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用教法集锦,教学的时间方法该怎么运用?
教师常用教法集锦,教学的时间方法该怎么运用?
教师常用教法集锦
(二)基本教法简介
一、讲授法
l、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2、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有五种:①讲述。侧重于生动形象地描绘某种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受到感染。②讲解。主要是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理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或论证。③讲读。通过师生双方诵读来讲解教材。④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活动。
3、运用讲授法的要求: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观点正确,概念准确,对学生有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③讲授的语言要清晰、鲜明、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快慢适度。④讲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谈话法
l、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新知、巩固旧知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谈话法的具体形式有三种:①为传授新知的谈话。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或根据对眼前事物的直接观察,经过积极思考作出正确的回答,借以获得新知。②为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而进行的谈话。教师根据学生已学过的教材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借以巩固和检查旧知识。③指导性谈话。指在教学活动开始或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要求的谈话。
3、运用谈话法对教师的要求: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拟好谈话提纲。②提问要适合学生程度,有启发性和连贯性,问题的表述应明确易懂,便于理解。③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言,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④谈话结束,要进行及时的激励和公正的评价。
三、演示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出示各种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2、演示的种类,根据演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①图片:图画、挂图、地图、图表的演示;②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③实验演示:④幻灯、录音、录像、教学电影、电脑模拟的演示等。
3、运用演示法的要求:①服务于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有明确目的。②要尽可能地使全体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演示对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③演示要和教师的讲解和谈话相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使演示的事物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密切结合起来。
四、欣赏法
1、欣赏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2、欣赏法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①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如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②道德行为的欣赏。如对政治、历史、语文等教材中有关名人的格言、事迹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高尚的理想和情操。③理想的欣赏,如对科学研究中的追求态度、严密论证和创新精神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考习惯。
3、运用欣赏法的要求:①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之前,要通过讲述或讲解一些背景知识等方法,联系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当前情景引起学生欣赏的渴望。②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欣赏、钦佩、景仰等情感反应,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③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当学生对欣赏的对象发生强烈情感的时候,教师应进一步指导他们从事扩展阅读、创作、表演等实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④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在欣赏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热爱真、善、美,同时要使学生学会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
五、练习法
1、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矫正,通过对知能的训练,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
2、练习法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题目不要偏、难、怪,要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练习后产生成功的体验。此外,还要限时训练,增强学生的效率意识;通过开展游戏性质的练习、举行作业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②对学生的练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教师示范,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榜样,之后学生模仿;模仿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纠错扬正。③指导学生注意练习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②精选练习材料,加强双基训练,努力促进学生技能的积识迁移,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③练习要按步骤进行。首先要提出目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先求正确,后求熟练;最后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指出优缺点及产生原因,再一次为学生做示范并提出改进要求。④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要适度。⑤每一次练习后要及时反馈,及时表扬,鼓舞信心;对错误及时矫正,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六、讨论法
l、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2、讨论法的程序:①学生自学。教师指定自学内容,提出自学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②自行讲解。教师把学生也分成相同数目的小组,具体指定主讲人,或由小组自选主讲人进行讲解,小组中其他成员自由补充。③相互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主讲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无不同解法,其中哪些解法最为简捷等问题进行讨论。④点评小结。教师针对讨论的结果,指出正确结论。
七、复习法
1、复习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教材,以强化识记,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防止遗忘,同时可以诊断和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法一般分为三类:①再现性复习。指对已学过的知织的复习。形式有几种:一是讲授新内容之后的巩固复习;二是对知识运用的简短复习;三是过渡性复习,即讲新知识同原来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②对比性复习。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③系统性复习。把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和综合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3、复习法的一般形式:①口头复习——教师为主或在教师启导下学生为主,或师生共同复习;②书面复习一在教师安排下填表复习;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复习题。
4、在组织复习时,应抓好三个环节,处理好三个关系。三个环节是:①分类整理,加深记忆;②沟通知识,开拓思路;③适当综合,灵活运用。三个关系是:①学生之间好中差的关系:②查漏补缺和系统复习的关系;③讲和练的关系。
5、运用复习法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复习中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注意突出重点,讲练结合;②教师应该概括地、扼要地揭示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法则结论:③复习方式要多样化;④复习要及时,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并不断地改进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质量。
八、实验法
l、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2、实验法具有三种类型:①引导学生认识尚未认识的新知识;②验证理论,从而巩固知识、加深理解;③根据已经确定的理论来概括同类形象或解决实际问题。
3、运用实验法对教师的要求:①要编制实验计划。内容应包括实验的题目、目的、要求及所需的仪器、材料、工具等。②要做好组织工作,当前我国的教学实验多是分组实验。要分好小组,指定小组负责的学生。③实验前做好各种物质准备,对实验所必需的仪器、设备、材料要做好检查,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④实验开始时,要向学生说明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还要适当说明仪器设备的构造、名称及正确的使用方法。⑤实验进行时,教师要巡视检查学生实验操作情况,指导纠正实验活动中的错误,帮助实验中遇到困难的学生。⑥实验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教师可指定学生报告他们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并进行讲评,指出优缺点,明确改进方向。
刘向军:教学是运用时间的艺术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中,通过大量事例分析,得出了“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的结论,并且指出,这只是成为世界级水平的最低要求。
要出成绩就必须有大量训练做保证,要做大量训练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做保证。这个道理似乎不说人人也能明白。但其实并不是人人都明白:所谓的“大量”和“足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大量”和“足够”。
马尓科姆所说的一万小时是怎样的一万小时呢?
那是训练者目标专一的一万小时。
那是训练者专心致志的一万小时。
那是训练者亲手训练的一万小时。
那是训练者纯粹训练的一万小时。
也就是说:目标杂乱的一万小时不行,心思旁骛的一万小时不行,有老师代劳的一万小时不行,含有非训练时间的一万小时不行。
学校教学的道理相同。
没有学习时间保证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目标过多甚或目标不明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心不在焉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学习没有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出不了成绩,学习时有大量磨蹭、拖拉时间就出不了成绩。
以此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确实很长,但每天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量还不够!
要保证学生在校真正的学习时间,就必须从课堂上做起:教学目标要集中、明确,教师讲解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以有效控制讲授时间,课堂训练要限定时间,训练反馈要面向全体。一句话,教师要力求让全体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训练时间。也正是因此,有的学校曾严格要求教师一节课只准讲4分钟,也有的学校严格要求教师一节课只准讲7分钟。这种一刀切的管理虽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这种管理至少有三个优点: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力求通过行政命令来有效扭转教师“满堂灌”或“准满堂灌”的教学行为,二是确保了全体学生每天自主训练的时间,三是迫使全体师生切实树立起时间意识或曰效率意识。
然而,就学习而言,只有自主训练的时间保证还不足以保证考试的成功。在班级制的教学体制中,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却很大,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这种情形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很好地运用时间。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常会以班级人数过多照顾不过来为由而事实上放弃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管理,学生成绩的分化常常是自然分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是师生共同相处的课堂教学,却类似于网络上的虚拟课堂,甚至还不如虚拟课堂,因为现实的课堂不如虚拟课堂那样能给每个不同层级的学生以及时而明确的学习反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么他们没有能力去有效地自主学习,要么他们无暇自主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二者兼而有之。
要提高学习时间的有效性,就要讲究时间运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下运用时间的四个艺术可以看作是教学时间运用的四条原则性要求:其一,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来训练。其二,要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反复训练。其三,每个学生的训练都要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反馈。其四,每个学生都要高度专心地、充满兴趣地去训练。
1.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来训练。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最近发展区”,二是“各自”。但在班级教学中,这两点几乎在多数训练时间中都被忽略了。可以说,在一个班级体中,只有少数学生是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来训练,多数学生的训练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即便是那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训练的学生,也存在着随意性、偶发性、相对性,某次或某几次碰巧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训练,其它时候也会有盲目性。总体上来说,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去训练,被动地忙着完成老师不加区分地塞给他们的训练,而不是在他们各自所需要的最近发展区里进行训练。这样,无论是低于学生个人最近发展区的训练还是高于学生个人最近发展区的训练,虽然花费了不少训练时间,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益或益处有限。
2.要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反复训练。
这句话也有两个要点,一是“各自”,二是“反复训练”。同样的,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肯定可以分为相对集中的若干区域,但绝对不会是唯一一个区域,也就是说,全班学生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同一个训练内容、训练节奏和训练标准。最近发展区越有个性化,则对于“这一个”学生来说,训练就越有针对性,训练效果就越好。同时,无论是知识或是能力的发展,都绝非一蹴而就,在同一个最近发展区里,需要有若干次反复训练,学生才能自然地、有效地、循序渐进地而不是想当然地、跨越式地上升到另一个最近发展区里。但是,在真实的班级制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式的训练,掩盖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个性需求;教师凭感带领学生往前走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训练,又不断地造成了学生学习中大量的“夹生饭”现象。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来说,这种教师凭着感觉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感觉学的训练方式,根本不需要三个月,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足以摧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了,就足以制造出相当一部分“差生”了。
3.每个学生的训练都要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反馈。
这句话有四个要点:一是“每个”,二是“及时”,三是“针对性”,四是“反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尤其要关注那些学困生的训练情况。同时,这个关注必须是“及时”的,此处所谓的“及时”应该及时到这样的程度:当天的、当下的甚至是同步的关注。所谓“针对性”,就是要针对“这一个”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训练表现,做出适应“这一个”学生的反馈。而所谓“反馈”,必须是教师针对“这一个”学生做出的明晰的、具体的训练评价或指导。但是,在真实的班级教学中,在太多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只组织学生训练,但常常缺乏训练反馈环节,或者虽有反馈却远不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反馈,至于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则常常完全谈不上了。回想一下,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迟了一周甚或半个月才向学生做反馈,所谓的反馈也只是龙飞凤舞地简单地批一个“阅”字或是画个对勾,这种情形不是大量地存在着吗?!这种反馈有多大意义呢?!
4.每个学生都要高度专心地、充满兴趣地去训练。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高度专心”,二是“充满兴趣”。只有“高度专心”,学生才能保证当下的训练质量,否则,徒有训练的形式而少训练的效果。只有“充满兴趣”,学生才能思维灵活地投入到当下的训练中并自觉地享受漫长的训练过程。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着学段的提高,这两个要点似乎逐渐变成了学习中的奢侈品。学生因对当下的训练无兴趣而不能专心,因不能专心而对当下的训练没有感觉,因既不专心也无兴趣而对学习本身日益厌恶。在同样的训练过程中,“专心”和“兴趣”会让训练效果翻倍,或者说让训练时间翻倍、让训练时间增值。帮助学生找回并强化“专心”的品质和有“兴趣”的状态,是教师的责任,这远比教师简单地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无限度地延长学习时间重要得多。
教学是运用时间的艺术。教师的教是如此,学生的学是如此,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更是如此。减少教的时间,增加练的时间这是要义之一;保证练的时间,提高练的效率这是要义之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教学中遵循上文所说的运用时间的艺术规律,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都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基础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