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杨氏太极拳在我国流传已久,是太极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非常的值得练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欢迎阅读!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杨露禅偷师
杨露禅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
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少侯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杨澄甫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
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
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传说渊源
太极拳传自张真人,真人,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
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
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
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 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
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 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发源地
古城文化
河北永年广府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
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
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古城美誉
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
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的。
以后,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因而在太极拳界杨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
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
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
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县杨露蝉所创。杨露蝉(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原型),又名福魁(1799—1872)。
自幼家贫,终生致力武术,艺术造诣颇深,素有“杨无敌”美称。他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式拳师陈长兴(1771—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他为学习陈式太极拳,徒步拔山涉水五千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经十八年之久,至今群众中仍有“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的美谈。
及至壮年,他返回故里传艺,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故人们称为“沾绵拳”或“软拳”、“化拳”。
后经他苦心磨炼,不断改革,终于创出了“杨式大捋太极”,后又把杨式太极带到北京,风行全国。其次子班侯性烈好斗,技艺最精。
现在永年县城乡流传着“班侯救火”、“班侯办案”等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露蝉之孙澄甫(1883—1936),把杨式老架进一步创新改革,就成为现在大家常见的杨式太极拳。其内容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推手等。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
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动似螺旋式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杨氏祖孙四代,以武技超群载誉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一九二八年,杨澄甫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从此,其架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常识》中说:“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整编的。”
原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著文称颂杨式太极拳时说:“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而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者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杨澄甫先生生前经常说:“太极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动作要空、松、灵、活。”他的拳路外软如绵而内坚似铁。凡掌握杨式太极拳要领的人,都有此体会。
杨澄甫生前练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授拳时耐心仔细,不厌其烦,因此,名徒甚多。
在从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术界均负盛名。另外,澄甫先生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亲戚傅钟文等都继承杨家架式,他们是杨式太极拳的真传人,拳路造诣颇深。
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国内有,香港有,日本、东南亚也不少,深受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其先父澄甫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深受读者欢迎。
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神态酷似其父杨澄甫,姿式动作保持原型。“”前曾在天津传授拳艺。1981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专程到邯郸向杨振基老师求教。
他现在是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杨振铎在山西省委党校工作现已退休,他从六岁起跟父练拳至今已七十多年,他是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省武术协会委员、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现奔波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教授太极拳、太极剑等。傅钟文在上海被称为太极专家,他著述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刀》,早在“”前就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他授拳数十年,向他学拳的有八万人之多。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同时它祛病保健的功效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和接受,通过杨式太极拳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肠胃病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着显著疗效。
人们通过锻炼能陶冶情操,显著改善并增强体质,是二十一世纪最受人们欢迎的首选健身运动项目,是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其足迹已遍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看了“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文章的人还看了:
1.杨氏太极拳的简史
2.杨式太极拳简史
3.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7.和式太极拳简史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上一篇:太极宗师有哪些
下一篇: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