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突出重点的方法

时间: 文琼0 分享

  重点是指每一门课程或每一篇课文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突出重点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突出重点的方法

  一、两相比较重点出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这是宋人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的一句话。比较,才能突出所要了解的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秋天》这一课上,语句赏析环节中有的同学认为“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一句好,我就问:“能不能把‘饱食过稻香’改成‘收割了稻子’?”同学们通过对两者表达效果的比较,自然就能对拟人的手法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较有时是为了区别,防止学生知识点的混淆,有时是为了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有时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多方训练易掌握

  钱梦龙在《请给“训练”留个位置》中说道:“语文课只要有师生互动,就必定呈现训练的形态,取消训练,等于取消师生互动,这样的语文课还怎么上?对我们来说,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训练,而是应该好好研究怎样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课程的目标。”这段话进一步强调了训练的重要性。

  叶圣陶也多次提到训练的重要性。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说道: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我想,学生要想真正掌握课堂所学,非训练不可。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

  这里的“他山之石”,指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的课外材料或者其他学科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善于把课外阅读和课堂上学习的教材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对两方面的兴趣。教师补充张继落榜的情节,学生才能读出作者在《枫桥夜泊》中流露的感情;教师补充宗璞的弟弟卧病的情节,学生才能体会到“紫藤萝瀑布”带给她“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才能领略鲁迅文章中的战斗性……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本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文言文中较难理解的互文句时,将相同的词当做“公因式”来提取,将词性相同的词当做“同类项”来合并,这样句子就容易翻译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提取公因式“不以”,再合并同类项“物”和“己”“喜”和“悲”,这样按照顺序就翻译成: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四、突出重点分“曲直”

  突出重点有时需要直奔主题,有时适合“曲线”突出。

  1、 暗渡陈仓法

  就是先把难点放一边,选择与难点相依托而又容易解决的问题研究。一旦该问题解决了,难点就不攻自破。对于学生而言,在不经意间难点就突破了。在学生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像“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些句子让学生直接说出它们的意思,难度不小。要是让学生说出它们使用的修辞方法就很容易。修辞找到了,意思就再清楚不过了。

  2、 欲扬先抑法

  “抑”是学生在掌握重点的过程中的困惑或误解,可以是教师的预设,也可以是课堂生成,是“扬“的契机和生发点,是为了“扬”――突出重点。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上,我选择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童话后,你感动了吗?如果你感动了,那么是哪里最让你感动?”……果然有一个学生说:“我一点都没有感动。”他的漠然并不让我感到意外,这正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的生成点。我希望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方法指导后获得感动的过程,获得对课文各层含义的解读。于是,我就趁势引导他:“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希望大家从中能读出感动。”

  3、 设置悬念法

  于漪在《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一文中,提出“形成悬念”利于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她说:“长篇评话要分段说,每说到矛盾激化或将出现高潮时往往立刻收煞,这样一来就吊住了听众的胃口,欲罢不能,非连着听下去。这种急于想知道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想知道结局如何的心理状态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课文的起始阶段有意识的组织悬念,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五、教学内容需剪裁

  于漪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中指出,“要善于拎出教学的要点,尤其是长课文,更要透过繁复的文字拎出全文要领。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减旁枝繁叶,使教学上的重点显露突出。对教学的内容不做详略取舍的处理,教学上就难以摆脱平板呆滞气氛,难以形成教学节奏。无轻不易显示重,无伏就难突出起。”于老提醒我们,如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衡量不作为教学的重点时,对有关内容有删繁就简的问题。否则,就容易拖长时间,走失节拍,影响教学效率。如《事事关心》一文中,围绕对联评东林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因为牵连到东林党人等历史知识,三言两语学生不容易弄清楚,如花费许多时间疏讲又非教学目的所需,避开就是。

  2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相,看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二、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三、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次为要旨,进而朗读《鼎湖山听泉》的第4节。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朗读训练过程最优化,既是对朗读的训练主体朗读兴趣的激发,朗读时间的控制,更是对朗读内容的整体把握、指导,这是以朗读目标为导向,读的训练为基础,自已练习与在师生指导中体会、学习,日益形成发展朗读技能技巧的过程。一堂生动的朗读训练课,应是目标清楚而富有层次,训练方法简单而富有成效,训练过程简洁而又具有风格,这就是我们需要要追求的高效率的朗读训练。

  3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

  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更好地体会周总理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草船借箭》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三、课后推荐信息,拓展延伸课文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4小学语文词汇积累的方法

  一、加大阅读量,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 ,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知道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 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抄摘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句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立足课本,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如下设计:

  (一) 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偷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搭桥的作用。

  (二)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 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 吓得脸色发 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 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外,能否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四)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帖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小学语文突出重点的方法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的重难点突出的方法

2.小学语文突破难点的方法

3.小学语文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4.小学语文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5.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和重点

6.小学四年级语文重点和方法有哪些

7.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8.小学语文如何复习?都有哪些方法

9.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及措施

10.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备的方法技巧

小学语文突出重点的方法

重点是指每一门课程或每一篇课文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突出重点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突出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

      阅读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

  • 打好小学语文的基础的方法有哪些
    打好小学语文的基础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看似是一门很好学习的学科,实际上它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定义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好小学语

  • 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语文是小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科,想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了解基本的题型和答题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方法,

  • 小学语文课文的表达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课文的表达方法有哪些

      表达方法又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变成具体存在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下面是小

44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