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圆弧的四大理念
圆是中国的传统象征美,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练太极拳要懂得太极圆弧的理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圆弧的四大理念。欢迎阅读!
太极圆弧的四大理念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修炼太极拳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学习太极拳的圆弧理念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
太极圆弧的理念一、太极拳定势成圆的要求
定势成圆指行拳过程中前动已尽、后动未起时的形态造型。此时,要求身体各个部位的连接都要尽可能圆润和谐,圆弧的曲率程度、也就是弯曲度要相宜适当,符合整体成圆的要求。
既不可过大、过直,又不可过于弯曲狭小,造成拳架的涣散凌乱或凹瘪局促。定势时,躯干四肢的上下左右都要注意保持弧度的准确。
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练习者要将周身保持在一个圆内,在练习中每个动作都是一个圆形美。
上肢及躯干部位需要注意的是,与躯干连接的肩部不可耸起、也不能前凸,不能因没有合理的圆弧而造成折角、僵角;肘关节部不可翻起或外凸;腕关节不可松懈疲沓;手指不可僵硬、也不要出现过分疲沓的懈腕或兰花指;腋下要保持适度的空虚。
总之要求做到:“肩部松沉、肘要坠沉、臂要撑沉;胸要微含、项要轻竖、腭要内收、百会上顶、上下气道贯通拉直”,上下左右、八面支撑。下肢部位,合理适度的圆裆最为重要。
膝盖的弯曲一定要和脚尖的方向相一致。胯根处要注意保持折叠里合,胯骨下落且前送,尾闾上勾使小腹向上托起。胸部内含,气聚神敛,背部拔起,两肩胛骨向外张开,整个人体犹如气球般具有膨胀感。
有的人说太极拳是一种立体圆,在拳架练习中,每个动作是圆的开始也是圆的结束,太极拳是圆的代表。
太极圆弧的理念二、定势成圆的意义
定势成圆为何要有这么多的讲究?说到底,是为了能伸筋拔骨、舒畅经络,以便鬅松肢体、修成太极身。
什么叫修成太极身,这个题目太大,一时半会儿说不清,简而言之,我们练拳时首先要求做到的就是放松肢体,而要放松肢体就要能够将身体各处的关节拉开。
然后在意念的引导下,使放松了的肢体得以反复不断地拧来搅去,以此来让全身的肌肉纤维得以有效的拉长训练。
久而久之,就能使我们的肌肉纤维组织变得健壮伸长且坚韧而富有弹性,使得我们的经络组织、血液循环系统、末梢神经都同时得到锻炼,继而使肢体组织真正达到鬅松圆活、柔韧松空的状态。
太极圆弧的理念三、太极拳的动势圆
太极拳的动势圆是依托在定势圆基础上的内外运动线路。表现在外部是四肢躯干运动轨迹的反映,反应在内里是气血、意念的行走路线。
强调动势圆,就是强调了太极拳内外运动的行动路线也要走圆弧,这个理念很重要,太重要了。我们习练太极拳的主旨是修身养性,是为了强身健体。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内劲的发放,因为除了内劲发放须求瞬间迅疾的直向运动外,我们再无直线的东西了。
所以说,“定势为圆、运行弧线,时时处处皆成圆圈”就是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必须遵循并尽可能努力实现的、非常重要的要求或原则!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时时处处皆成圆成圈!许多活生生的实际例子无数次地证明了,要实现这条原则实在在是很难很难的,不仅在观念上难于秉持,在运动实践中更是难以实现。
导致经常出现的错误
1、不圆,要么太大过直,要么太小有角。凹凹凸凸,不成其圆。
2、疲瘪,疲,软不拉耷,棉内无针,没有通天骨,没有膨胀感。瘪,连接肢体的角度撑不开、撑不圆。例如下肢的疲软夹裆、腋下无虚空。
疲瘪还反映出习练者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萎靡不振,似霜打的茄子,蔫蔫的。(精神状态的不饱满,实际上同样反映出人的身体状况,是你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外观表现)。
3、内外不合,没有做到用气息来带动肢体的运动。通俗地讲,就是意念没定向,动作没内容,只是胡乱的比划。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般, 难以作出圆润有素、富有韵味的动作来。
造成错误的原因
1、不懂,不知道圆弧运动的重要性,反映出对拳理原则的理解不够,以至在实践中对错不知、方向不明。
2、忽视,理论上能讲出个1234、子丑寅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无法正确完成动作,无法准确把握造型,结果也没把拳练好。
3、轻视,学拳、练拳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肯下工夫钻研,不愿认真去练习。
4、骄傲,自以为什么都懂,什么都已经掌握。实际情况是明明问题很多,却就是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5、畏难、恐惧,觉得太难了,左右不是,无处适从。因而产生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处入手才能赶上。
6、习练时间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何处是入门。
解决的方法
还是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纠偏,逐渐养成自然正确的运动习惯。尤其是要提高内在感觉的认识。具体说来就是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圆。
这些圆有时是平圆有时是立圆,有时是小圆有时是大圆。还有,你意念中想象的圆不是死圆是活圆,会随着你走,跟着你跑,是由透明的光组成的圆,这样的圆只是为了方便你在运动时有参照物,有标尺、方向、位置点,并不会妨碍影响你的运动。
太极圆弧的理念四、行拳时的意念圆
习练太极拳时,要求意念活动有定向,心中要有弧圈圆。太极拳是有氧运动,动作深沉缓慢,为意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意念有圆是完全做得到的。尤其是要意念想象以下三个圈圆。
1、意念平圈
打拳时脚下要有圆圈,你就站在圆圈的中间,站在圆圈十字线的交叉点上。前后一条线,左右一条线,把圆圈划成四个区间。阳面两个、左前1、右前2,阴面两个、左后3、右后4。圈是活圈,会把圆心自动调整到你的重心位置上。
什么意思?就是“圆心跟着重心走”,圆心始终。比如起势从并步到开立后,十字线的就自动移到了你的胯下,你的两脚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还有“十字随着腰胯移”,左右方向的线就是腰胯的延长线,前后线是穿过肚脐前后延伸的綫,就好比肚脐眼上有个射灯光柱直射向前。
腰胯转动射线也动,胸前胯旁、前后左右都有线。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圆圈的概念后,四肢运动的空间方位、行动路线的确定,都会变得简单而又方便。
2、立体的圆柱圆
想象这个圆要有光柱的感觉,碰碰、碰不到,不会影响你四肢的运动,又实实在在存在,让你有运动是的参照物、制约感。比如,人是站在圆圈的边上,要有背靠圆壁的感觉。
背的圆弧和圆圈的圆弧是等同重叠的,圆的直径大约和两臂前伸、背部后靠的距离相同。打拳时手臂前伸要尽量碰到前壁,把圆壁向前推,同时,其背后靠,不但要有靠到了的感觉,还要有靠后撑开的意思。
上肢摆臂划弧时,要有贴着圆壁、摸着圆壁的感觉,同时,其背还不能离开圆壁。这样的意念非常有效,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体现阴含阳掤的意识。
3、立体的球圆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立柱圆上面是打开的、没有圆顶的,那么这个立体球圆就是封闭的有圆壁的。是一个透明的立体球。如果说前面的两个圆在动作运行是想象的多,用的多,那么这个立体球在相对静止的时候,造型的时候用的比较多。
其作用是让你有八面支撑皆有无碰的感觉。向上头要顶起,向后,背要后撑,胯开,两膝有物,含胸,两臂外撑。立体圆还要能同步含展,也是活圆的概念。
圆心在腹部丹田处,外放意念有丹田向四周等距离发放,不论有形无形;形多长、多远,意亦多长多远;意念内收时,同样道理、形意同收,回归丹田。意念外放时,其意可远,远至天边、意念仍粘其圆;其意回收其圆亦返,可回拢聚点。
此三圆的想象理论,实为习练太极拳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内容,其意义远比我们现在讨论的内容深远的多,希望大家能在实践之中不断加以领悟检验。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有关“三道圈”的问题。从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肢体的运行是会形成圆弧形轨迹的。例如:从按势到单鞭,两手的运动轨迹就是圆弧状的。不仅在纵向有明显的圆弧形成,即使横向也有微微的、不明显的圆弧产生。
再仔细看,不仅是两手,连两肘、肩部的运动轨迹也是呈圆弧形状的,腰胯、两膝盖也有圆弧状的弧线形成,只不过相比两手形成的圆弧而言要小和隐蔽的多。
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圆弧的半径是有变化的,在肢体关节处的圆弧都是曲率螺旋状的,即都是渐伸渐长的。哪怕是命门腰胯处不易察觉的大关节处,同样也是在运动中渐拉渐开的。
其实,太极拳运动中的肢体运动轨迹呈不等圆弧形状,是由太极拳运动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只不过这个变化很小,不易被察觉而已。但作为习练者本身来说是,这些细小的变化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切不能将不等圆打成半径不变的等圆。
太极拳运动要求在内意气息的导引下产生外部运动,形成我们所能见到的运动轨迹。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肢体运动应该是带气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打拳时把意念放在肢体的运动点上呢?能不能进一步去感受这些点上的气感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有关三道圈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道圈指的是肩、腰胯和膝在运动中形成的弧形气圈,是躯干上下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带气的弧形圈。这些气圈能把人整个罩起来,在人体四周形成强大的气场。
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只要能对肢体在运动中能形成曲率圆弧,这个圆弧应在意念气息的导引下形成,我们可以感知到圆弧形成过程中的气感,我们应该更多地用意念来感知气场,直至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气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
太极拳的膝、胯、肩圈是在行拳过程中自然合理形成的。不必牵强,也无须刻意去强求。只要你按照正确的要领练习,循序渐进,心中、眼中自会有圈,功夫也自然会慢慢上身。
看了“太极圆弧的四大理念”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的圆弧理念
2.太极拳圆的妙用
3.太极拳圆的裆认识
5.太极拳的科学练法
6.太极拳的内动感觉
7.太极拳八大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