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时间: 钦容0 分享

历史故事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欲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篇1)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篇2)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篇3)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这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疑。最近。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专业期刊《史学集刊》上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朱子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

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进展的一举一动。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开始,至十二月结束,首尾长达半年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播渠道。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孙吴随时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惟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记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讨其欢心呢?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

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王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干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

诸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贸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篇4)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其次,马谡的死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至少值诸葛亮用人不明,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这一招可理解为杀鸡给猴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篇5)

据说,古时候,人们是没有生肖的。十二生肖是后来玉帝给排定的。

玉帝为了给人们排定生肖,决定在天廷里召开一个上肖大会。他给各种动物发了道开会的圣旨。

那时候,猫和老鼠是很要好的朋友。它们生活在一起,像兄弟一样。开上肖大会的圣旨送到了猫和老鼠那里,它们都很高兴,决定一起去参加。猫很会打瞌睡,它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开会前一天,就预先和老鼠打了招呼。

鼠弟!你知道我是很会打瞌睡的。猫大爷客气地说,明天去上肖的时候,倘使我睡着了,你叫我一下好不好?

老鼠拍着胸脯说:你放心睡好啦!到时候我会叫醒你的!

猫大爷说了声谢谢你。就抹抹胡子,放心睡着了。可是,第二天早晨,老鼠很早起来,吃过早饭,独个儿上天廷去了。对正在熟睡的猫,它一声也没有叫。

住在清水潭里的龙哥哥,这天也得到了开上肖大会的通知。龙是生得很威武的:浑身有亮晶晶的鳞甲,加上一个大鼻子和一把又粗又长的大胡子。它想:这一次选生肖,自己非被选上不可。但是龙哥哥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头上光秃秃的,缺少一对美丽的角。它想:如果我再有一对美丽的角,那该有多好啊!想呀想的,它就打定主意,决心要借一对角来戴上。

正巧!它从清水潭里钻出来一看,就看见一只大公鸡,挺着胸脯,在岸边踱方步。那时候,公鸡头上是有一对大角的。龙哥哥一见,高兴极了,连忙游过去,向公鸡扫呼:鸡公公!明天我要上肖去,把你的角借我戴一戴好吗?

鸡公公回答说:啊呀,龙哥哥!真对不起,明天我也要上肖去呢!

龙哥哥说:鸡公公,你的头太小了,戴上这么一对大角,实在很不相称,还是借给我戴吧!你看我这个光头,多么需要一对像你一样的角啊!

就在这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条蜈蚣。蜈蚣是很爱管闲事的。它听了龙哥哥的话,插嘴说:鸡公公!你就把角借给龙哥哥用一回吧。如果你不放心,我来做保人,怎么样?

鸡公公想了一想,自己就是没有这一对角,也够漂亮了,就答应由蜈蚣做保人,把角借给龙哥哥。

第二天,天廷里就开了一个盛大的上肖大会,各种动物都到齐了。玉帝在动物中选出了牛、马羊、狗、猪、兔子、老虎、龙、蛇、猴子、鸡、老鼠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玉帝为什么只挑这几种动物呢?譬如:挑了鸡,为什么不要鸭子?挑了老虎,为什么不要狮子?他到底是根据什么挑选的?这些,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挑选出十二种动物以后,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当时,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特别是由谁领头的问题,议论纷纷。玉帝说:你们中间牛最大,就让牛领头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满意,连老虎也赞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却翘起大拇指说:应该说,我比牛还要大!每次,我在人们面前一出现,他们就叫起来说:啊呀!这个老鼠真大!却从来也没有听见人说过:啊呀,这头牛真大!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实在比牛大!

老鼠这一番话,简直把玉帝弄糊涂了。玉帝说: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我看不见得吧?

猴子和马都说老鼠胡吹。但是老鼠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要是不相信,可以试一试!

鸡、狗、兔、羊等都同意试一试,玉帝也同意了,他就带了十二种动物到人间去。

事情真如老鼠所说的一样,当大水牛在人们面前走过的时候,人们纷纷议论说:这头牛真大。这时,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去,用两脚直立起来。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果然立即就惊呼起来:啊呀,这只老鼠真大!

玉帝亲耳听见了人们的惊呼。他皱皱眉头,无可奈何地说:好吧,既然人们都说老鼠大,我就让老鼠做第一肖。至于牛,就屈尊第二吧!

这样就算确定下来了。现在的十二生肖就这是样: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

老鼠做了第一肖,得意洋洋地回来了。睡眼蒙胧的猫看见了,奇怪地问道:鼠弟,怎么啦?今天没有开上肖大会吗?

老鼠神气活现地回答道:你还在做梦呢!上肖大会早已开过了,有十二种动物上了肖,我是第一名!

猫大爷着实吃了一惊,圆睁着两眼,问道:那你为什么没叫我一道去?

老鼠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忘记了!

猫大爷气得胡子根根翘起,大声嚷道:小东西,你不讲信用!你不是亲口答应叫醒我的吗?要不然,我也不会放胆睡着。你害我误了一件大事,我要跟你算账!

老鼠一点也不肯认错。它满不在乎地说:哼,有什么账可算呢?叫你,是情分,不叫你,是本分。我又不是你的跟班!

这一下可把猫大爷气坏了。它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突然把牙齿一磨,呼的扑上去,咬住老鼠的头颈。老鼠只把后腿弹了两下,唧唧叫了两声,就断了气。

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死对头,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再说鸡公公开了上肖大会回来,一肚子不高兴。它想:玉帝把龙哥哥排在自己前面,很可能和那对角有关系。它决定把那对角讨回来。

鸡公公走到清水潭边,看见龙哥哥正在兴高采烈地在那里游水,它就很有礼貌地说:龙哥哥,请你把角还给我吧!

龙哥哥一听,吃了惊,不知所措地说:啊呀,鸡公公!你要角做什么呢?说实在的,你没有角,看起来比长着角更美丽。可是对我说来,一对角是多么需要啊!

鸡公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说:龙哥哥,不管你多么需要角,可是借了人家的东西,总是要还的呀!

龙哥哥一时答不上来。它沉吟了一下,忽然很有礼貌地对鸡公公鞠了一个躬,说:对不起,鸡公公!现在我要休息去了。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谈吧!说完,不等鸡公公回话,就一个闷子,钻到水底下去了。

鸡公公又气又恨,拍着翅膀,在清水潭边拚命地叫喊:龙哥哥,角还我!龙哥哥,角还我!可是龙哥哥躲在潭底睡大觉,理也不理。

鸡公公叫喊了半天,喉咙也叫哑了,力也乏了。它无法可想,决定去找保人蜈蚣说话。

鸡公公在乱石堆里找到蜈蚣,把龙哥哥不肯还角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一遍,最后说:蜈蚣叔叔,你是保人,这件事你不能不管。

蜈蚣昂着头想了半天,慢吞吞地说:我想龙哥哥会把角还给你的。如果,它真的不肯还,那么,我也没有办法可想。鸡公公,你是明白的,它躲在水里,叫我怎么去找它呢?

鸡公公气得满面通红,说:可是当时你是自愿做保人的呀!难道有这种保人吗?出了事情就不负责任了!

蜈蚣也发急说:鸡公公,那可不能这样说。当初你借角给它,完全出于自愿。我插上来,不过做个太平保人罢了。再说,我当初做保的时候,也想不到龙哥哥会不讲信用的。要是我能预料到这一点,也就不会给它做保了。

那你说怎么办呢?鸡公公压住火气问。

我说吗?我说它要是真不肯还,你就只好自认晦气了。这也只怪你自己当初没有三思而行,太鲁莽了些。蜈蚣说。

怪我自己?鸡公公瞪着眼睛逼进了一步问。

当然,首先应该怪你自己没有三思而行。不知死活的蜈蚣回答说。

鸡公公气得满脸通红了。它伸长了颈,一下子就啄住蜈蚣的脑像,甩了几下,吞到肚子里去了。

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们就常常看见公鸡在院子里啄蜈蚣吃。并且每天天一亮,鸡公公就想起了它失去的角,总要放开喉咙大叫几声:龙哥哥,角还我

198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