师倾诉。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根据他们的现状找出疏导问题的方法,使其能够健康地生活。
(四)鼓励同学,相互吐露心声。作为一起青春做伴、共同奋斗的高中同班同学,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总是能够带来一些“正能量”。比如大家一起进行良性的竞争,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作为同班同学的关系更容易让学生们相互倾吐心事,有利于学习压力的疏导,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人生中的重要挑战。
总之,对高中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能够为他们塑造一个优良的心理素质与性格,更能够完善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向着正确的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的配合,恰当的运用管理和疏导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身心的积极发展。
看过“高中生教育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