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阅读
所谓的探究阅读就是指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与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在语文课本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件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事情,这样既可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内容时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使他们通过查阅,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与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如果在课文中有出现成语典故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这样他们不仅对这个成语有一个更好的掌握,通过这些故事,也可以使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五、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 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2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
第一,教师应当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小学生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激发和提高小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在讲授《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如果小学生由于其人生经历有限,没有真正见过现实生活中的瀑布,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其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例如播放有瀑布的录像,或引领学生观赏壶口瀑布、三峡大瀑布或黄果树瀑布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依据看到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联想和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便加强小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诗句的理解。第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小学生思维活力,提高小学生课内阅读兴趣,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指导水平,进行阅读示范,在课内阅读中使用一定的技巧,及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通过阅读和指导激发小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
二、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法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课文阅读主题活动法进行课内阅读教学,即依据课文内容选择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学习和交流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内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质疑是进步的开始,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小学生质疑,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小学生的思维,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思维。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内容时,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就诸葛亮借鉴成功之后的事进行合理想象,并进行现场模拟表演,帮助学生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等人语言和动作的模仿认识到课内阅读的魅力所在,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三、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
第一,帮助小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式。语文课内阅读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泛读以及速读等几种方式,精读要求学生静心细读,仔细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泛读与速读注重对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阅读者只需把握文章大意即可。适当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式。
例如,在讲授《落花生》这一内容时,语文教师简单提问课文介绍了落花生的什么精神,这些精神我们可以从它的哪些表现看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泛读或略读,重点寻找有关落花生精神描写的词句即可。第二,帮助小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阅读笔记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增强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好的词语或句子时,对其进行摘录,以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小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小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
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比较杂乱,多数学生在读流行小说、漫画、卡通等快餐文学;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出色儿童读物的学生不多。所以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1、以“趣”诱读,激发阅读兴趣。
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做到“授人以欲”让他们提起阅读就有欲望,有热情,更会自己挤出时间去阅读,快乐的获取知识。
2、课间开放流动书吧,学生读书热情高涨。
“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校园流动书吧”的创建等。校园每个楼层的空旷地都设立由班干管理的流动书吧。每到课间,校园里处处可见学生簇拥在一个个流动书吧周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图书,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流动书吧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勾起了他们脑中“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二、找准切入点,据文拓展阅读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我们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同步阅读相关内容,及时巩固、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
1、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阅读拓展点。
即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或题材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如第九册第一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学后组织学生阅读《列宁读书的故事》等文章。
2、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
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过《小英雄雨来》,推荐《小兵张嘎》等表现儿童团员机智勇敢品质的故事。
3、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
对选自名家名作的课文,如《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学后趁热打铁,荐读原著《西游记》《三国演义》。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潜心、精心、静心研究适合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法、策略,一起建设通向心灵的幸福桥梁。
4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一、重视朗读,分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指导学生用紧张、担心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邱少云的关心、担心之情。第二句:“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我心中的担心、焦急、悲痛。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我对战友深厚的情谊,也读出邱少云的伟大。既丰富了语言素养,又陶冶了情操。
二、重视合作,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重现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金奖章》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金奖章》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老鹰、喜鹊等动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视想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它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
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视自悟,加强理解,让学生独立领悟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观潮》一文时,我让学生对“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那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本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我 让学生先理解句中的比喻句,自己比较“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并自悟作者为什么将浪潮作比,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再思考句中分号的作用,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让学生结合视频,引导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重视质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疑问,并合作解决疑问。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视体验,情景再现,体验课文内容。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读得有气无力了。
2020年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相关文章:
2020年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
上一篇:2020年最新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下一篇:202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