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故事 >

关于仁的故事有哪些

时间: 惠怡20 分享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仁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仁的故事有哪些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鲁迅的励志故事★

★小学国学经典故事★

★生活中正能量小故事★

★晨会人生哲理小故事★

★一年级数学趣味故事★

关于仁的故事1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子夏。有一天,子夏问孔子:

"颜回的为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

"颜回的仁义胜于我。"

子夏又问:

"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

"子贡的口才胜于我。"

子夏又问:

"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

"子路的勇敢胜于我。"

子夏又问:

"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

"子张的庄重胜于我。"

子夏一听,有些不理解了,站起来又问道:"他们四人都是您的弟子,既然他们都比你强,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拜您为师呢?"

孔子笑着对子夏说:

"你坐下来,听我慢慢告诉你道理;颜回虽然很讲仁义,但是不懂得变通;子贡虽然口才很好,但是不懂得谦让;子路虽然很勇敢,但是不懂得退却;子张虽然很庄重,但是不能与人融洽相处。他们四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就是他们愿意拜我为师,向我学习的原因。"

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人看事,须记此理。

关于仁的故事2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关仁义的员外,人如其名,他待人特别仁义,村里人几乎都受过他的恩惠。

这一年隆冬,关仁义从外地收账回来,走到一个叫香炉山的地方,忽见悬崖边一棵树上挂着一个人,关仁义忙把那人救了下来,,带回家中。那人醒来后说,自己是走单帮的商人,半路上遇到一伙歹人,银子都被他们劫去了,自己也被抛下山崖……

关仁义叹了口气,商人所说的歹人,就是附近香炉山上的土匪。以前他们从不侵扰周围百姓,最近却兔子吃起了窝边草,连着抢劫了山下好几个村庄,当地百姓都谈“匪”色变。商人遇到他们,能活过来就算是命大了。

几天后,商人能下床了,但由于伤势太重,落下个驼背。关仁义把他收留在家中帮工,大家都叫他“驼子”。

很快到了端午节,这天,外地有一伙杂耍班到村里来献艺,他们带来各种绝技,最绝的是“踩芯子”: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站在十几米高的杆子上,脚底下踩着一个花瓶,还能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唬得大家惊叫连连。杂耍班围着村子转了半天,在关仁义家门口停留的时间最长,关仁义十分高兴,给了他们不少赏钱。

杂耍班刚走,驼子就把关仁义拉到一边,低声说:“主人,你惹眼了!”

关仁义不由吃一惊,当地话里,“惹眼”是指露白显富、财产被盯上了。驼子接着说:“刚才那些杂耍的,其实是香炉山上的土匪。那个踩芯子的,站在高处把你家尽收眼底,做的那些动作都是暗号,现在你家有几间屋几道门,人家都摸得一清二楚了。”

关仁义听罢吓了一跳,忙问驼子:“你怎么就知道他们是土匪?”驼子说:“我曾被那帮土匪劫过,到过他们山寨,那些人我自然认识。今天我在抬芯子的人里看到一个一只眼的,他就是土匪的大当家,独眼龙老海。”

关仁义倒吸了一口凉气,突然,他想起了什么,说:“可是我听说,香炉山的大当家不是独眼龙老海呀,好像叫什么飞天蜈蚣龙庆。”

驼子想了想,说:“具体内情我也不知道,我被劫的时候,发号施令的就是那个一只眼的老海。”

关仁义听罢没了主见,驼子就让他把乡亲们召集到打麦场。乡亲们听后也很惊慌,这时,驼子站了出来,说他有一条妙计,能把土匪打退。

关于仁的故事3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关于仁的故事4

看三国,有很多人看不懂一点。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到底看上了刘备哪一点,那么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事实上,要说刘备英明吧,还真算不上。

想当年,刘表占着荆州,放着大好机会不出击,到最后周边都被曹操拿下,刘表这才慌了手脚。

刘备此时在刘表手下,依附于刘表,守在新野。有人就向刘备建议,取刘表而代之。

但刘备坚决不肯。他说刘表和他都是汉朝皇室,况且刘景升也算是个仁义之士,这种事他做不来。

没多久,曹操手下夏侯惇引10万曹兵,气势汹汹杀奔新野来。刘备眼看受不住,不得不弃城而逃。新野老百姓都跟着刘备。后面曹操大军就要杀到,不少人劝刘备抛弃老白姓,先逃为上。

刘备不肯,只是说不忍心。结果,最后一败涂地,老百姓也没保护好。

所以,刘备有时候就是优柔寡断,不懂得权衡利弊。不过,这也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说起刘备,大家都说他仁义。由此,刘备和曹操就成了很好的对比。

刘备仁义,曹操奸诈。刘备说他要和曹操反着来。

但有一点他却学曹操不来。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而刘备用人则大都是亲信。最亲的莫过于关羽张飞。

对关羽张飞的过分信任事实上不利于刘备团结其他人才。

刘备做很多事的一个前提是,是否符合道义。比如荆州他是要取的,但在刘表手上他不取。四川他是要取的,但最初和刘璋没有交恶的时候他不取。

不过,这也有点假仁假义,最终,刘备还是和刘璋闹翻了,四川他还是取了。

但刘备这一点却也迷惑了不少人,说好听点是感动了不少人。

诸葛亮就是被刘备感动的。三顾茅庐,有了诸葛亮一生为刘备父子的鞠躬尽瘁。说起来,这三顾实在是太值得了。

至于曹操,手下人才众多,可能单个人才很难享受到诸葛亮这样的待遇,大家也就没那么死心塌地了。

刘备对关羽也真是不赖,关羽在曹营的时候,听说刘备还活着,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官而去,让曹操很惋惜。

关羽死后,刘备不惜倾举国之力为关羽复仇,可惜仗没打好,失败了。不过,刘备不忘兄弟倒是可以看得出。

综合刘备的行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曹操,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只会权衡利弊的人。

古代中国人重义,不像现在人一样只看哪个老板发的工资多。因此,总有一帮忠义之人为刘备拼命。

这是刘备的长处,也是他的缺点。

三国时代最蠢的一家子,本最可能统一天下,下场却比谁都惨。

刘备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让诸葛亮的百年大计成为泡汤。

关于仁的故事5

处世讲究仁义,人际关系才会更和谐

仁义是善者的举动。在这个世界中,如果你能以仁义的态度来对待和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那么,他们也会这样对待你。

刚是一名狱警,而他则是一名刑满释放者。

他来找刚时,刚刚出狱三天。他之所以进监狱,是因为在一次年少气盛的打斗中致人重伤,被判两年零七个月徒刑。

他说无颜面就这样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想在外面先做成点事情,于是盘下了街口一家正在转手的食品店,苦于无钱进货,想通过刚的介绍向供货者先赊一点东西代卖。

刚想,就凭自己和他的关系,他如果能有任何一点其他办法都不会来找自己。于是,刚就写了一张字条给他,让他去找自己的一位做烟酒批发的朋友。从那位朋友处,他拉走了一车20箱在当时卖得正火的北方烧酒。

半年后,他找到刚,说卖掉的钱他又再进货了,不过他搞到一批一块钱一瓶的假北方烧酒。

他要刚从中间给他搭个话儿,就说酒没卖掉,想退回去;如果不行,他大不了再坐两年的监狱。

刚愣了半天对他说,酒交给他,由他去退。刚把那20箱假酒拉回自己家,然后按价把钱付给了朋友,说是他给的货款。

事后,不明就里的他又去找那个朋友进酒,同样不明现就里的朋友又顺利地给了他,两个互不明就里的人竟你来我往地做起了生意。他因第一次的感动,随后再没有做过对不起朋友的事,账结得又准又及时,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很多年后,一天朋友突然跑来找刚,手中捏着一块才从报纸上剪下的小文章,他带着一种激动但又羞于表达的无措吭吭哧哧地说:“看看吧,就像是写你的。还有,这个信封也是给你的。”

那是一小块儿不到几百字的小文:《仁义的风车》。

唐朝黄巢领军攻城略地之时,在街上见一妇人手上抱着较大的孩子,另一手却拉着一个较小的孩子逃难。黄巢觉得奇怪,便上前问:“你怎么让年纪小的孩子在地上走,这样不是更容易走失吗?”

妇人答道:“先生有所不知,我手上抱的是朋友的孩子,手中牵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走失了,只有自认倒霉,可是朋友的孩子不见了,叫我如何向朋友交待呢?”

黄巢听了甚为感动,就顺手从自己的战车上摘下一个小风车送给了妇人,告诉她:“你回家后,只要将风车挂在门口,保证不会有人来骚扰你。”

黄巢回去下令,只要遇到家门口挂有风车者不得入内,违者斩。

这个妇人以自己的行动为世人诠释了“仁义”的真正含义。

朋友在“刑满释放者”第二次去找他进酒时就知道了那20箱假酒的事。朋友认为,刚之所以肯花那么大的一笔钱保这样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刚从没想过,一个小小的无意之举竟转动了三个人生命中的仁义风车。

人类过的是一种群居生活,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那么怎样处世呢?讲究仁义是处世的原则,仁义是善者的举动。在这个世界中,如果你能以仁义的态度来对待和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那么,他们也会这样对待你。


关于仁的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关于仁的故事精选大全

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的故事

取义成仁的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仁义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

杀身成仁的典故

妇人之仁有什么成语典故

仁至义尽的成语典故

杀身成仁的典故

49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