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个人培养的影响
武术对个人培养的影响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武术不仅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这支古老文化奇葩显示出了更强更新的生产力。近年来,爱好者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对武术运动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对个人培养的影响。
武术对个人培养的影响一、
中华武术精神在人身上如何形成,或者说它是怎么样内化于一个习武者身上的呢?武术是讲究内外兼修的。为使身体整体如一,一般功法完备的拳种都要进行静功煅炼,即平时说的所谓内功修炼。在参以学理、证以体验的体悟过程中,温养筋肉,积蓄力量,获得对自己身体的完全掌握,全身力量的灵活运用和瞬间爆发,达到随心所欲之境。长期的煅炼,除练就坚韧不拔的心志外,还使人气质从量变到质变发生变化,思想境界也随之空阔。人,私心杂念少了,自然正气上身;无欲则刚,自能英勇无畏。由是获得中华武术的精神气质。这是一个不断在新的习武者身上复制的过程。人之强弱,不尽在于个体高大与否,而在乎心之坚韧,意志之顽强,精神之强悍,随之而产生的,则是他的成就了。国民的强弱,乃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与之同理。
中华武术能够煅造这些精神气质,但不用担心人心尚武就会出事,制造出一批批莽夫。真正的武者,是不屑于鸡虫之争的,这也是中华武术精神的特质和倾向之一,她展现的是公义、公平、正义和大智大勇,而不是欺凌弱小,横行街市。中华武术精神还能外化为人的道德美追求。因为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变得纯净,写在纸上的道义内化成心灵的追求和行为的实践。
武术是全方位全身心的运动,它不仅锻炼我们的体育技能,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所谓一日不练十年功,学习武术就要下定决心,每天坚持锻炼,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中间一旦间断练习,功力就会大退。武术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运动,它从精气神到手眼身法步,无一不要求动作的规范完整,更要体现武术的艺术美,动是圆定是方,这样还是不够,还要加上动作的完整性、节奏性。 它从开始到结束都要求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气质面貌。练武是很累的,是要吃得下苦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习武术,其实我认为最主要的也是这一点,武术的技能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乃是习武一定要修武德,一个没有武德的人早晚是会被人唾弃的,他练得越好越对社会有害,武德不仅仅是武德,更是教会我们怎么去做人。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有些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但是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做人的事理其实要用心体会,很多都能在习武之中领悟得到,这个学问太大了,用尽毕生也未必能参悟得透,所以从武术衍生出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学问太大。
武术对个人培养的影响二、
对其个人培养影响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主要命题,也是中国伦理精神的传统模式,同样也是武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之“天”,在中国文化原初的观念中有着多种意义:有自然的“天”,指的是客观性与实在性;有命运的“天”,体现的是具有必须承认的规律与必然性;有精神的“天”,反映的是自然规律的权威性和不可逆性;有德性的“天”,强调的是道德的本性与最后的根源。其中“人”则是指涉足武学的芸芸习武之人。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基调就是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正是由于传统文化母体中涵蕴着“和谐”的潜质,习武者也就自然地把与外界的自然合拍、物我一体作为精神追求的最高指向和修养心性的人生课业去认真对待。在此,习武者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武术对个人培养的影响三、
悦心的功能
如果说武术的“悦目”是指在生理基础上,却又超出生理的感官愉快,它主要培育人的感知,“悦心”是指在理解、想象诸功能配置下培育人的情感心意和审美意识,那么武术的“悦志”则是指在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人生的感性境界,是对某种道德理念的追求与满足,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与培育,应该说这已属于伦理美学的层次。
武术原本与“打”、“杀”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使得它不再以“逞凶斗狠”,而是以“好仁恶杀”作为要旨。由此,人们将武术作为物化的“止善”情感,从中引出人际间种种的仁爱为怀、温情脉脉的世间留恋和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此时,各种自然放纵的情欲、行为、动作,各种残忍、凶暴、险毒的心理情绪,各种野蛮、狡诈和邪恶,都被摈弃在外,从而建立起以“仁”为心理情感的“自觉的人性”。这时对武术的审美就已具有高扬了人性后的愉悦快感和崇高意味,最终为促成人格的完整奠定了基础。
锐志的功能
习武对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 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