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之调形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调形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太极拳中正确调形,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太极拳之调形。欢迎阅读!

  太极拳之调形一、调形的本质

  调形,又名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调形与调息、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什么叫调形?明代李呈芬在《射经》对调形写道:“身法之善,莫若蹲腰坐胯最为便宜。腰蹲则身不动,坐胯而臀不显。肩肘腰腿力萃于一处,易起易伏。”其实,调形是人在对地球万有引力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运用意念调节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拳术的规范,即调准拳术的基本动作和拳架,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从太极拳的角度来看,调形就是要认认真真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去学去练,并在日后的习练过程中细细体悟、提高。


太极拳之调形

  太极拳之调形二、调形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形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

  调形包括调整练习者的基本手型、步型、身型,基本手法、步法,身法等等,这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不重视形的规范,练拳时摇头晃脑、前俯后仰、东歪西斜,其意念、呼吸必然随形而乱。调形的质量,决定太极拳修炼的质量。调形正确,习练太极拳才可能正确;调形混乱不到位,习练太极拳必然走上邪路。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讲:“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等是也。”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调形。调形是手段、是基础,只有形正体松,才能达到气定神敛,练拳才能有效果。比如,各式太极拳都强调调形时三维拳架的精准性,即身体站立时必须把握三个轴,就是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保持身体的支撑和平衡。其具体要求是:上下悬拉(悬顶,五趾抓地,以肚脐、命门为中心上下分拉),前后扳机(吸胯、敛臀,使骨盆在肌肉拉力下翻转扳紧,形成弹簧扳机),左右相挣(扣膝、圆裆,大腿骨内旋形成下部膝内扣,上部股骨头部位外撑从而裆圆撑)。只有练习时身体在上下、前后、左右三维达到非常端正,练太极拳才能根基稳固,并为具备太极拳高超的控制力量和技击力量奠定基础。调形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一是通过调形让练习者入静,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强身健体:二是通过调形让练习者增加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强壮身体。当然,太极拳的调形,不仅是对身体躯干及四肢的调整,从头、颈,肩、肘、腕、掌,指、胸、腹、肋、脊、背、腰、臀、髋、腿、膝、踝、足,趾,到眼,耳、鼻、舌等,都有详细的方法和要求,并根据功法、姿势、动作等不同而异。太极拳练习中常讲的松静站立,头正、颈直、沉肩、坠肘、坐腕,舒指、竖脊、含胸、拔背、松腰、沉胯、敛臀、旋膝、五趾抓地,舌顶上腭、目视前方等,都属于调形的内容。因此,我们说,调形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

  (二)调形自始至终贯穿融合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调形,又名调身,调拳架,自始至终都灵活地贯穿融合在练习太极拳每个环节和过程中。无论是陈、杨、吴、武、孙、武当、赵堡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其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如何让这些基本动作准确到位,这就是调形的范畴了。太极拳练功要点,也都是通过正确规范的调形去完成。比如太极拳对人体的“九节八段”提出了诸如竖项贯顶,舒腕展指、松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十趾抓地等用以规范手型、步型,身型的要领,对由型体圆转螺旋运转产生的运动态势即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着法等制定了手似螺纹,腿似钻、腰为主宰,足随手运、上下相随、节节贯串,进退须有转换、往复须有折迭,处处触圆等变化规矩:对体势完成时的形态要必须遵循顶劲上领、裆劲下沉,神气贯足、支撑八面、对拉拔长、稳定重心等法则。这些都需要通过正确的调形方法才能实现。如果调形不正确,就会有损伤。比如,太极拳要求脚尖要和膝盖正相对,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可是有些人练拳时,膝盖往往会超过脚尖,认为姿势越低越好,步子越大越好,这就超过了膝关节的承重能力。另外,在动作运转过程中,要用腰带动,即“主宰于腰”,可是,有人是用膝关节的扭动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这是错误的。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出现跪腿现象,膝关节过分外张和内扣,这就造成了膝关节内侧和外侧韧带不合理的抻拉,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膝关节慢性损伤。

  (三)调形在太极拳内劲生成中发挥根基性作用

  太极拳的内劲是指以“调形”“调心”“调息”为主要形式修炼出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劲力。这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调形在太极拳内劲生成中发挥根基性作用。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必散乱”也。通过调形,一是让身体动作圆活舒展,全身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弛张,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使血气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血气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内劲生成;二是通过中正安舒、起落展转的调身动作和开合鼓荡的内气配合,使胸、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地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内气的升降出入,在全身自由运行;三是通过调身调节了人体经络气血,使之运行快速流畅,没有一丝阻碍停滞。特别是练拳数年者,可使气由经络至经筋再至皮部,由里及表,由表至里无微不至。这是通过调形让内劲生成并在体内适当运行的结果。

  (四)调形在太极拳技击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击性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调形是影响其成败的核心要素。其一,调形为技击提供重心平衡。重心平衡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通过调形做到立身中正安舒。相反,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东倒西歪,技击发力便无保证。其二,调形时每个动作正确精准与否直接影响技击效果。太极拳技击时虽然千变万化,然而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特征:方、圆、直、曲、精,细、长、短等。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状几大特征组合变化,形成“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最终又组成各招各势,只是有的拳势简单、有的拳势复杂;简单的一二势组合,复杂的四五势或七八势互成。因此,调形时每个动作是否精准规范,就直接影响技击实效。调形做到精准,则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根据拳式招术的技击需要,或虚或实,或开或合,或俯或仰,或前进或后退,或左顾或右盼,身法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与手脚动作准确配合,始终支撑八面,内劲平衡,身法始终不失中正自然,其内劲、整劲、浑圆劲就收发自如,技击水平自然就高超。调形不正确,则动作不规范,不仅身子不稳,内劲不能发,打不着别人,甚至于还会伤腰伤膝,留下病痛。其三,正确调形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等技击奇效。“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技击时的主要特点,其主要是通过力学的杠杆定律实现的。太极拳众多拳式,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斜飞势、单鞭'三换掌、高探马、白鹤亮翅、倒卷肱等,都是以两手、两脚、上下、左右、前后,平圆、立圆、斜圆、交叉力、多点进攻的方式,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这些招式,只有通过正确的调形,才会发挥奇效,才能四两拨千斤,以轻制重,以弱胜强,以力小胜力大。

  (五)调形在实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养生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正确的调形在实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分八大系统,即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是人整体机能的组成部分,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通过太极拳正确的调形习练,调动了人体206块骨头和500余块肌肉和谐运动,对这些系统都有调节作用,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能够协调的工作,达到人体的内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发挥了极强的养生效果。通过正确的太极拳调形,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进而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阴阳平衡的养生目的。

太极拳之调形

调形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太极拳中正确调形,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太极拳之调形。欢迎阅读! 太极拳之调形 一、调形的本质 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56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