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在练习生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通过提问或者观察的形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融入现代教学观念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善,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教学观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工作,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闪光点,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合理地设计多种数学教学活动,将数学要点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将新的教学观念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使之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印象,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注意转变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课型和教法,让课堂富有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交流和探讨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技能,体现出现代化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感知数学,真正体会数学的奥妙。例如,在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一道装修教室所需瓷砖面积和数量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教室的实际面积。在长度单位教学中,让学生估算出自己学校操场的长度,再利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换算。
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同时,掌握新知识。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在练习生活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通过提问或者观察的形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合理调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练习速度、正确率等,及时调整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等,提高数学练习的实效性。
2数学课堂技巧
1.教师需要认真把握教材
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对于课本的知识点熟悉了解,进行掌握,进而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从实际出发,给学生设置一些合乎情理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教学问题,重在问题的质量。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学习活动提出,并对提出问题进行解决分析,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大的进步。
2.关注学生的行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是连贯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改进,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将现有的需要学习的内容加上去,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以后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巩固先前学习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课堂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指导,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巩固,让对学生的学习和提问创造出最大的效率。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举一反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由于孩子们都比较小,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和语言可能理解的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当中常常会伴随着理解不透的现象发生,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一个个拆开来看,找出具体需要解决问题的条理,一层层的解决,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层剖析问题,也不至于让他们面临难题的时候困惑和害怕,要求把一些问题化难为简,课堂提问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需要及时的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调整出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数学课堂技巧
设置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要具有研究性,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选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提出可研究性的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统计与概率》中关于概率的认识:可能性,那么本节课属于探究性学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概率,我将会提出这样的可分析和研究的问题:一共有10张彩票,其中有一张是100元奖,那么抽一次中100元奖的几率有多大?学生开始讨论,那么接下来我会再问学生,如果是一百张彩票呢,中奖的几率又是多大?学生发现10张的好算,100张就有点费劲了,那么我将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研究的结果进行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概率的知识计算,就显得容易的多了,通过学生共同的研究和教师及时的引导,有效的解决了科研究性的课堂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研究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设置课堂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调动整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这个层次大都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划分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整个班集体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也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问题的层次划分开只要氛围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较出色的学生所涉及的问题要具有一定难度,这样是为了使学生对数学的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是针对后进生的问题设置,要偏于简单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基础抓起,以积极的情绪配合教师所提出的课堂问题,认真分析,从而使全体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4数学课堂技巧
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
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否定接受式学习。现代教育应该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有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混合运算顺序、竖式计算、几何形体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等概念,就可直接采用讲授法;而有些内容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则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并进行交流,总之,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对立的,一节课既应有探究,也应有接受,别让探究冲淡了接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技巧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