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

时间: 文琼20 分享

  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读将无声的字词化成有声的画面,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生动、有趣了,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呈现了诗意般的语文魅力。

  语文课堂的诗意就在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所产生的灵感和精神升华之中。

  (1)抓字眼朗读。例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文中,紧扣“深”字,让学生读哪些语句让作者鼻子一酸,反复让学生品味语言,重视学生的细读深思和具体地感受语言,把言语的表达和情感的激荡和谐地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出表情达意的语言功力。

  (2)联系上下文朗读。教学《颐和园》一文,在引导学生体会“滑”字用得好在哪里时,以往常常是用“划”字进行区别感受,起初学生说出,“‘滑’字说明湖面平静”。我觉得还不够,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句进行朗读:“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再通过变换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又将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渐渐找到了“感觉”,纷纷举手说出,“‘滑’字让人感觉到湖面像碧玉一样光滑”;“‘滑’字让人感觉到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通过朗读,学生的体会比以往更丰富、更准确,表达也更清晰了。

  (3)对比朗读。教学片段:于漪老师正在领着学生朗读课文,教室里一切显得安静、有序,学生们沉浸在课文中那美妙的语句及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中。当读到“天上那一万万颗星星……”时,一位男同学自言自语地说:“万万”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听了都笑了起来,说,连“万万”是“亿”都不知道。

  在全班同学的哄笑声中,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于老师说:“是啊,‘万万’是‘亿’,但是,课文为什么不写‘天上一亿颗星星’,而写‘一万万颗星星’呢?”同学们想了想,说,大概是感觉不同。于老师说“是的,感觉是不同。

  大家不妨比较着读一读。”于是,同学们用读来比较,说,真的,“万万”与“亿”的意思一样,但感觉却不同。于老师讲“对啊,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迭词所产生的叠韵之美”。

  于老师巧妙的运用对比朗读,让学生读出“感觉”上的不同,既发挥学生读书感悟的积极性,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就是名师的高明。

  二、扩展思维,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

  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

  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多思多品,培养语感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语感训练的着力点在于认真的思考。只有学生进行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才能把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好,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之进行真正的碰撞交流,激荡起心灵的火花,才能真正领悟祖国语言的美丽和瑰奇,促进语感快速提升。

  教师应在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读、二画、三咀嚼”来领悟课文。通过对各种语句的比较、思辨和剖析,对各种修辞手法的领悟,使学生逐步积累语感。边读边思,边思边品,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从重点词语、语句中感悟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此外,敏锐语感的培养还要注意平时积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多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多思考、搜集素材。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无论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随手摘抄或记载,或长或短,写成片段的资料,建立小材料库,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叶圣陶老人说的:“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2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

  1.在品析词语中增强语感

  语感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研读文本,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一句中“泛”可以换成哪些词呢?

  生:我觉得“泛”可以换成“涌”、“漾”、“浮”等词。

  师:那苏叔阳为什么不用“涌起”、“漾起”或“浮起”呢?

  生:(沉思片刻,恍然大悟)“泛起”写出了同学们听了刘老师自我解嘲式的“笑谈腿疾”后,情不自禁生发出的一股淡淡的怜悯、酸楚与难过的感情。

  这样,通过“换字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品析体会,感受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泛”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2.在引导联想中悟出语感

  感受情境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使其处于身临其境的状态,学生就会自发地悟出词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如“半截蜡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句中“从容”、“默默”这两个词语是学生语感培养的训练点。

  可以让学生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如自己在从容地参加完比赛,坐在现场等待评委亮分,这时自己的内心无比焦急,却只能压抑自己紧张的心情,从容地等待着亮分的那一刻。

  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出此处的“从容”,表现出了杰克在与德国军官斗争时的机智、沉着;“默默”则表现出了杰克在借口天冷去搬柴而端走蜡烛的行动失败后的沉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3.在形象感受中获得语感

  语言感受同直觉形象密切相关。离开了感知,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作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形象刺激丧失联结关系,因此也就很难形成具体的语感。要得到丰富、敏锐、真切的语感,仅仅依靠翻查字典来理解、揣摩语言文字的表面内容是不够的,而应该把形象感受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如笔者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的“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幻调子”一句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先播放了从影视里截取的有关溪流的视频,然后让学生畅谈观后的感受,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既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又让学生在直觉的感受中,获得了语感。

  4.在指导朗读中训练语感

  朗读是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对课文的意蕴产生深切的感悟,最终达到感情油然而生的理想境界。如《莫泊桑拜师》一文,笔者在教学莫泊桑第一次拜师时,先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他们对话的感情,根据人物的身份、心理状态,注意每句话的重音、停顿、语速等,读一读,议一议。具体指导如下:

  “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一句要读出坦诚、恳切的语气。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要读出直言不讳的态度。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要读出着急、虚心的态度。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则要读出毫无保留、真心指点的态度。

  然后,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分角色反复朗读。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朗读中生动地感受到了莫泊桑的虚心求教、诚恳急切与福楼拜的直言不讳、真心指点。

  3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范读

  夏丏尊先生说:“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

  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起到“情染语感”的作用。有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用诵读创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师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

  然后再用哀婉的语调朗读着:“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调,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教师意在读中激情。

  学生动情地说:“因为这种幸福人们再也享受不到了!”“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忆快乐,使我们悲上加悲!”

  2、自由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自由朗读比齐读更加有效。朗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来读,边读边品味课文的感情,如果觉得还存在没有充分领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读,多读几遍,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感受。

  《黄继光》一文中,有一组重点句子:“他感到指导员在看着他,战友们在看着他,朝鲜人民在看着他,祖国人民在看着他,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一位老师教学时,抛开繁琐的提问和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去体味文意,领悟情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声随着排比的推进,由小到大,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当读到“黄继光站起来了”时,“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强音。此时,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学生的心中。

  3、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

  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得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与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的真切深刻,不但培养了朗读的热情、兴趣,还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4、引读

  有的班级学生朗读整体较弱,语感普遍不强,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产生共鸣。此时可用“引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相对集中感悟某些重点词句,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在文本、师生、作者和编者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具体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加、减、调、换”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1、加。就是加进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比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一句,让学生在“走”前面加上“我们”,把这句话改为“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我们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然后比一比,两句话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领悟到在当时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一个“走”字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减。就是把原句中的某个词语减去,再与原句比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开来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后与原句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三个“都”不写,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样,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这三个“都”,就突出地表现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爱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无一例外的。

  3、调。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位置,然后进行比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调个位置?学生通过调序朗读,通过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原句比较,就知道这两个词不能换位置。因为,是由于他们与日寇英勇顽强的搏斗,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已安全转移,“眺望”写出了五壮士心中充满的无比自豪,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留恋。

  回头“望望”向上爬的敌人,表达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换。就是将句子中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然后进行比较。《燕子》中有这么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正在演奏的曲谱啊。”为让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换成“根”后与原句比较:在这里用“根”好还是“痕”好。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和对生活的联想,学生体会到了用词的妙处: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三)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

  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也就是说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

  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四)想象参与,激发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五)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熟读成诵,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熟读成诵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情感丰富。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故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出色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

  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深化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阅读

  语感的培养从“读”开始,不仅体现在课内,还要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阅览。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

  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小朋友吸收众多的词汇和句式,培养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难怪王尚文在《语感论》中说:“感受出色言语作品的言语是培养语感的摇篮。”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到书籍的百花园中尽力汲取营养和甘露,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久而久之,头脑中的语言丰富了,自然会有较强的语感。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六)言语实践,积淀语感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

  1、口语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可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

  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想象中的云房子的样子,随后可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云房子。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勤于动笔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⑥当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语言文字时,已经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因为每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作者,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实质是与作者进行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传递,经验的融通,这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唤醒沉睡在学生内心当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

  此时教师要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积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彻底地宣泄出来,以达到升华感悟,积淀语感的目的。如《半截蜡烛》一文以小女儿拿走蜡烛,走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为结尾,给人一种意尤未尽之感,教师可在此设计让学生续写结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就进一步理解体悟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4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

  一、注重语言特点

  (一)感受语言节奏

  汉语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而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节奏。在汉语中,节奏就是汉语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节奏,不但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内涵,而且有助于感受到语言美,提高语感能力。

  (二)分析关键词语

  通常在一篇文章中都会有一些关键词语,来引领整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由此可见,加强关键词语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增加对语言美的感受,也可以提高语感能力。

  另外,在诗歌中,也有一些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活句”、“活字” 等关键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体现了全诗的艺术形象,并将形象生命化,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诗中的语言魅力,增强语感。

  (三)抓住语句修辞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多数文学作品,都巧妙地结合了一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的运用使语言的表达效果大大提高,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分析各种修辞,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深刻感受语言美,同时增强语感效果。

  二、注重阅读方法

  (一)坚持朗读

  长期以来,教学实践证明,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这是因为,朗读,声音会从不同角度刺激多种感觉器官,这样易于激发思维,强化理解和认识。

  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正是语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选取那些适合朗读教学的特色文本。如优美的古典诗词, 漂亮的散文, 指导朗读等节奏感强,脍炙人口的诗文让学生朗读。这不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默读

  默读是相对于朗读而言的。默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默读训练中,提高阅读的效率,减少了“口”与“耳的环节,这样,更有助于形成人的“内在语感” 能力。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默读虽然重在眼睛的作用上,要求边动眼边动脑,虽然有一定的跳跃性,或者重复性,这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提高认识

  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声默读的方式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相对适用一些,但根据学生语言发展和年龄特点,教师还是要结合有声朗读进行,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加强思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语文阅读中,将“读” 与“思”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强默读的训练效果,也可以加强默读力度,同时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在阅读前和阅读

  后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注重思考,从而增强语感能力。

  三、规范教学言语

  (一)使表述更加准确

  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情达意,帮助人类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准确,即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将自己的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更加准确的表述,及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思考和理解,并能

  够感受到语言魅力,对学习语文知识充满兴趣,自觉提高语感能力。

  (二) 使表达更具启发性

  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思考的环节中,就需要教师语言表达更具启发性,只有启发性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理性的,其涵盖了理解和运用一种语言的过程。

  而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启发学生的合理想象。根据语言学的观点,思维是离不开语句的,脱离了语句就无从思维;想象也离不开语句,脱离了语句就无从想象。

  由此可见,启发性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一方面使学生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语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首先满足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提升小学语文语感的方法相关文章:

1.22种方法快速提高语文成绩

2.小学语文成绩提高的方法技巧介绍

3.提高小学语文的方法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5.小学语文学提升课外阅读的方法

6.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秘诀

7.小学语文新思路新方法

8.小学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方法有哪些

9.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和重点

44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