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六大好习惯助你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数学学习六大好习惯助你提高学习效率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如同在江河中游泳儿童随身携带的救生圈,可以协助儿童从知识的此岸游向知识的彼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六大好习惯助你提高学习效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数学学习六大好习惯助你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养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
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成人来说,常通过有意的自我控制和努力,自觉地实现,对于儿童,由于其自觉性不强,自控意识和能力较低,要依靠外界力量,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方可达到目的。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听课习惯
学生课前预备铃响作好上课准备,书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静候老师来上课;上课时,坐得稳,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这都是听课习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听课的习惯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老师反复练习,及时提醒和评判。同时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以建立起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老师,随身的先生,要充分发挥它“老师”的效益。语文课一直较重视读,而数学书则受冷落,往往是把数学书当作一本习题集,其实读书的习惯也要从读数学书培养起。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太少,不会看书,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书,比如翻书页,指页码,看插图,看算题,都要一一到堂,十分具体。对于个别差生还要帮着翻书、指点看的位置,不然学生就象是入迷宫,不知所措。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教师可慢慢脱手,到中高年级,可让学生自己读教材,钻算理,求思路,在课本上作记号,加批注等。读书习惯的培养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同时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求新求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形成主动学习的读书习惯。
2、审题习惯
小学生因审题不严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中低年级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思维缺乏深刻性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作题急于求成,不愿审题有更直接的关系。如低年级计算中,学生加减误算、乘除误算的情况较多;在中年级常有学生把很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同样重要。教师要从低年级起,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3、验算习惯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党热心于作题目,一旦作完,便万事大吉。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不愿回头验算。如(8)÷8=64、(500)-700=200,一只大象重5千克等,其实只要稍作验算,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还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验算的观念,更谈不上验算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4、总结习惯
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5、质疑习惯
凡事问一个“为什么”,这种习惯实质是一种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
6、书写规范化习惯
各科作业的书写都有规范化的要求。小学生数学作业书写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有二:格式正确,书写美观。就前者而言,不同类型的题目和练习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如解应用题与一般的四则计算的书写格式有区别;解方程与脱式计算书写格式不同。学生如果不懂得这些格式的基本要求,任意书写,一个班的作业格式将五花八门,十分难看。有些则因此产生错误。至于书写美观,它与格式正确密切相关,前者作得好,它才有作好的可能。教师要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作。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听课、读书、验算、总结、质疑、书写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教育方式习惯养成谈中小学衔接
学生由小学进到中学学习,一般都要经过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适应,适应得快,学业上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反之则学业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抓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
1、应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二、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知识含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的主要因素。在小学高年级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 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
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获
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3、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学会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去争取学习上的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