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球类运动 > 羽毛球 >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何汉斌介绍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何汉斌介绍

时间: 炎森1073 分享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何汉斌介绍

  何汉斌(He Hanbi,1986年1月10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介绍何汉斌,希望大家喜欢!

  何汉斌 - 基本资料

  出生地:江西南昌

  放松方式:睡觉

  最喜欢吃的东西:红桥四川火锅

  最喜欢看的电视:史诗剧,枪战片

  最喜欢玩的游戏:星际,CS

  最喜欢的衣服牌子:NIKE,ADIDAS,CK

  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你还能行不?

  握拍:右手

  打法:进攻型

  项目:男双,混双

  宠物:宠物猫

  何汉斌 - 职业生涯

  从来没有想过不打羽毛球

  何汉斌说,他打羽毛球从一开始就是命中注定的。何汉斌出生的1986年,正是江西籍选手熊国宝、钱萍大放异彩的时候。家在江西省体委大院的何爸爸何妈妈受其影响,在孩子降生之初就已构想出了一幅羽毛球选手的蓝图。“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和双胞胎弟弟一起跟爸爸在公园里打球。”说起小时候被爸爸拉着打羽毛球,何汉斌的语气里有着一丝嗔怪的情绪,不过眼角眉梢却都是幸福的笑意。

  “其实打打也就喜欢上了,而且我们从小就好动,打球刚好释放了多余的精力。”何汉斌说自己小时候绝对算得上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老师给他的评语里总有“活泼有余,太过调皮”的字眼,“那时候,我只要安静地坐上一天,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比别的同学得小红花容易多了。”

  就这样,一家三口的快乐羽毛球训练,一直持续到何汉斌和弟弟何汉青进入江西省队。不过因为家就在体委大院的关系,兄弟俩即便人在省队训练,却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家。“每天我们都是骑车去训练,然后再骑车回家吃饭,天天都过得很开心。”何汉斌说。

  开心、快乐、好玩,回忆起在省队打球的日子,何汉斌经常性地会蹦出来这样的形容词。苦、累、枯燥这些本以为会出现更为频繁的词,反倒在他这里成了绝缘体,一次都没有听他提起过。而当问起“有没有想过不打羽毛球”的时候,何汉斌甚至还出人意料地愣住,思虑半天之后才给出一个很可爱的答案:“有过不想练力量的时候,不打羽毛球倒从来没想过。”说完,他有些不好意思地乱抓了一下头发,以示对自己有过偷懒想法的小小惩戒,“不练力量其实也不行,那样很容易受伤。”有些为难地嘀咕了两句之后,何汉斌甩了甩头,像是终于在脑中临时抛开了“力量训练”这四个字,而后很斩钉截铁地再次说道:“我从来没有想过不打羽毛球。因为打羽毛球很开心,而且你现在让我再去做别的事情,我恐怕也真的做不了这么好。”

  在国家二队呆得太久了

  2002年2月,何汉斌进入国家二队。那时,他本是作为单打选手来培养的。

  “我和陈金是一批入队的,经过一年的训练考察,教练组认为我在单打上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所以就让我改练双打了。”提起这段单打改双打的经历,何汉斌语句简练,说得很是干脆。或许现在他的混双成绩良好,对于当初那有些挫败感的经历早已不放在心上了,“现在回想起在二队的经历,我只觉得呆得时间有点长,别的倒也没什么。”

  “看着一起进入二队的队友先一步升上一队,还是有些不甘心。因为在二队只是训练,没有比赛,这样很容易让人没有目标,感到茫然。”话题进行到这里,何汉斌的目光才第一次游移不定,漫长的二队生活到底还是给他留下了一些阴影。“不过,倒也没想过打不出来怎么办,朋友们也说我这点很好,单细胞,操心的事情不多。”何汉斌有些自嘲地笑着把谈话进行了下去,“反正就是好好打呗,剩下的事情我也左右不了。”

  在二队的那段时间里,还有一件事让何汉斌至今都感觉遗憾,那就是他的双胞胎弟弟何汉青因为违反纪律被退回了省队。小时候,人称“大毛”“二毛”的何汉斌兄弟在青少年比赛中很惹眼,因为在他们之前,国内羽坛极少见到双胞胎兄弟都打球的,当时很多教练都觉得,如果日后让这对双胞胎兄弟配合男双,肯定会比普通人更加默契,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在何汉斌进入国家二队近一年之后,弟弟何汉青也被选进了二队,兄弟两人开始配合男双。但是,弟弟何汉青比较调皮,自我约束力差了一些,没呆多长时间,就因为违纪被调整了。弟弟的离开让何汉斌很遗憾,但也提醒他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地训练。

  抱着好好打就有希望的想法,单细胞的何汉斌逐渐迎来了转机。在2006年夏天的晋江集训中,他和沈烨替换了两名一队队员,参加了一队男双组的10人合训。“那时候就感觉有机会了。虽然并不是很明确,但是这个刺激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在晋江集训表现出色,何汉斌和沈烨获得出战2006年8月的韩国超级赛的机会。比赛中,心气正足的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半决赛,在他们战胜的对手中,就有赛事的头号种子、丹麦老将埃里克森/伦加德。

  凭着在韩国超级赛的出色表现,2006年9月的香港超级赛何汉斌也得以参加。正是在这次比赛中,他第一次和于洋搭档出战混双。“那次就是临时试着配一下,之前我和于洋从来没有在一起练习过,所以教练没有给我们订什么目标,打一场算一场而已。”

  不过,这次临时的配对在香港却收获了意外之喜,两员初次合作的小将在比赛中发挥出色,在八分之一决赛中甚至战胜了英国名将罗伯特森/埃姆斯,直到八进四时,他们才被后来夺冠的郑波/赵婷婷拉下马。“因为那次打得不错,所以接下来我们还配对参加了中国公开赛,结果又进了半决赛。”

  男双的稳定发挥和混双上的意外成就,似乎已经开启了何汉斌的成功之路。但是在这两站比赛之后,他和沈烨却还是被“退回”了二队。“只有比赛的时候才跟着一队出去,训练还是在二队。前后抽调集训也反反复复好几次了。那时候,我心里很痒,想着很快就能进一队了,但是却一直没个结果。”

  好在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煎熬并没有持续太久。好事多磨之后,2007年1月,何汉斌正式进入一队,而他的国家二队生活也就此被定格在了五年。“单打一年,双打四年,真的呆得太久了。”

  突然发现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了

  正式升入一队后,何汉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电脑。“以前在二队,因为借别人的电脑用被教练发现,没少被罚跑。”表情有些夸张,何汉斌得意地做着介绍,“除了出去比赛,能有自己的电脑也是进一队的一大诱惑。”

  带着终于拥有个人电脑的喜悦,何汉斌开始了自己的一队生涯。“才进一队的时候,其实很轻松。因为教练主要关注的还是大队员,每天在训练场,我都是自己瞎兴奋而已。因为没什么人管你,一下子还觉得太自在了。”告别二队之后,何汉斌在一队很快乐地“不受重视”地生活着。那时候,他的训练重心在男双上,混双只是处于偶尔为之的状态。

  不过几个月下来,无论搭档是沈烨还是郭振东,何汉斌都没能和他们在男双项目上取得太好的成绩。这期间,除了和郭振东在星级不高的奥地利挑战赛上获得男双冠军,其他比赛几乎都止步前两轮。男双表现平平的时候,他和于洋临时配对的混双反倒大有收获,在2007年3月的全英公开赛上他们挺进四强,紧接着又在4月的亚锦赛上力拔头筹。“全英之后,我的重心就开始偏向混双,而且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教练也慢慢关注起我了。”

  但直到那时,何汉斌还不曾想过自己有机会参加2008年的奥运会,“当时只想过打2012年奥运会,因为我小嘛,而且到2012年的时候我的年龄正合适。”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在2007年第一站奥运积分赛——新加坡超级赛的参赛名单上,何汉斌/于洋的名字赫然在列。“大概从那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可能参加北京奥运会。因为奥运积分是从零算起的,每个人机会均等。好好打,也许就真的有机会。”

  打到现在才感觉奥运会真的就在那里

  带着对北京奥运会懵懵懂懂的期许,何汉斌/于洋组合开始征战奥运积分赛。从新加坡超级赛的16强到印尼超级赛的半决赛,再到泰国公开赛的问鼎,两个人一步一步走得比预想中顺利得多。

  “泰国的那场半决赛,可能是我印象中最深的一场比赛。因为和苏凯特他们打,每次都是打三局,然后赢个2分,很艰苦。我体力应该算很好了,但那次打到最后我竟然抽筋了。”让何汉斌说出印象最深的比赛,没有多想,他就提到了和泰国组合的对决。“每次半决赛赢了他们,我们就一定是冠军。在泰国是这样,在马来西亚也是这样。所以有时候真的挺希望和他们碰的。”笑着说出胜泰必夺冠的理论之后,何汉斌反而叹了口气。因为距离奥运会越近,奥运积分赛越有竞争力,他心里的莫名压力也就越多。“大概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打球开始有压力了。之前都是打一场赚一场的心态,但随着成绩越来越好,队里对你越来越重视,不用你想,压力也就了。”

  不请自来的压力,给何汉斌带来的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得失心的加重也让他在比赛中反而放不开手脚,2007年的世锦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记得开赛第一天战胜日本选手后,何汉斌曾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这次我们是奔着冠军来的。”而当时让他如此自信的源泉,就是此前几站比赛所取得一系列好成绩。但随着他们一次次的出色发挥,对手早已注意到了这对年轻组合,世锦赛第二天同他们对阵的波兰选手,就显然是有备而来。第一局21比19险胜对手之后,波兰人率先做出了变化,突击两人结合部的打法,很快让他们占据了主动。反观两员小将在场上则变化不多,何汉斌更是没有打出自己的节奏,放弃了抽压的特点,一味消极地推挡,让他的情绪越发低落。最终,后两局接连以17比21和13比21失利的他和于洋,成为了该届世锦赛中国队第一批出局的选手。事后回忆起当时的先胜后败,何汉斌承认是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赢了第一局之后,多少有了些想法。第一次参加世锦赛,看到了赢球的机会反而把握不住了。”

  同样因为急于求成导致的意外失利还出现在今年的韩国超级赛上。当时刚刚在马来西亚超级赛夺得冠军的他们,只要在韩国打入四强,就将一举超过印尼选手,跻身奥运积分的前四位,继而占据一个奥运参赛名额。然而在韩国,他们首轮就意外落败。“一场一场拼下来之后,才确实感觉到奥运会真的就在那里。但离得近了,反而就想让你马上抓在手里。那次比赛赛前,我们就被告知只差几百分了,要好好抓住机会。但机会最后还是从眼前溜走了。”不无遗憾地摇了摇头,何汉斌又变得有些不好意思,但他的笑容依然还在,“所以后面的全英赛和瑞士赛我们要好好打,争取为中国队多拿下一个奥运名额。”

  自己总结过成绩波动的原因

  何汉斌和于洋同岁,但是由于于洋进一队比他早,经历的大赛比他多,所以在两人的配合过程中,于洋似乎说得更多一些,而何汉斌经常是站在那里很认真地听。“打混双,女队员通常要在网前组织球路,控制节奏,加上于洋比我的经验多,所以她说的多一些,我也比较能听得进去。”谈及与于洋的配合,何汉斌显得很谦虚。

  因为赛程赛制的关系,奥运积分赛有很多是两站或三站连在一起打的,全英公开赛和瑞士超级赛就是首尾连接的一个例子。而何汉斌/于洋组合在这种连续作战中,往往只能在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新加坡的16强,印尼的半决赛;丹麦站冠军,法国第二轮出局;马来西亚夺冠,韩国一场未胜……

  当话题进行到这个波峰波谷震荡得实在太快的曲线,何汉斌没有像预料的那样变得无奈或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反而突然很兴奋地说,“这个问题其实小于洋也和我总结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按我们的总结,我们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变化。因为现在成绩越来越好,从我们冲击别人已经慢慢变成人家研究我们。像欧洲选手,他们可能绝对实力相对弱一些,但是战术研究方面很厉害。比如我们刚刚在丹麦打出了什么新战术,他们在法国可能就做出了针对性的调整,而我们这时却不能随机应变,所以一下子就被打败了。韩国的情况和这也差不多。应该说,作为小队员,我们还是过于依赖教练了。场上出了问题,总想等教练来解决,但其实很可能当时教练说了什么自己根本都听不进去……”长篇大论之后,何汉斌最后给出了结论,“所以我很佩服林丹,因为他能在场上自己作出调整和变化,这一点确实值得我学习。”

  除此之外,何汉斌还直面摆不正心态的要害。“我们面对很难打的对手时,反而状态更能调动出来,处于拼对手的立场,水平发挥得就很充分。但是面对实力不如我们的对手,我们反而摆不正位置。如何保证在比赛中不温不火的稳定发挥,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难的问题,毕竟小队员的特点就是敢拼,稳定性还需要在比赛中继续磨练。”一本正经地说完之后,何汉斌眼神笃定地看向前方,“我要赶快成熟起来才行。”

  谈话的最后,不可避免地还是说到了近在咫尺的北京奥运会,这时的何汉斌恢复了平日里的轻松模样,“如果能打,那就是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因为年轻,怎么讲都是打一场赚一场,所以努力拼到最后就是了。反正结果到底怎样我也左右不了。”

  “想过在奥运会上夺冠吗?”

  “想过,因为我们跟所有的混双强手都打过,也差不多都赢过,所以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何汉斌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奥运冠军的渴望,在他眼中,只要能够登上奥运会的舞台,一切皆有可能。

  何汉斌 - 主要成绩

  2004年亚洲青年锦标赛团体冠军(主力队员),男双第三名,混双第三名

  2004年世界青年锦标赛团体冠军(主力队员),混双冠军

  2005年中国大师赛混双第三名

  2007年泰国公开赛、丹麦超级赛混双冠军

  2008年瑞士超级赛、马来西亚超级赛和印度大奖赛混双冠军(和于洋);羽毛球亚锦赛混双四强(和于洋),泰国公开赛混双亚军,全英羽毛球公开赛混双1/4决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混合双打季军(和于洋)

  2010年法国羽毛球世锦赛获得双打亚军(和于洋)

  2010年越南羽毛球公开赛马晋与搭档何汉斌夺得了混双冠军。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团冠军(林丹,陈金,谌龙, 蔡赟,傅海峰,徐晨,郭振东,鲍春来,张楠,何汉斌) ;何汉斌/马晋与中华台北组合陈宏麟/程文欣获并列混合双打铜牌。

  2011年1月23日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马来西亚公开赛何汉斌/马晋获混双冠军。

  2011年新加坡羽毛球超级赛何汉斌/于洋混双八强。

  2011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印尼公开赛何汉斌/于洋混双八强。

  2011年印尼羽毛球黄金大奖赛包宜鑫/何汉斌获混双冠军。

341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