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是哪几个

时间: 彦刚1197 分享

  太极推手是推手的一种,是训练学习太极拳者,进入“懂劲”阶段的一种训练法。采用“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两种主要的练习方式,借由两人对推的练习形式,来体会如何控制自身平衡,并同破坏对手的平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度,顺其自然。这就是善于用意。“力”是指在意念指导下,由气息吐纳,肌肉的收缩舒张所产生的力量。太极拳是遵循太极拳理论,按照一定的规格,将相应的动作有序组合进行的运动,其形成的力是整体劲、巧劲、活劲,称之为内劲或太极劲。推手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在正确意念指导下,尽量用较小的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这就是合理用力。在太极拳经典论著中非常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先辈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强调“用意不用力”,我以为这是一种高妙说法。因为在一般状况下,在推手对抗竞技时,人们比较习惯于使用拙力、局部力,尤其是上肢手臂之力,而形成僵滞顶牛(也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矫枉务须过正,在推手中一定要加强意念,在感知对方来势来劲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要做到身正沉稳,肢体松柔,轻灵变化,旋转自如。如果长期习练,获得真正的内劲,也就是活劲、巧劲、整体劲,在推手时就不会一味用死力、拙力、局部力,形成顶牛,避免引起肢体僵硬、呼吸不畅、听劲不灵、反应迟钝。这就是杨澄甫老师这句名言中“不用力”的真正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练推手就是习练人脑的这种思维功能,练智慧、练灵巧、练触觉的敏感、肢体的松柔、动作的缠绕、内劲的充实和全身劲的周整。在推手中,要注意意识指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劲力协调配合,意到、气到、劲到。得机得势,所以“善于用意”是“合理用力”的前提和保证,“合理用力”是“善于用意”的实践和效果。而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还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利用顺势借力、借力打力法则,“四两拨千斤”即是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常说的顺手牵羊,顺水推舟即是这个道理。二要利用旋转力,发挥上肢的旋臂转腕、下肢的旋踝转腿、身躯的旋腰转脊的作用,以使劲力圆滑,劲路流畅,不丢不顶,不给对方着力点,这就是力学中圆周运动原理。三要弛多张少,以柔为主,轻灵柔和,缠绵舒张,走化为首,“舍己从人”,不妄发击,使自己劲力低耗耐久。四要利用人体下沉降低的重力,把位能转化为动能,发挥腰腿功夫,配合呼吸,节节贯穿,内外结合,周身一家。五要利用太极拳十三势的多种技法,肢体各部分交替工作,并能熟练操作,随机应变,转换灵活,合理分配体力,减少力的消耗。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二、柔化刚发,刚柔相济

  柔和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劲。一般认为刚劲具有坚硬、干脆、果断的特点,柔劲具有柔韧、缠绵、粘连、轻巧的特点。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术,外柔内刚,以柔为主。筋肌、骨节经常处于高度放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状态,使骨骼、肢体保持相对稳定性。随着对方的来劲,不与硬顶对抗,而是运用灵活的“粘连缠随”、引化走发的刚柔相济的太极劲,克敌制胜。刚与柔是相辅相济的一对劲力,不论运用什么招式,刚劲与柔劲都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有人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以柔克刚的竞技技术,认为太极劲就是柔劲,就是要轻要松,一松到底。孰不知纯柔无刚,则必过柔而不韧,过弱而不强,形成懈怠无力易瘪的软拳。当遇到刚柔适度、刚度适中的对手,就会因自己的“软匾丢却拖拉怯弱”而被对方以腰为轴、力从足发的缠丝劲爆发力所挫,这就是常见的“以刚克柔”的现象。也有人自恃身高马大、体重力强,推手时一味以力取胜,殊不知纯刚无柔,则必过刚而不韧,不但劲力易断易折,而且呆滞脆弱,僵硬呆板,听劲不灵、劲不顺、变化慢,周身相互牵制,不能集中调动整体劲力,易被对方找着力点,运用引进落空、柔化刚发的高招所挫。可见太极拳推手中的“以柔克刚”并不是“柔劲克服刚劲”,而是刚柔相济、刚柔适中的高手制服“纯刚无柔”的对手场面。也常见到所谓“以刚克刚”的状况,交手双方虽然也采用一些招术技巧,但都求胜心切,凭力相抵。虽也能较出胜负,但不论对于身心健康、修养或是推手水平的提高,都是不足取的。有人问我,如果太极拳推手时,双方都是以柔为主,那么谁会取胜呢?这就要看谁的粘劲质量高、谁的听劲更好,谁对刚劲与柔劲的调整做得更好了。原来刚劲和柔劲在运用中并非总是以相等的比例呈现的,也不是自始至终两者的比例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推手过程中的状况和需要,随时予以调整,调整更好的取胜于调整较差的,也就是呈现“以柔克柔”的精彩场面。一般说来,引进走化时以柔劲为主,将对方引进落空;当得机得势时可用刚劲进攻,即充分运用“先化后发,柔化刚发”的法则,用缠丝劲爆发力将敌放出。记得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提出与我推手,一开始双方搭手,粘连缠随,运用得比较流畅,双方配合协调,十分认真。后来他双手控制我右肘上抬即想用捌劲将我制服,此时,我则沉着应变,顺势接应来劲,同时松肩、沉胯、绕肘,转身退步,双手发右采劲,一气呵成,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送出去。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三、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这句名言,科学而辩证地阐明了动与静这对矛盾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阴阳关系,它是指导太极拳推手取胜的重要理论和法则。静者,心静也,心态平衡也。推手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武德。切忌好高骛远、求胜心切,一心只想压倒对方而心急浮躁,应该抱着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态。调整好心态,就会头脑冷静,去除杂念和思想包袱,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的备战状态。冷静地观察,感知(听劲)和分析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虚实等特点,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进而做到肢体松沉、轻灵柔活,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静若狸猫捕鼠,待机出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先人而至,占据先机,取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这样根据对方的动态,采用技法就减少了盲目性,容易击中对方。万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对方的被动也不至于对我还击。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识领先,松沉坐胯,双手用开劲,将对方来劲化开,乘对方被我拨根、身体前倾、想要抽回手调整重心之机,我立即双手向前发出合劲,将其发出。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力求主动,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但动要有度。动得合理,就要掌握“动中求静”的法则,决不能轻举盲动,“动中有存于静,静中有寓于动”。欲动必先致力于静,在推手双方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意识领先,在意气统领下,审时度势,调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虚实分明,缓急相应,动中有稳,稳中求变,变中有序,内外协调,节节贯穿,知己知彼,随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内敛”。“一动无有不动”,“动时如江泻海啸,涛浪腾空,又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得机得势,则不失机势,主动进攻。得机而尚未得势,即已得到对方呆实之处,也要发动进攻,拳诀说“得实不发艺难精”,即是此意。得势不得机,一般来说也可进攻。当处于败势情况下,须分析掌握对方情况,如对方听劲好、反应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轻举妄动。如果要出手,绝不能一发无余,孤注一掷,陷入被动而不可自拔。出手是为了试探对方,讨得消息,再作决断。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与我推手切磋,搭手后双方粘连缠随,缠绕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对方右腕,左手置于对方左肩后方,为了试探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随进身用靠,此时,我已得机得势,立即身体左转,同时左手勾带他的左肩,右手随身协调,迫使其后跌倒地。当我不得机又不得势之际,决不能轻易出手,盲目进攻,而要采用引进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机势的到来,或创造有利的机势进攻。拳经云“能动能静,拳道之圣也,动而不静,拳道之病也”。“太极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与静相济相补,就能深悟“以静制动,动中求静”的真谛。

398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