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来源
武术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这是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最大特征,也是武术魅力之所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的来源。欢迎阅读!
武术的来源
原始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时,武术就开始萌芽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武术的产生,从来就是有生产活动决定的。在"原始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猿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威胁。这就决定了只有依靠群体力量,才能抵御自然的灾害和猛兽的袭击。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流动。从事采集和狩猎。
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熟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的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活动。
武术的来源
武术的来源:古代武术
商周时代,剧烈的军事斗争,不仅促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而且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个时期,武器不断改进,特别是冶铜业的出现,铜矛、铜戈、铜斧、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起来。历史上,凡出现一种武器,必然产生这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如枪的刺扎,斧的劈砸,刀的劈砍,剑的刺扎等,都是在战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商周时期,由于分工出现,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练武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术也开始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登上历史的舞台,作战方式及武器也随直改变。春秋战国属于封建社会早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许多新发展。特别反映在练兵习武活动中,从形式到规模多远远超过了商周时期,并且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春秋战国开始"文武分途",重视提倡"拳勇"、"技击",特别足人们生存需要,而是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享受的一种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国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这为武术逐步有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相继出现,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钺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至此,武术已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它紧密的围绕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另一类则是适应表演需要,把攻防技术反复加工提炼而逐步形成的套路技术,艺术性较强,具有固定的动作次序;既有单练,也有对练;既有短兵对短兵,也有长兵对短兵等形式。一旦被"百戏"吸收,旧朝着表演效果的方向发展。这样,在军事方面具有实用性的套路与以表演为主而突出演练技巧的套路,都有了各自的生命力,因而长期并行不悖。
两晋南北朝实行俯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两晋南北朝后期,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迷恋奢侈生活,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在隋代,枪成为步骑兵的主要武器,因之枪术的发展较快。再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用人才,剑术在这个时期逐渐的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向套路技术迅速发展着,刀术是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
宋元时期,两宋时,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梦梁录》载说:每年春秋二季,"禁中较场,呈试武艺,飞枪砍柳。走马舞刀,百艺俱全。"据《宋史》载,宋太祖赵匡胤就有一身好武艺。还有民间也出现了练武"社"团。由于出现了组织这就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代,统治者为防止人民反抗,一方面在军队里开展骑、射、摔跤等项目,以保持部队的精锐;另一方面对民间的武术则进行百般催残。
明、清,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的作用,在明代更为人们所认识。明代,武术项目之多,是过去所没有的,通常概括为'十八般武艺'即"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靶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到了清代,友人根据练功有内功、外功之份,把武术简单的分成内、外两家;也有人佛门所谓"在家出家是也"分内、外家(《少林拳术秘决》)。此外,还有南派、北派之说。即把长江一带架式小而势紧的拳术称为南派,把鲁豫等一带架式大而势宏敞的拳术称为北派。
武术的来源:近代武术
在旧中国时期,武术也曾兴盛一时。在民间出现了许多拳术社、武士社、武术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其中,以上海"精武体育会"最为庞大。它以上海的总会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后来在一些省市建立了精武分会,还在南洋一带建立了海外的精武分会,将中华武术转播到海外。
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6月再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后来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县级国术馆达300余所,许多区乡也建立了分馆。不少武术家受聘在武术馆任教,培养了许多武术专门人才。
中央国术馆曾在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国考,进行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交等比赛。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在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1936年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表演等。并举办过各种形式的短期训练班,以及学术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国术书籍。 这些拳术社、体育社、国术馆等武术组织,对普及武术、发展武术和研究武术,在当时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旧中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武术受到严重的摧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它已经沦落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武术的来源: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武术协会,有不少地方还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武术研究会、武术辅导站、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武术活动网。这些武术团体不仅传授各种武术技能,培训武术骨干,而且经常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武术是中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一方面通过武术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和组织武术代表队进行专门训练,以满足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一些大专院校还成立了院校武术协会和各种武术研究会,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武术科学研究。
1989年国家体委的直属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还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武术专门人才。
国家体委建立了武术研究院作为高级学术技术研究机构,同时它也是组织国内与国外武术界进行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部门,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振兴武术。在党的领导下,武术运动在新中国发生了根本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 确立了武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新中国的文化是属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该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就为武术确立了发展方向。武术在新中国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项高尚的、健康的、为增强人民体质而服务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 武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在旧中国,武术工作者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没有地位,不少人被迫成为打拳买艺、走江湖的流浪者。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工作者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成了社会的主人。武术界一些知名人士,在全国以及省、市、县当上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了国家大事的讨论;有的成为教授、研究员、学者、专家。新中国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教练员、教学人员和专业人员。新老武术工者成为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 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开展,遍及城乡。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已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辅导站和训练班遍及大中城市,农村的武术活动也日益活跃。数一千万计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退休员工、家庭妇女等,都利用早晚及闲暇练习各种各色的武术,作为健身和预防、治疗疾病得手段。作为活跃业余文化生活的形式。武术的普及程度是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四、 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挖掘整理和发扬传统的的民族体育和武术,1953年再天津举行了规模较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几竞赛大会。1954年国家体委专门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委员会来负责武术的挖掘整理及开展工作。1956年国家体委负责同志在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就武术的继承发展工作,与全国知名的老武术家们进行了座谈。从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先后整理出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的长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二十多种武术项目。还编写了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鼓励武术家们著书立说,出版了各种武术专著。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组织和调查了全国性的观摩交流大会。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发掘整理的号召,1983年5月在江西召开了挖整工作会议,正式全面铺开。历数三年,摸清了全国武术流传分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文字、图片、录象、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许多传统的优秀技术的以继承,中国武术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科学方向发展。
五、 武术运动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从1957年开始,武术列为国家的竞赛项目,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国家体委制订以流行面较广的长拳、太极拳、男拳为竞赛主要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竞赛、表演以及群众性武术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武术运动技术水平得提高。拳路有新颖、内容丰富、运动量大的一种新风格的武术套路,以准确、工整、舒展、流畅、快速、有力的特色呈现在广大群众的面前。1987年、1989年先后两次分别日本及香港举行亚洲武术锦标赛,中国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武术散手自1979年3月开始试点。于1988年10月,由国家组织的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在深圳举行的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上,中国获得了六个级别的六项冠军。在1989年在江西宜春举行的首届全国武术擂台赛,又把散手技术水平对向新高度。
六、 武术活动增进了各国人民友谊。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代表团到过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表演,对扩大武术影响,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起了积极作用。来我国学习考察武术的外国人日益增多,要求派专家教学的国家也不少。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建立了武术组织。新中国的武术运动,正朝着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向前进。
看了“武术的来源”文章的人还看了:
1.武术的竞技来源
2.少林武术的起源
4.少林武术的由来
武术的来源
上一篇:武术的境界
下一篇:武术的礼仪的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