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典哲学、医学、兵学、美学、教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和延续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欢迎阅读!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最早源于人类攻击自卫本能,从中演变出来的动作与招式结合。直至先秦时期,道家的出现,我们的先贤大智慧者,将以往的动作招式与道家的服气、练气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内外兼修武术的雏形。但这一时期仅限于秘密传承,从不对外公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年代,武术的运用在战场以及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诸侯各国在士兵训练上对拳技、腰力、臂力都十分的重视。并且在此期间,武术的习练与应用,都得到了一定的总结。据春秋时期的史料记载,:“凡交手之道,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见之似好妇,夺之如猛虎。布行侯气,与神具往。”可见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贤已经提出了内外兼修的见解。
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跋陀行至中岳嵩山,北魏孝文帝笃信佛法,为其建造嵩山少林寺。于此,少林寺以行武修禅得以兴起。但这时,少林功夫仅限于强身健体雏形,并无实战搏击之本质。而北魏太和九年,随着印度大乘佛法僧人达摩的到来,提倡以修心为本,创立的大乘禅宗。这才使少林僧人明白,修行从修心开始,逐步体会衣食住行,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少林绝学心意把。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心意把实则是练气柔劲,旨在行气入膜,充实肌体,达到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的效果。它的每一个动作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在田间劳动时受锄地、掘土、摇辘轳等动作的启发,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心意把仅一大式和几个侧式。只要练好一个侧式,领悟其中奥妙,就可以变化无穷,发展成一个武术流派。
说到,少林武术发扬光大,靠以拳勇来冠绝天下,则是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天下大乱,少林寺被山贼所劫,僧众奋起拒敌,同时,秦王李世民与郑帝王世充大战,少林武僧相助秦王,活捉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从而,少林武术也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宋代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相传为少林俗家弟子,后携技闯荡江湖。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作为马上皇帝,成为宋朝第一代开国帝王。赵匡胤登基后,招集天下英雄好汉,凭武术考试,选拔其中优秀拳种十八家,分门分派,定势下传,以太祖门居首,而后即流传开来。
《太祖秘谱》载:“打遍天下第一家,太祖功夫最可夸。大宋皇帝赵匡胤,少林寺里传秘法。”“十八绝技第一先,古刹练到金銮殿。若问此拳名和姓,少林定宋太祖拳。”
就在少林拳冠绝天下之际,另一种影响极大并且与众不同的门派,也在暗自兴起。那就是以道家传奇人物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派,与少林派截然不同的是,武当派并不追求武艺上的勇猛,而是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不以力量取胜。这其中代表的武术,当属绵拳。即后来的太极拳。这种武术仅在道家秘密传承,从不对外公开,当世所知甚少,自然也就没有文字记录。
明朝中期,倭寇入侵,内忧外患,中国武术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时代。各种风格拳派林立,更有抗倭大将戚继光将军所著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了“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掌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除此之外,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从而打破了以往武术,只口传身受之局面,逐步形成了武术家著书立说的顶峰,百花齐放之势,为中国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武学遗产。
清朝时期,满清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严令禁止民间练习武艺。清朝乾隆时期,还明确颁发了“禁武令”,这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并没有产生过大的影响。但因为满汉之间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各种民间组织兴起。仅在南方的武术流派中,就以洪熙官所传的洪家拳、五枚师太所传的“咏春拳”、方七娘所传的“白鹤拳”最为有名。而北方的武术则是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心意拳、自然拳、通背拳等武术,在黄河以北逐渐传播。
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有文化的内涵和形体功架的巧妙,在凝结了历代传承者的智慧,经历了历史沧桑的洗礼,奠定了属于本门派的精华。在此学习啦小编简略介绍几大有着独特武学内容的流派,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少林心意把
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禅拳合一,即少林寺的无上秘技“心意把”。千百年来,武术界素有“太极奸、八卦滑、最毒莫过心意把”之说。而它的动作虽然只有些许,却是练习心、意、气的无上妙法。心意把的每一个动作,若达至高深的境界,便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出千百种打法,在遇敌交手中,都可以达到攻无不克、无拳无意,举手都是把的境界。在心意把的传承中,作出贡献最大的当属湛谟和寂勤两位大师。当时刚入少林寺的五岁寂勤拜当时的高僧湛谟大和尚为师,学一些少林入门的功夫。湛谟的弟子都是藏在窑洞中练心意把,练把最后须发声,声音吸引了年幼的寂勤,就好奇地爬在门缝偷窥。他爱武成癖,悟性奇高,久而久之,在窑洞里面正儿八经练习多年的人尚未窥门径,而在外面偷学的他已经开悟,对心意把已颇有心得了。湛谟和尚得知甚奇,便把这孩子叫来,见其根骨资质奇佳,是个练武的奇才。便令其试着演练,果然颇得其法,于是开始正式教授之,赐法号寂勤。寂勤从此一练几十年,不仅得心意把真髓,还学得少林各种嫡传拳械及功夫,技艺精绝。同治末年,因被人告发少林寺违反禁武令,湛谟令寂勤一路打出少林寺,还俗隐居,以保存少林绝学。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十日不熄,僧人四散,自此少林寺进一步衰落。这亦是少林心意把在历史传承中的一大损失。
二、形意拳
形意拳属于象形拳,与太极、八卦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形意拳出现于清朝中叶,源自心意六合拳,也叫心意拳,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也有一说是姬际可参研少林心意把、六合大枪,以及武穆遗书,所综合而成的内家拳术。
姬际可后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曹继武游历天下之时,在山西祁县小韩村,授艺于天资聪颖的戴隆邦。戴隆邦本身就是武学世家,他得心意六合拳精髓之后,将祖传的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在祁县的传播二百年来,戴隆邦父子及其传人,本着宁肯失传也不滥传的宗旨,传递范围极小。早期只限戴氏直系亲属,后来稍微扩大到同族同姓人士,但为数很少,祁县人常说:“只闻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戴家高宅深院,习拳不会在公共场所,况家境富豪,不须以教拳养生。数年之后,河北沧州李洛能来访,一求三年,终得戴隆邦倾囊相授,十年大成。艺成后开始悟化传授此术,并潜心于心意拳术之研究。回乡广传门徒,在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吸收道家的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将“心意”改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开始,形成了养生与技击并行不悖的中华武术名拳。在当时,李先生被称为“神拳李能然”。
李洛能一生有八大最为有名的弟子,即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郭云深、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其中刘奇兰以身形、宋世荣以内功、车毅斋以顾法(防御法)著称。落实在十二形演练上,刘奇兰的龙形搜骨、宋世荣的蛇形拨草,车毅斋的游鼍化险,为一代绝技。在第三代传人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高手”的孙禄堂先生,更将此门拳术,加以总结,自创“孙氏形意拳。”至此,形意拳门人能人辈出。
在技术体系上,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在技击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硬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作却是质朴无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
形意拳因为极其简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传播很快。因此,该拳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八卦掌
八卦掌最早源自于道家内丹功法,转天尊。它是以掌法为主,步法为根,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目前流行的各个流派八卦掌,为董海川在北京所传。
董海川,河北文安人。出生于武术世家,尤精十八般武艺,青年闯荡江湖,后在江皖九华山中遇云盘老祖,得授奇功八卦掌,一练十五年,武功大进。中年之后,他转入京师肃王府,当上武术总教师,开始传授弟子。董海川所传弟子极多,其主要流派有:
程氏八卦掌,为程廷华所传,人称“眼镜程”,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德军抢杀;尹氏八卦掌,为铁镯子尹福所传,尹福为京城职业武师,长住北京;梁氏八卦掌,他14岁拜董海川为师,艺成后曾在河北冀县等开设“德胜镖局”。大约在光绪初年,形意拳巨子郭云深,游历北京,与董海川比试。双方以武会友,董海川之掌法千变万化,郭云深三战三合。终于,两位高手,议决合形意、八卦为一门:形意、八卦互补。张占魁既从董海川学八卦掌,又从刘奇兰学形意拳,将二者合二为一,创编出“形意八卦掌”,目前在四川、上海等地都有流传。
八卦掌讲究以横破直,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演练起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四、自然拳
相传自然门有据可考的最早传人,便是四川一个名叫“徐矮子”的人,但是他的名字,却没有一个人知晓。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武术一共有三百六十多个拳种,却是未闻有自然门者。据查"徐矮子"自幼年起即习练各种软硬功夫,翻筋斗、走软索等无所不习,内外家、南北派无所不通。成年后遇奇人传授,并开始闯荡江湖,遍访名师高士,技艺始得大成。后来他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进行潜心研究,另辟蹊径,独立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并自命名为自然门。
虽然这个门派所创立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第二代传人杜心五的事迹,则令自然门名贯大江南北。而到了第三代传人万籁声,则更是武术界的泰斗人物。至于具体事例,则暂不多述。
自然门武术在技术上讲究:“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顶项胸腰背”,全面施以利用,动哪有哪,无中生有,任意所为。既有长腿出击,又寓短手自保,无一处不可击打,无一处不可防守,正是“浑身都是机关枪”之谓。而在平时练习时只操功夫,不问打法,任其水到渠成,自悟自明,不失自然本质。
自然门精义,简而言之即是“寓警意于打”,所以从最初的基本功开始,老师无刻不与学生对击演手,随着功夫的长进,这种形势就越激烈越实在,长此以往,无论临敌经验与击打意识均可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整个自然门不妨用“气功”二字概况,它不论从基本功或是自然拳套路,各种手法腿法,以至最后之归根,无不讲究练气,而练气的要诀则为“以意导气、以气为归、意到气到、意止手上”。在练自然门功夫时,应严守“不固执以求气,不着意以用力”的法则,一任自然。自外功入气功后,两年半歇火性,在此期中,觉胸际气闭,时上时下,久之渐下,但一大练,即又浮起;目光渐清,而睡时或醒后,时有虚惊,此乃气元归根未固之故。继则神志安定,自横膈膜以上,五脏均感清凉,极为愉快,似觉别有天地,而眼帘亦陡然卷起,有如猛虎,目现琥珀光,可以不瞬,此后只一动手,目即圆起,炯炯有神,是后始算气功入门。再则渐臻佳境,渐练身体渐轻,但轻而有根,软而有硬,随意所如,无往不适,此即为自然之境,而自然门气功最大之归根,即“气归丹田,勿忘勿助,似有似无”。一洗少林刚毅,一改武当柔弱,而成一有刚有柔,亦刚亦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内家武功,应于技击,倾刻可制敌于死地;施于健身,耄耋之年可保不衰,此即谓自然门之气功。
而最后则不得不提的便是自然拳了,它是自然门所有功法最后总结而成的一个套路,打好此拳,必须前面累计深厚的功法与步法。整套自然拳路线走三行九点,其动作圆活、步走轻灵、不刚不柔。自然拳的技术特点,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虚则进,实则退,虚若实,左则右,右则左,你是力,我是劲,你走直来我走横,你走横来我走圆;一气贯通,灵通活泼。这就是自然拳。
五、八极拳
八极拳先贤云:“先有老子后有天,我比老子还在先。”它始于上古,流露在元,兴於明,盛于清。至今已为七百余年的历史。
八极拳谱载:“吾拳保过朱洪武。”八极拳曾帮助明太祖朱元璋打过天下,保过江山,为朱洪武立下汗马功劳,被册封为“开国元勋,保国神拳。”故八极拳由此又称谓“神拳”
此后,八极拳的行踪,如度云雾山中。时隐时见,神秘莫测。即是偶尔一见,也似云中电光,一闪即逝。难见“庐山真面目”。
八极拳师传相当严格。择徒甚严,轻而不传。一代不过数人。又藏头掩尾,秘而不露。故传播不广。知者甚少。这种情况,一直延误了数百年,直至清朝乾隆年间,传於山东人吴钟时,方才改变了秘而单传的状况。始为广泛传播,才有今日之盛。
吴宗(钟),山东海丰城(场)(现在庆云县后庄科人),字弘升(声)。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初三寅时。 家殷实喜拳术爱交友。为技击精进,乃四方求师。乾隆十二年,年16岁拜马胜标为师,经师十年,师身故。得太祖三十二势、少林刀法。遍访明师高友,是年32岁游至梭罗山,山上有一明师号赖魁元。有意投入门下,无人引进。适值师祖母寿诞之辰,备寿礼数色,以贺寿为名,始得收留,习艺八年(得六合大枪)。八年后辞师下山,到直隶天津咸水沽戳杆设场。赖魁元师派弟子皮某送来飘摇刀法。
时与吴钟同时的武林泰斗有康德力、李章、刘三闪,四人各有其妙,换谱为表,传同一家。时有:“康德力的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刘三闪的八极六十四势美名扬”。四人在一起设场四年,交流技艺。吴钟学得俞公棍、二十四扣子拳等。
吴钟以 “神枪”名世,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誉。后来吴钟一直在直隶、山东设场、保盐镖为生。
清乾隆五十六年,孟村镇丁孝武和吴荣烦友竭力尽请吴钟爷到镇授艺,传艺16年。至嘉庆廿四年,吴钟爷因家有事,故而返回故里。这期间将艺授于孟村镇丁、吴二院,丁孝武和吴荣。
孟村镇南罗疃庄人李大忠,道光廿年卅岁时,投于孟村镇,受艺于丁、吴二位尊师门下,引进师兄王世同。丁孝武晚年病重,李大忠侍侯床前,丁孝武深受感动,抱病将技艺悉数传授给大忠,并将吴钟师所传枪拳手抄本传大忠。(丁孝武去世后,大忠继随吴永、吴荣二师。)后来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李大忠”之说。
至此,八极拳已经在中国北方传播开了,逐渐形成了最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之一。
六、劈挂拳
劈挂拳,要追溯到明朝中叶时期,已在汉族之中流传,抗倭大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中,对劈挂拳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劈挂横拳,唯其快也。”这是指劈挂拳身法的灵活“提膝护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并由老人谚语“劈挂用时,打人不打脸,终究功夫浅。”在《拳经捷要篇》中,把“抛架子抢步披挂”一招列入“择其善者”而编成的三十二势长拳中。
清朝中期,河北沧州出现劈挂拳的两大支。一支是沧州南皮的郭大发。此人武功非凡,曾为皇宫禁军护卫。这一支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的快套、挂拳等。而另一支,是沧州盐山大左家村左宝梅,江湖人称左八爷,他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慢套和青龙拳。左八爷后与八极拳宗师吴钟换艺,融合形成了“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民国初年,正值武术的黄金时代。在沧州劈挂拳高手辈出。武术界最著名的有:李云表、黄林彪、郭长生、李书文、马凤图、马英图、霍殿阁、任相如、曹晏海等。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劈挂拳列作研习演练的高级拳术。时任国术馆少林科科长的武术大师马英图和国术馆特聘教授、武术大师郭长生,恰是当时沧州盐山、南皮两支劈挂拳代表人物。二人一见如故,相互切磋技艺,使长期分离的两大支劈挂拳“破镜重圆、合为整体”。继之,二位先辈对原来的劈挂拳重新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劈挂拳“神韵倍增、面貌全新”。可以说这是劈挂繁衍传承中一次质的飞跃。
劈挂拳原称“披卦拳”,“披者,打开、破开之谓也;卦者,八卦,伏羲氏所创也”。顾名思义,披卦者,指打开,破译八卦变化之玄奥,后人传承至今,称劈挂拳。劈和挂为本拳的两大功法,它们有机的结合成为劈挂拳实用之核心。
七、洪家拳
洪家拳,又称“洪拳”。距今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为广东“洪、刘、蔡、李、莫”五拳之首。数百年来,在每代传人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在香港、澳门、澳洲、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
而关于它的源流,有据可考的,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另有所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拳。
后来传至福建莆田少林寺至善禅师手中,当时他为南少林主持,经常用洪拳来训练少林俗家弟子,培养“反清复明”的力量。最为著名的有,黄坤、洪熙官、陆阿采、胡惠乾、谢亚福、童千斤、烂头何、黎伯符、方考玉、方世玉、方永春、谭均义等,同时并有5位出家僧人。清兵火烧少林寺之后,这些弟子一路南下,逃至广东,一路发扬少林洪家拳。
而这十七名弟子中的陆阿采,除了得至善禅师真传外,且得其师兄洪熙官所指引,武技更上一层楼。晚年时在广东海幢寺将技传给黄麒英、黄飞鸿父子,及後黄飞鸿以洪家拳技,驰誉广东武林。其弟子中以梁宽、凌云佳、林世荣、陆正刚为著名。
另外,香港的洪家拳,多由林世荣所发扬,他跟随黄飞鸿学习武艺,二十余年,洪拳技艺,精湛非凡。其门下弟子以林祖、朱愚齐、陈伯祺、韩冲、韩开、胡立功等能得其技,它们的弟子遍布香江及世界各地,同时推动洪家武术使洪家拳能在海外发扬光大,林世荣的洪家拳系统也是最多人所传习之拳种来的。
洪家拳有三个著名的套路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他们合称“洪门三宝。”
工字伏虎拳: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
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
虎鹤双形拳:传说乃洪熙官与方咏春武术交流后所创的一套武艺。主要取自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
这三路拳法在技击特点上,讲究稳扎稳打,后发制人,这是技击原则是根据战术思想而定的,洪拳的实战原则可归纳为“以防为主,攻防交织,挑劈护中,闪穿封截,正面突破,长短结合,连环进击,偏门巧入,以刚为主,刚柔相济”这十大原则。
一是,以防为主后发制人,采取敌不动我不动的战术思想,对方一出手,立刻转换腰马,避开对方的攻势。有效地进行连环进攻。使对方处于被动状态,造成的威胁极大。二是,正面突破,发挥洪拳硬桥硬马坚的特点,进行正面攻击,以自己的中线桥手穿去攻击对方,马发标是以自己的步马硬冲对方的步马,这正是由于洪拳善于正面突破攻击的原因。
中国武术在每代传人的毕生钻研、总结,与不懈努力下,都在迅速蓬勃的发展。内外武术功法的形成也是在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精髓,是以技击为核心,从而贯穿了朴实无华的招式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聚集了历代武学者的智慧,在生存和生活的条件下艰难而执着的继承和发展下来。从而壮大了每个流派,使它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彰显武术文化和精神将永放光辉。
看了“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文章的人还看了:
2.武术的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