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孙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劲

孙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劲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孙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劲

  孙式太极拳走出的劲意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连顺之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劲。欢迎阅读!

  孙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劲

  关于劲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发挥神气的作用,与太虚同体,以历代有文字记载的人物而言,则以孙禄堂先生的造诣最高。相关例子见前面一些短文的介绍。

  以我习拳的体会,劲是神气、动力架构、筋骨及肌肉形态、技巧、作用时机的综合效应。所以提高劲力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劲的根本是神气,但这个神气与单纯站桩、打坐的神气不同,这个神气要将动力架构、筋骨及肌肉形态、技巧、作用时机等统统融化进来,于是其劲感而遂通、变化无穷,生生不已。这是孙氏拳所培育技击中的劲的特点之一。

  有一次我去拜访刘子明先生,赶巧他在看电视里拳击比赛,具体谁对谁,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个黑人对一个白人,都是大块头。我问刘先生他们打得怎么样?

  刘先生说(大意是):“他们出拳的速度和步子还可以,但是劲都局限在拳头上,手臂上没有威势。真正格斗就不行了。”

  我问刘子明先生:“什么是手臂上的威势?”

  刘子明先生说(大意是):“把身上练成了这种大块头就出不来威势啦。当年齐公博两个胳膊并不粗壮,大小臂粗细差不多,象根擀面杖一样,但是碰不得,不要说打上你,只要蹭上你,就让你痛入骨髓,直入心脏,你立即就瘫软了。”

  当时对这个说法有点不解。后来遇见支一峰师兄,得以体会。由此可知孙氏拳锻炼出来的筋骨及肌肉形态与西方拳击锻炼出来的筋骨及肌肉形态不同。因此,劲的效果不同。

  所以,当年江苏省国术馆不开搏击(拳击)课自有其道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武术都差不多,传统武术不同的流派,在劲上差异甚大。即使都是形意拳,由于不同传承,在劲上几成天壤。金警钟就记载天津某形意八卦的著名大派的传人,在行拳时咚咚跺脚,呼哧带踹,尽是拙力。但却被其今天的某些传人美化为劲力霸道强悍。所以不要张嘴传统武术如何,闭嘴传统武术如何,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合理的,不正确的,传统武术之间的差异甚大,一些不同传承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差异。在劲上更是如此。

  劲,在武术发展史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跃进。明朝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时期,对劲的认识还仅仅处于刚柔分用这种笼统模糊的阶段,认识还不深入。直到18世纪清朝中期,对劲的认识与实践才发生第一次跃进,直到20世纪初,由孙禄堂先生把劲进一步提炼为内劲,完成对劲的认识的再一次跃进,使中国武术的发展达到其巅峰。相关论述见《中国武学之道》第一章。遗憾的是自此以后,我们对劲的认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而是出现了退化。

  劲不仅体现在技击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即使是盘架子,也能体现出劲的差异。甚至同一种拳,同一个老师教的弟子之间都能明显的体现出在劲上的差异。比如,在当今练孙氏太极拳的人中,这种差异就很凸显,练习者们多是照葫芦画瓢,大致动作轨迹看似差不多,但在劲上则是南辕北辙。有些人行拳不知动作要随着内在的气势走,而是按照头脑中的动作指令的节奏走,结果其劲与长拳甚至与广播操无异。所以,修为劲不仅外形要准确,对内在机势的体验更为重要。因此修为劲是极有考究的事,岂是粗率者们久练就能体会其间的。

  练孙式太极拳的技击四要点

  1. 发力模式的训练

  发力训练即是训练各种劲力的合理发挥运用,一次发力中往往暗含多种劲道的变化(孙式太极拳可包含堋、履、挤、按、採、挒、肘、靠、沾、粘、随、化、开、合、松、沉、截、惊、引、拧、裹、钻、翻、伸、缩、领、虚、托、推、揉、勾、挂、弹、抖、摧等数十种劲力)。发力训练需经过空练发力、接触性发力及运动中发力三个阶段。

  空练发力主要体会发力时对自身整体平衡的控制及力的起落点变化。接触性发力是由空练过渡到击打实物,体会发力时的相应变化。

  待到运动发力阶段,则训练如何在对方不断运动变化中仍能高速度、高密度地进行适应性发力。

  陈氏孙式太极拳的发力训练有其自身独到之处,称为太极缠丝劲或者螺旋缠丝。

  陈鑫云:“孙式太极拳,缠法也。浑身具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可见陈氏孙式太极拳对缠丝劲的重视程度。

  通过陈氏孙式太极拳缠丝功的训练,可以产生八面螺旋的整体效果,在缠丝中带出上述所有数十种劲力。这中训练手段效率很高,是陈氏孙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2. 接触点控制的训练

  在孙式太极拳技击理论当中对接触点的控制是其核心内容。虽然在某些孙式太极拳“大师”那里有一种“凌空劲”的说法,但在实战当中从未遇到过这种“隔空击人”的应用。所以我们仍然认为技击首先要有接触点。

  孙式太极拳的战术思想是打化合一、攻防一体,“何处粘点何处击”。主张通过第一点的接触来达到人背我顺,力争在与对方第一接触点上去控制对方,这种控制对于高水平的技击来说,往往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因此在孙式太极拳的实战训练环节当中,这一部分的训练是重点。只有接触点控制方面占了上风,才能真正做到孙式太极拳的“学以致用”。

  同时接触点的控制,也是孙式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后发先至”等高级战术思想的实现基础。

  因为俩人对决,无论双方绝对速度如何,要制服对方首先就要有一个接触点。通过第一接触点能够控制对方,当然也就可以做到以静制动,以慢打快了。否则上述概念无从谈起。

  当然别的拳法对于实战的战术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只述及孙式太极拳关于技击的战术指导思想。我们承认通过别的途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训练效果,在这里就不详细加以论述了。

  3. 互动训练

  在孙式太极拳的实战当中,有一些素养对于战胜对方尤为重要。这些素养包括条件反射、速度感、空间距离感、角度的变换、时间差等等。

  空间距离感、角度的变换、时间差等等

  由于实战时情况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演变模式,另外实战当中的速度距离等因素是无法量化的,也来不及做精确地分析。因此需要在平常训练当中积累大量这些素养相关的经验,在实战当中才能把握分寸和火候,从而有所作为。

  这些实战的素养亦无法通过单独的盘架桩功获得,必须通过与陪练者一起进行互动的训练,才能获得。

  孙式太极拳当中有一系列分阶段的训练方式,从最基本的大堋大捋开始,到沾手、分手、合手、接手,最后是乱采花,以及接近实战的散手训练。这些训练方式,要求陪练者也具有相当的实战经验和技战术水准。通常是由教师来亲自带着学生一起练习。

  4. 综合训练:阴阳转换,引进落空,沾粘接随的战术训练

  有了前面各环节的基础后,便可进入综合体现拳学素养的实战应用阶段。体会实战中各种速度的变化、肢体运物的轨迹、攻击角度及“时间差”。等等,逐步做到传统武学在实战中讲求的“得机得势”,“人背我顺”。

  孙式太极拳的实战思想,反对硬碰硬的打法,强调随曲就伸,随势打势,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这些战术思想非常巧妙,是孙式太极拳前辈在多年实战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极高明的技术,其难度非常之高,因而也需要通过大量的综合实战演练方能逐渐掌握。

  由于实战时情况瞬息万变,因此孙式太极拳的实战不能拘泥于固定招式。平时套路盘架乃至推手训练遵循的都是一定的模式,而在实战当中有意地采用固定的招式手法都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容易落败。

  只有遵循孙式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原理,从有意而为过渡到无形无意,随势打势,才能发挥所学。

  孙式太极拳实战的高手,他们可以把孙式太极拳的素养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当中。往往行走坐卧皆能顺势成招,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此所谓“无处不太极”。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如吸烟、敲击键盘、抬脚走路等等,皆可信手拈来变成极其厉害的杀招。孙式太极拳素养达到如此水平者,可以称之为“大师”了。

看了“孙式太极拳技击中的劲”文章的人还看了:

1.孙式太极拳修为中常见的错误

2.多元文化养育的太极拳

3.陈健侯太极“九手”(修正版)的介绍

8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