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高效课堂 >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雨巷》重难点

时间: 万蕊21277 分享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雨巷》重难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重难点解析

  1、重点:

  ⑴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

  ⑵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难点:

  深刻领会结尾“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

  3、导析:

  ⑴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画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富有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充分显示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一扫秋景中的肃杀之气,用“尽染”“争流”“击”“翔”这些动词把眼前的景象写得充满生机,使人感觉到了春意。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作者这样描写秋景,是因为他内心充满了革命豪情。特别是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恰”领起后文,以“同学少年”的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特别是往事回忆中跟少年同学们在大风浪中游泳的片段。“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击水”所为;以“浪”去遏阻“飞舟”,这是何等英雄的气概!而且此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⑵“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看,这是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赞颂。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重难点解析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2.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

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及答案

4.高一假期各科学习建议指导

5.高三语文必背必修一课文与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总结

24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