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学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才会有所提高。而对于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一方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
1.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价值判断,即为什么学。它经常是构成学习态度的前提,但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决定学习态度的一切,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情感。
2.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情绪反映。情感在学习态度中具有比认知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灵中播下了对某门学科爱或不爱的“情种”以后,不论客观上再如何加强对认知因素的影响,往往仍然坚持原有的爱或不爱的心理倾向。
3.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外显行为 初中物理。它一方面受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将认知和情感这些内在的心理倾向用行为呈现出来,但是,学习态度与学习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和情感这些内在心理状态变为外显行为时,常常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权威势力的干预,学习行为所期待的结果,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等等。
当我们了解了学习态度的本质及其关系后,就不会简单地对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用一个“好”或“不好”予以评价了,就会比较科学地予以评审和指导。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积极的乃至最佳的学习态度呢?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工作成绩=动机 能力。如果我们借用这个公式来分析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关系,用学习个体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学习环境、供给他的学习条件、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原有的学习基础等因素代换“能力”,用学习态度代换“动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动机的核心因素),那么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相对稳定的“能力”项是个常数,那么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好坏。
第二,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不能看作相互等同或成正比的关系。如果在某一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的“能力”项的差异很大,那么可能出现学习态度虽然好而成绩还是上不去的情况。按照上述阐明的标准我们不妨把学习态度分为自觉型、兴趣性、说服型和强迫型等四种。但从学习策略上来看,又可分为偏于理解型和偏于记忆型四种;从性格特征上来看,还可以为冲动型和踏实型两种。请学习者不妨“对号入座”,借此认识自己学习态度的现状,找出努力方面。如果我们把学习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将学习态度的分类统一在同一标准之下,那么学习态度则可以分为“最佳型”、“缺陷型”、“严重缺陷型”和“较差型”四类。现将每项标准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量化,供学习者自我认识学习态度的参考。
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的方法
一、合理优化教材,激发学习热情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认识千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生活中的经验,但具体感知1千米的长度是一个难点。教师借助卫星定位搜索地图,引导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学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时电脑显示米到千米的单位交换(地图上直接生成),使学生直观看到1000米转换成1千米的过程。
接着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伸开大约长1米的双臂,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并排站,使学生看到大约2米。引导学生想象,如果10个小朋友这样站成一排,大约长10米。那么多少个这样的小朋友从校门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学校头脑中形成1千米长度的直观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校门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过小朋友1步大约长50厘米,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小朋友1分钟走40米,走多少分钟大约是1千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更充分地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更为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学习热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二、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在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斯费德提出了两个比喻的概念:获得的比喻和参与的比喻,她认为:把知识视为一件货品,一件可发展或建构的物体,最终将知识变成学习者私人财产时,显然是用获得的比喻。而参与的比喻则避免将知识当作一个实体,并用“知”来代替“知识”,用“行”来代替“拥有知识”,认为参与小组活动比拥有知识更为重要,成为实践社群的成员取代了学习一个科目。知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当然有获得的成分,同时它又在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中体现出来,当然离不开参与性的学习活动。
三、改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或者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改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师首先呈现两个分数3/5和4/9,让学生试着去比较大小。学生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画图、化成小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等方法来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3/5中分子3超过了5的一半,而4/9中分子4不足9的一半,所以不必画图,可以判断大小……教师没有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鼓励他们激活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新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容易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材例题的情境是:600只鸡平均放在3层笼子里,每层放多少只?这一情境中,学生对600中6个一百的计数单位并无鲜明的印象。于是,我将教学情境可以改成,过年时奶奶把600元压岁钱平均分给3个孙子,每个人可得多少元?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即把6个一百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个一百,也就是200。所以,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有时更便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原理。在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个性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
教学“认识垂直”,教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垂直的含义。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身边互相垂直的例子,加深对垂直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你能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自己创造互相垂直的情形吗?学生想出了用纸折、用方格纸画、用量角器画、用三角尺画等不同的方法。之后比较,虽然所用的材料不一样,但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再次体会垂直的本质。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个性化的思维也得到了鼓励。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的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的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画出哪些地方不会,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下一节上课做好充分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了,需要每天坚持预习。同时,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要将它看作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的时候,课前要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等,课上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要积极和老师配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要养成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复习
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就像牛吃草后要“反刍”一样,对课上所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哪个地方会了,哪个地方还不会。课后复习一般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平时复习: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阶段复习:主要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对单元、章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类,把握重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上一个台阶。
总复习:主要就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缺补漏,解决疑难问题,特别复习一下前面学习中的错题记录,达到全面掌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人静下心来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
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如果每天能养成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位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老师交待的事情和老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七、 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八、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要求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九、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上一篇:高中应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下一篇:鼓励学生学习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