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指导 >

高三语言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 巩诗621233 分享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三年级的一门基础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他们具备现代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的能力,满足实际需要,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典气的能力。

  语文针对性复习的可行性:

  A:为什么要复习语文?

  我高一的时候语文成绩不怎样,虽然也过得去,但是和我自己的期待差得比较多。特别是到了文理分科后,我这种理科小弱压力很大呀,不得已,便在语文上面打主意了。

  我是这样盘算的:虽然牛人比我理科牛很多,但是我好好学也不会特别差,题要是简单,我也能有145+呀,题要是难,我不要压轴题什么的,做好了前面也能稳住140,何况他们也不一定就拿得到145+不是么?理综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来说,就算他们数学和理综合起来超级超级幸运高我15分吧(何况这个可能并不高不是么?),那我只要保证当他们普遍语文在110左右的时候把语文弄到125以上,考虑到英语大家分数都差不多,很显然,这样的我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B、可行性:

  于是我当时的任务变成了

  1、考察把语文稳定的弄到125是否有可能行以及2、就算可能,我将会付出的代价——没错我是说时间。

  在争分夺秒的高三,如果我要为像语文这样向来被认为不靠谱的科目投入相当的时间,那么我自然要确定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所以我开始研究语文试卷。

  很多人都告诫我语文完全都是靠运气,它不像理科那样每一分的得失都是明晰的。老实说,我从一开始,就打从心眼里不相信这种话。学科自然是有其特色,语文主观度大一点是很可以理解的,但绝不可能真的飘渺到了无迹可寻的程度。否则,语文老师是要以什么“标准”来进行出题这种活动呢?他们又是以什么标准来给出判分的答案呢。这是高考的题目,不可能是一个老师的拍脑袋就可以被决定的。一定有一个规则,一定有一个在那些出高考题的老师们心中公认的标准,而我的目标就是找到它,熟悉它,然后利用它。

  我接下来会如实给你描述我的探寻过程。我当时手上有这么一些资料,它们都是随处可寻的。首先当然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规律的寻觅是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不是么?其次是一本叫核按钮的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这个是语文老师统一发给我们的,里面有一些基础知识的整理,譬如常考拼音错别字成语神马的。虽然我估计很多书都有一样的功能,但我觉得它还不错,所以就不再另外寻觅折腾了,我手上的全部参考资料就是这两个大部头。

  语文120的30分计划

  我听说12级是课改前的最后一届了,所以你们的题目大概和我们有所区别。不过我这里就只好拿我熟悉的卷子来说了,当时摆在我面前就是一个典型的课改前高考语文试题。

  开篇就是12个选择,4个语言常识(拼音错别字惯用语病句)3个科技文阅读,还有3个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合30分。

  接下来是语言能力题,翻译10分,诗词8,背诵5,合23分。

  然后是现代文阅读,4个题,22分。

  然后是语言应用,仿句类(对联,续写)以及应用类(书信排序缩写扩写),15分。

  最后是作文,60分。

  当我像这样试着开始拆解语文的卷子,并且连续地看了好几套题后,我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摸到了一丝出题思路的规则了,如果它们在我的研究下可以像数学那样明晰呢?对于一个志在清北的人来说,125的数学是糟透了的,但是125的语文大家反而却觉得很好。我意识到,语文是一个多么大的宝库啊,我有整整的25分可以挥霍!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我觉得我可以利用语文整出点事情来。

  我当时的目标是,把失分最大额度控制在30分以内,然后,根据自己各个题目的掌握程度,我给它们分配了失分额,当然,这个是基于我自己当时的情况,

  你们可以自己微调。

  以下从最基本的要求说起,先说分值,具体怎么做我们再一个一个分析。

  1、选择题

  首先,选择题,我的最好目标是一个都不错,最多允许错一个,这就是3分。对我来说,我把这个3分放在前面的语言常识上,事实证明这个认知是正确的,我最终高考虽然分数有139,但是还是错了拼音那个题,泪奔而去。当然可能大部分人会放在科技文阅读吧,陷阱比较多。你也针对自己选一个吧!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针对性练习起来相对来说应该是最简单的。在我的印象中,高三的时候老师大量应试化训练也主要是针对选择来展开的。

  首先来看前四个基础题,拼音和错别字还有成语的应对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背。现在市面上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参考书上都有比较详细的总结,我看了一下觉得都差不多的。数一数其实也不多,各自也就200多组吧,太少了好么?考过GRE的我手拿红宝书泪流满面!一天就能搞定好么!说到底,其实这个和考GRE背单词一样,随便哪本单词书都差不多,重要的是要开始背,所以好好规划一下,每天背一部分,速战速决,最好一周内解决它。

  病句相对不一样一点,我们当时考纲上规定了是只考7类,于是我就整理了一下每类病句的典型错法,看个十来句之后,也就明白它的套路了。以后考试的时候再出现,就可以立马认出来。

  然后是科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主要就是考察几个常见的逻辑错误嘛,什么概念的缩小扩大转移,这个其实和病句一样的应对思路。参考书上也有分类总结,记一下固定的错误类型,然后针对每个错误类型练那么十来个就有感觉了,我到后期不是找不出来错误,反而是看着哪个都像错的。

  最后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说到底是考察“翻译”能力。你们仔细看,它就是考一个实词,考一个虚词,再考一个内容题。

  实词好多都是在课本里面出现过的,而且好多你自己套上去读读看通顺不就判断出来了。

  虚词的话,考纲上规定只会考固定的那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的用法也就那么几类,你翻下参考书把它们弄懂会死么?一个下午就弄完了,以后通过正常的做作业逐步巩固就好。

  最后一个内容题,其实根本不考主旨不考逻辑关系,考的还是看你读懂没有,

  能读懂大意就不会错。

  2、语言能力题

  首先是文言文翻译,5X2,5分里的具体是这样的,结构翻译出来了得2分(比如倒装啊前置啊啥的),重点虚词实词翻译出来了又是两分,最后一分是你翻译的语言流畅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结构和词汇都9成以上是课本里出现过的,特别是结构考点都很少,总结一下完全没有问题的。

  然后是诗歌鉴赏,3+5的形式,3分那个题一般比较简单,修辞手法啦诗眼啦风格啦,比较实在,单一,所以这个我争取是不扣分的,当然允许扣一分。吐个槽,其实2/3的得分率还是很容易的,你想,你写了那么多一般都要给一分吧,

  再扣题点就是2分到手达成目标了。5分那个题比较综合,允许扣2分,就是3/5的得分率,总体来说,诗歌鉴赏要求5/8的最低得分率,最多扣3分。

  我知道,看到这里你该着急了,看上去好难呀,其实不然。对于这类“主观题”,请允许我祭出法宝,即“模板化”。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放在现代文阅读里面讲,因为思路是一致的。

  然后是背诵,这个无论如何不允许失分。

  3、现代文阅读

  失分率一般很高,也是我当年的弱项,所以你们懂了,这个是我最有心得的一个部分啦。

  基本上现代文阅读是5+5+6+6这样的22分4个题,偶尔有点变化。其考察内容主要是4个方面,意象理解,修辞手法,结构掌握,主旨掌握。有的题考察一个方面,有的题糅合数个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分析题目,把变化多端的题目都转化成单一考点或者数个考点的混合。比如,不管是问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还是这个句子为啥要这么比喻啥的,其实都是考一个东西:修辞手法。而有些问题问,为啥作者在这里要这么说,可能就涉及好几个方面了。总结个几篇阅读,就大概清楚题目对应的考点了。

  认得出考点后,我们要做的是总结答题模板。每个单一的方面都可以总结出一套答题模板,举个栗子~

  最简单的修辞手法题,其答题模板就是A指出具体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1分),B指出修辞手法如何具体在文章中被运用(本体是啥喻体是啥,1分,为啥这么比,1分),C指出修辞手法的好处(因为它形象blabla,1分,因为它生动blablabla,1分)

  这个“形象生动”是提炼出来的,实际答题可不能这样,要结合文段分析说得blabla很专业的样子。当然,具体怎么说,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个也是有套路的,找几个高考标准答案总结一下,形成固定的套话就好。到最后,你的模板就应该是长成完形填空的模样,只留几个空空结合文段具体填上去就好了。

  其实,各种修辞手法的模板套路都一样的,甚至每种单独的题的模板总结思路也都是一样的。按照准备好的模板,不断运用,不断扩充,把每一点都覆盖答到,以后答题的时候就会特别有数。看作文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地方就想,这个可以出个XXX题,看到题目就瞬间想起自己的模板,然后也不用构思,就迅速“誊”上去的感觉,特别快,特别“理科感”。我觉得这么练了之后,保证每个小题只扣1分是比较现实的,当然,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语文120远比你想象得简单,在这个30分的宽裕计划里,最大失分额度我们给大一点,每个都扣2分这么算吧,就是14/22的得分率,最多扣8分。

  刚才我也说过了,诗歌鉴赏也一样是通过模板化来搞定,方法都一样的,只是考点会有细微的区别。比如诗歌鉴赏可能会有针对“风格”的题,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一样可以弄个模板出来对付它!只要你肯做,都不是难事。

  4、作文

  作文的话,我不知道你们老师给你们讲那个一类文二类文之类的分类没有,这里我们的目标很低级,达到一类文就好,也就是48分就好。

  语文针对性复习的可行性:

  A:为什么要复习语文?

  我高一的时候语文成绩不怎样,虽然也过得去,但是和我自己的期待差得比较多。特别是到了文理分科后,我这种理科小弱压力很大呀,不得已,便在语文上面打主意了。

  我是这样盘算的:虽然牛人比我理科牛很多,但是我好好学也不会特别差,题要是简单,我也能有145+呀,题要是难,我不要压轴题什么的,做好了前面也能稳住140,何况他们也不一定就拿得到145+不是么?理综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来说,就算他们数学和理综合起来超级超级幸运高我15分吧(何况这个可能并不高不是么?),那我只要保证当他们普遍语文在110左右的时候把语文弄到125以上,考虑到英语大家分数都差不多,很显然,这样的我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B、可行性:

  于是我当时的任务变成了

  1、考察把语文稳定的弄到125是否有可能行以及2、就算可能,我将会付出的代价——没错我是说时间。

  在争分夺秒的高三,如果我要为像语文这样向来被认为不靠谱的科目投入相当的时间,那么我自然要确定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所以我开始研究语文试卷。

  很多人都告诫我语文完全都是靠运气,它不像理科那样每一分的得失都是明晰的。老实说,我从一开始,就打从心眼里不相信这种话。学科自然是有其特色,语文主观度大一点是很可以理解的,但绝不可能真的飘渺到了无迹可寻的程度。否则,语文老师是要以什么“标准”来进行出题这种活动呢?他们又是以什么标准来给出判分的答案呢。这是高考的题目,不可能是一个老师的拍脑袋就可以被决定的。一定有一个规则,一定有一个在那些出高考题的老师们心中公认的标准,而我的目标就是找到它,熟悉它,然后利用它。

  我接下来会如实给你描述我的探寻过程。我当时手上有这么一些资料,它们都是随处可寻的。首先当然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规律的寻觅是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不是么?其次是一本叫核按钮的语文专题复习资料,这个是语文老师统一发给我们的,里面有一些基础知识的整理,譬如常考拼音错别字成语神马的。虽然我估计很多书都有一样的功能,但我觉得它还不错,所以就不再另外寻觅折腾了,我手上的全部参考资料就是这两个大部头。

  语文120的30分计划

  我听说12级是课改前的最后一届了,所以你们的题目大概和我们有所区别。不过我这里就只好拿我熟悉的卷子来说了,当时摆在我面前就是一个典型的课改前高考语文试题。

  开篇就是12个选择,4个语言常识(拼音错别字惯用语病句)3个科技文阅读,还有3个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合30分。

  接下来是语言能力题,翻译10分,诗词8,背诵5,合23分。

  然后是现代文阅读,4个题,22分。

  然后是语言应用,仿句类(对联,续写)以及应用类(书信排序缩写扩写),15分。

  最后是作文,60分。

  当我像这样试着开始拆解语文的卷子,并且连续地看了好几套题后,我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摸到了一丝出题思路的规则了,如果它们在我的研究下可以像数学那样明晰呢?对于一个志在清北的人来说,125的数学是糟透了的,但是125的语文大家反而却觉得很好。我意识到,语文是一个多么大的宝库啊,我有整整的25分可以挥霍!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我觉得我可以利用语文整出点事情来。

  我当时的目标是,把失分最大额度控制在30分以内,然后,根据自己各个题目的掌握程度,我给它们分配了失分额,当然,这个是基于我自己当时的情况,

  你们可以自己微调。

  以下从最基本的要求说起,先说分值,具体怎么做我们再一个一个分析。

  1、选择题

  首先,选择题,我的最好目标是一个都不错,最多允许错一个,这就是3分。对我来说,我把这个3分放在前面的语言常识上,事实证明这个认知是正确的,我最终高考虽然分数有139,但是还是错了拼音那个题,泪奔而去。当然可能大部分人会放在科技文阅读吧,陷阱比较多。你也针对自己选一个吧!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针对性练习起来相对来说应该是最简单的。在我的印象中,高三的时候老师大量应试化训练也主要是针对选择来展开的。

  首先来看前四个基础题,拼音和错别字还有成语的应对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背。现在市面上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参考书上都有比较详细的总结,我看了一下觉得都差不多的。数一数其实也不多,各自也就200多组吧,太少了好么?考过GRE的我手拿红宝书泪流满面!一天就能搞定好么!说到底,其实这个和考GRE背单词一样,随便哪本单词书都差不多,重要的是要开始背,所以好好规划一下,每天背一部分,速战速决,最好一周内解决它。

  病句相对不一样一点,我们当时考纲上规定了是只考7类,于是我就整理了一下每类病句的典型错法,看个十来句之后,也就明白它的套路了。以后考试的时候再出现,就可以立马认出来。

  然后是科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主要就是考察几个常见的逻辑错误嘛,什么概念的缩小扩大转移,这个其实和病句一样的应对思路。参考书上也有分类总结,记一下固定的错误类型,然后针对每个错误类型练那么十来个就有感觉了,我到后期不是找不出来错误,反而是看着哪个都像错的。

  最后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说到底是考察“翻译”能力。你们仔细看,它就是考一个实词,考一个虚词,再考一个内容题。

  实词好多都是在课本里面出现过的,而且好多你自己套上去读读看通顺不就判断出来了。

  虚词的话,考纲上规定只会考固定的那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的用法也就那么几类,你翻下参考书把它们弄懂会死么?一个下午就弄完了,以后通过正常的做作业逐步巩固就好。

  最后一个内容题,其实根本不考主旨不考逻辑关系,考的还是看你读懂没有,

  能读懂大意就不会错。

  2、语言能力题

  首先是文言文翻译,5X2,5分里的具体是这样的,结构翻译出来了得2分(比如倒装啊前置啊啥的),重点虚词实词翻译出来了又是两分,最后一分是你翻译的语言流畅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结构和词汇都9成以上是课本里出现过的,特别是结构考点都很少,总结一下完全没有问题的。

  然后是诗歌鉴赏,3+5的形式,3分那个题一般比较简单,修辞手法啦诗眼啦风格啦,比较实在,单一,所以这个我争取是不扣分的,当然允许扣一分。吐个槽,其实2/3的得分率还是很容易的,你想,你写了那么多一般都要给一分吧,

  再扣题点就是2分到手达成目标了。5分那个题比较综合,允许扣2分,就是3/5的得分率,总体来说,诗歌鉴赏要求5/8的最低得分率,最多扣3分。

  我知道,看到这里你该着急了,看上去好难呀,其实不然。对于这类“主观题”,请允许我祭出法宝,即“模板化”。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放在现代文阅读里面讲,因为思路是一致的。

  然后是背诵,这个无论如何不允许失分。

  3、现代文阅读

  失分率一般很高,也是我当年的弱项,所以你们懂了,这个是我最有心得的一个部分啦。

  基本上现代文阅读是5+5+6+6这样的22分4个题,偶尔有点变化。其考察内容主要是4个方面,意象理解,修辞手法,结构掌握,主旨掌握。有的题考察一个方面,有的题糅合数个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分析题目,把变化多端的题目都转化成单一考点或者数个考点的混合。比如,不管是问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还是这个句子为啥要这么比喻啥的,其实都是考一个东西:修辞手法。而有些问题问,为啥作者在这里要这么说,可能就涉及好几个方面了。总结个几篇阅读,就大概清楚题目对应的考点了。

  认得出考点后,我们要做的是总结答题模板。每个单一的方面都可以总结出一套答题模板,举个栗子~

  最简单的修辞手法题,其答题模板就是A指出具体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1分),B指出修辞手法如何具体在文章中被运用(本体是啥喻体是啥,1分,为啥这么比,1分),C指出修辞手法的好处(因为它形象blabla,1分,因为它生动blablabla,1分)

  这个“形象生动”是提炼出来的,实际答题可不能这样,要结合文段分析说得blabla很专业的样子。当然,具体怎么说,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个也是有套路的,找几个高考标准答案总结一下,形成固定的套话就好。到最后,你的模板就应该是长成完形填空的模样,只留几个空空结合文段具体填上去就好了。

  其实,各种修辞手法的模板套路都一样的,甚至每种单独的题的模板总结思路也都是一样的。按照准备好的模板,不断运用,不断扩充,把每一点都覆盖答到,以后答题的时候就会特别有数。看作文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地方就想,这个可以出个XXX题,看到题目就瞬间想起自己的模板,然后也不用构思,就迅速“誊”上去的感觉,特别快,特别“理科感”。我觉得这么练了之后,保证每个小题只扣1分是比较现实的,当然,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语文120远比你想象得简单,在这个30分的宽裕计划里,最大失分额度我们给大一点,每个都扣2分这么算吧,就是14/22的得分率,最多扣8分。

  刚才我也说过了,诗歌鉴赏也一样是通过模板化来搞定,方法都一样的,只是考点会有细微的区别。比如诗歌鉴赏可能会有针对“风格”的题,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一样可以弄个模板出来对付它!只要你肯做,都不是难事。

  4、作文

  作文的话,我不知道你们老师给你们讲那个一类文二类文之类的分类没有,这里我们的目标很低级,达到一类文就好,也就是48分就好。

17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