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特点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特点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特点

  太极螳螂拳法是古传拳功,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螳螂手摘要365手,八肘的八八64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一是手法多;二是劲路奇。核心理论中的短打紧要歌诀: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手法纲目: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特点。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特点

  莱阳太极螳螂拳内外两家之长

  太极螳螂拳,外界不知者多认为是太极与螳螂的累加。螳螂艺传至今,大多走了外家的路子,殊不知,螳螂拳是取内外两家之长,得而兼之。何为内家?内家拳传人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范者应手辄扑"也就是讲究后发制人,拿跌为主,练功方法上主张由松入紧,所出劲法为一触即发的弹力,螳螂艺发展演化至宋子德一代,得到了宋师的完善,并将一脉相传的螳螂艺与其他宗法分开,取名为《太极螳螂拳》,并将功法隐入乱接、崩补、巴肘套路之中将实用的螳螂手法举一反三化为365手摘要。

  武功发展至今,世人多摒弃了古传套路,殊不知套路是大成的阶梯,要对敌必先使自身骨骼撑开达到触一点而动全身的效果,一式之中有一式的变化,变化中骨骼处处着力,不偏不倚,则必功臻大成,当然这仅仅就骨骼而言,其神妙之处又何止骨骼而已呢?

  莱阳太极螳螂拳八大桩法

  螳螂艺有八大桩法,劲力皆由桩法中产生,如果不惯勤肢体,则劲力就不会活活泼泼,可想而知,就失于慢涩,从而不创人,不创人则不可称其为拳,充其量也就强身健体,广播体操而已,可见行功的作用是很大的,也就是必须操练捶掌,最简接的方法是练习套路,在套路中求得劲力浑圆。

  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独特练功法

  螳螂艺有独特的练功方法,提到排打功一般人认为是为了练习人体的抗击力,实际上是大错特错,抗击力只不过是排打功的衍生功能,《三回九转罗汉功》依据古传宗法,彻底按照人体经络循经排打,其中心功理为腾脉,何为腾脉?众所周知,人有五脏六腑,各脏腑之间有隔膜分开,很熟悉的便是肺与胃之间的横隔膜,经过锻炼横隔膜可上可下的空间增大,从而无形之中增加了肺活量,增大了胃容量,传统的功理讲究内强才能外壮,而排打恰恰能将脉络之中储存能量的机能激活,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下,激活了内环境的优化功能,从而达到五脏六腑强壮的目的。这仅从一方面加以论证,其中的演化过程是复杂的,难以用语言表述。

  习练螳螂艺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就如盲人骑瞎马,无所适从。

  习武先修德

  练拳首重一个"德"字,俗话说"习武先修德"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

  试想,练功要平心静气,不静则气无由知,劲就不可得,功则不会加。你不重德,则心浮气躁,离性命双修之道远甚,愈沉静,感官越灵,超然于物外,则不被形累,即所谓"德高功成"之谓啊。

  大多有真功夫的拳家,一生难得动过一次手,一是怕伤人,二是知道练功不易,相互间的争强好胜势必造成一方的损伤,所以大多德艺双馨,已经将练拳上升到了一个"修炼"的高度。

  莱阳太极螳螂拳现代无行家

  现在习练太极螳螂拳者,通家很少,拳谱所载,只言片语提及的"空气练功法",会者已了了矣,宋子德老师提及的"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八法知者也很少了,太极螳螂拳的四大要素:太极体、寒鸡势、(注意:此"势"字绝非"步"或"式") 螳螂勾子、玉环步,能弄明白的也亦无几了。

  太极体

  所谓太极体其实已隐入《巴肘》套路中,必须严格按照《空气练功法》的规程,才能达到。昔传与宋子德宗师交手者,少有能挡其一招半式,就被抛于寻丈外,如存害人心,只一下便致人于死地。笔者总结了九式静练法,私下称为"九宫桩",动式其实就是所谓"螳螂勾子"。

  螳螂手法

  "螳螂勾子"即"螳螂手法",螳螂手法开门曰"为行手",有两总势,一曰"虎抱头",二曰"猫洗脸",是谓"立"。其余手法皆自二总势之中化出,现在所练单操手不出十二式,如"左右二阴阳""崩捶""翻车手""五行手""辘轳捶""爬山手""双封困、叫、提""太极手""圈捶"等是谓"走",结合套路,随意练习是 谓"演"。然而其中演化过程甚繁,非一日之功,今举一例,试证之。太极螳螂手法之"崩捶"是顾打结合的典型代表手法,出手快,收亦快,初习要求放长击远,后足蹬,前足踩,有横竖两法,及熟则必含一撑提劲,敌若攻吾头面,吾一崩捶则即凑功矣,再熟则太极出,极尽撑提、勾挂、裹缠之能事矣,再结合寒鸡势法,以玉环步统之是谓螳螂拳法之崩捶矣。

  "爬山手"既熟,则"竭海手"不难矣,"爬山手"是"身前一尺"下功夫,"竭海手"则"敌已压境,吾以身法改危",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劲力一致罢了。

5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