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九要论的简介

九要论的简介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九要论的简介

  《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它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上概括了武术的总则,而且系统全面、文字优美,不仅可以指导普遍的武术修炼,更能获得艺术的享受。《九要论》九篇有内部完美的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九要论的简介。

  九要论的简介

  而每一部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包含,在每部分中都包含着作者圆融的武学思想。通篇看似分为九章,而气势一贯,始终在表达着一个思想--返本归一(合为一气)。如何透过纷杂万象,抛开千姿百态的外形动作,来把握住武术运动的核心,使万殊归于一本(返本归元),作者无不从原理上着眼,从普遍法则上给出答案。

  《九要论》的理论来自哪里,又是创作在什么时候呢?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九要论》中解说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时,无不是似有所指,可见,在《九要论》之前已有相关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内容出现,所以《九要论》一定是在《六合十大要》之后出现的。《九要论》在行文时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强调,否定意在防止流弊,强调意在深入重点,皆有所指,否则,《九要论》的很多论述就成了无矢之的。然而,因为有人托名岳飞所做,所以更有人认为《九要论》早成于《六合十大要》。其实说为岳飞所做并无任何证据可佐证,再者《九要论》的八股文格式也是明显的明清特征,而非宋朝的文风。

  九要论

  "一要论"论一贯,也就是武术所追求的"整劲",《九要论》中描述为:"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如何达到整劲呢?文中说:"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心意拳是通过基础"六艺"的练习达到一贯状态,六艺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合一称为"六合",在百目之内,初步修证到"体整如铸"的境地。

  "二要论"论呼吸,呼吸即阴阳也,"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阴阳相依相成,互相转化,熟解阴阳之理,拳术莫非太极。心意六合拳谱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一吸阴气入于阳,一呼阳气入于阴,眼一翻阴气落玉枕,鼻一抽阳气落额角,这种阴阳变化即正是心意拳里所说的鹰、熊二意。呼吸是联系人体内外的门户,所以至关重要,但是虽然分为二气,练习时意、气、力相合,浑然如一,也不能在此处胶着。

  "三要论"至"六要论",论述了三节、四梢、五行、六合,和《六合十大要》有联系又有区别。十大要中分明了三节,提出了"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原则。而《九要论》更强调道:"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既继承了前人说法,而又有补充完善,使后学者不落入窠臼。然为初学者告,三节犹须分明才'能指导练习,原因在于"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三节之论不可忽视,然而起、随、追三字形成一体,三节犹是一节,又何须再区分也。四梢之说十大要中已经明确,但在《九要论》中则又深入一步,从原理上分析了四梢的地位,使我们对《六合十大要》中的理论加以理解。"四梢足而气自足",四梢齐的根本目的仍在于完整一气。十大要中的五行只说到"内对人五脏,外应人五官",而在《九要论》中则洋洋洒洒把人体内外部位器官的五行归属逐项罗列,可谓是对《六合十大要》之"五行说"的进一步深入,把人体五行学说发挥到了极致。"心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更是对人体各部属性做了详尽的概括。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科学性毋庸置疑,而有真实体验者却很稀少,唯有内功有成者才可以体证,作者对其重要性再三致意,引导当局者自为体认,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作者也说明了"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不必要执着于某一经络某一局部。至于六合,《九要论》与十大要所述相同,并且又深入了一步,说到"岂但六合而已哉",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六合"不过是一个方便的说法罢了。我曾有一首偈子作总结日:执著六合,无有是处,没有六合,更无是处。

  初学时三节要分别习练,三节不明则无法去练,所以十大要中说:"此三节之则贵乎明也。"练到一定的程度,则又不能执着于三节,三节犹须总为一节、合为一气,方才是作者本意。心意拳谚语云:"把把不离鹰捉,势势不离虎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说得是上肢三节劲力的贯串,腕、肘两处关节打开,则肩部力量贯穿至手指;"步步不离鸡腿"说得是下肢三节劲力的贯串,敛臀提肛剪子股,合裆掩膝鸡形步,则下肢力量抱住,下盘自然稳固,力量由脚下传至躯干;"势势不离虎扑"说得是中节三节劲力的贯串,虎抱头一领,尾间骨一卷,则脊椎拱起,如弓之张满,蓄势待放,周身劲整,如虎扑人。三句口诀炼成一块,上中下三节合成一体,此时方能体会"一贯"的意味。四梢不是说肢体之梢,而是言气之梢。四梢足则气自足,四梢齐则内劲出。五指揸开,求其甲欲透骨;舌顶上腭,求其肉梢充足;咬牙切齿,则骨梢惊起;怒发冲冠,则血梢饱满。在内五行合五脏,全是一气之内运;在外有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外五形,五形合一处,则五体锻成一体,三节总为一节。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静中有合,动中更要相合,能在运动中做到相合,这才是武术中所追求的"六合"。静止能合,动之则散,还仅仅是纸做的老虎,不堪一击。三节合一,则体整如铸;四梢饱满,陡然警起,则毛发如戟;待五行有了切实体验,则经络敏感身如铅灌;皮肤筋肉张弛有度,周身内外无不相合,则肌肉如一。这正是王芗斋先生的"四如"之喻。

  "七要论"论七进,何为七进?头、膊、腰、步,合左右共为七进。腿、臂左右易分,腰似乎难分左右,太极拳中将腰分为左肾、右肾,则容易区分了。头是唯一的不分左右。《九要论》强调的是"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这便是心意拳身法的虎抱头之秘--进身必要先进头。头为先导,头领身进,以身带步,以身催手,这也是内家

  拳发力之秘。《九要论》中又说:"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之形。"归根结底,进法还是一个"一贯"状态,上下合为一气的状态。

  "八要论"论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八种,在十大要中也叙述了此八种身法。一切变化,都在身法,武谚云:"手法打庄稼,身法打行家",所以此八法至关重要,即《九要论》中说:"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起为横,落为顺,这是心意拳练习之初所必须掌握的,身法、手法都要做到起横落顺、起钻落翻,而步法与之相反,要做到起顺落横、起翻落钻。退步高,进步低,高则扬其身,为起为展,低则秀如蛋,为束为落。进如纵虎,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收如伏猫,领其气而回转伏势。王芗斋先生正是依"纵、横、高、低"之法创编了"健舞四形",其挥浪、游龙、白鹤、惊蛇所表现的就是八法之"高则扬其身,低则抑其形,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反侧者则是照顾四门,所谓"一扭四门清"是也,反身顾后,后即是前,侧身顾左右,左有亦不为左右矣。心意拳以单把为主,平时在单把的练习中,不仅要有前进后退、回身调头,还要走三角、四门、八方、圆形、s形,总之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则八法尽在其中了。

  "九要论"论步法,"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前文已经说到身法的重要,而身法的发挥,则又全靠步法的承载,所以步法实乃为第一重要,"九"是至尊之位,作者把步法一节安排在此想必有其深意在焉。然而步法的妙处又在于纯熟自然,《六合十大要》中说:"习之纯熟,用之以无心,方尽其妙也。"《九要论》中描述:"不期然而然,莫之驱而至。"十大要中讲了五种步法:寸、垫、过、快、践。而在《九要论》中虽一再说明步法的重要,却没有讲解技术练法。参照《六合十大要》町以练习,适合于初学者的口味,而《九要论》则已经跳出了技术的框缚,完全抽象为理论了,这也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先后次第。心意拳讲究"步步不离鸡腿",初练时踩鸡腿一步只是一步,也可以按照寸、垫、过、快、践五法练习,熟练后则接二连三,前后贯穿,起前脚带后脚,催后脚过前脚,前后无一定之定位,拳谱曰"虽然两腿有前后,不如两腿并一腿",步法也是浑然而动,也即是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至此一任天然方为如法。

  另外,在《六合十大要》中还讲到手法、足法、上法、进法、顾法、开法、截法、追法等等,是很具体的讲解技术和应用,可以分别指导练习,更出现了很多的动作名,如:出手、起手、领手、截手、鹞子穿林、燕子抄水、丹凤朝阳、横拳、冲天炮、掘地炮、梢捶、斩拳、括边炮、括身炮等等,而在《九要论》中则没有出现任何的具体动作,无不是从内劲的角度来解读。心意六合拳最早提出了"内劲"的概念,从创拳之初就是从危机本能人手,"虽黑夜之间,有触必应",非若他人之钩连拥架也。内劲寓于无形之中,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亦无法解释其所以然,惟有达到此境地者可以做到。《九要论》在字里行间无不是在内劲的高度描述,由五脏而至五官,乃至四体百骸,总为一元,合为一气,相联而为一贯,则四梢无不齐,内劲无不出矣。

  由动作描述进而到劲力,这是习武者从初学到入门的过程。马雷石先生向来主张学生记笔记,而每个学生的笔记从始到末无不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开始所记都是手脚动作,位置高低,如何进身,如何换步,点点滴滴都是细枝末节,练出劲以后则一切从内劲的角度,寥寥数语,直中肯綮。笔记之始,可以参照习练,而后面部分无法指导人如何练,只有练出内劲的人可以看明白。这中间的变化,正和《六合十大要》与《九要论》相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针对不同层次练功者的需要。正因为《九要论》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对原理和规律的描述,无法直接指导初学者习练,初人手者看到《九要论》的美,也直如镜花水月,而《六合十大要》不同,它就是为初学者所作,分门别类,记载了具体的技术,可以直接参照练习。十大要中专有一节《内劲法》说内劲及其原理,若要达到内劲则必须勤学苦练,按照十大要前面所述之练法练习,"以上九法合而为一"则功成可待。此时将来《儿要论》开卷再览,又是一番别样风光,字字珠玑恰如在心内流淌,此中清滋味,惟愿诸君亲自品尝。

热门文章

50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