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2)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1、民间交流宜明确规则
在民间交流推手,很多时候无裁判,但是推手规则还是应该相约,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推手规则,搭手前应事先讲好,比如是否使用擒拿技、摔技的动作,再如是否使用诸如钩拨脚跟、跪击胫骨之类的技法动作,头、裆是禁止推按的部位,不能用脚或蹬或踢,,不能脱手击打,是定步推手还是活步推手。还要注意对手健康状况,比如年纪偏老或血压偏高的失重跌出倒地就可能有伤及身体的风险。推手是练懂劲功夫,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断手是论偷打功夫,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交流推手,其实就是以拳证道,所以宜尽量追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功服人、以技服人。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2、较技中的两种情况和推手中的三种情况
我恩师林墨根先生在《如何掌握太极推手技术》文中说:“实际较功夫不外有两种情况:一是毫不了解对方,初次交手;另一种情况是和熟悉的人交手。在对付第一种情况时,要冷静沉着,搭手要轻,顺随对方的劲道,摸清对方的特点和有什么板眼,切忌盲目蛮干,凭主观想象去取胜。但是,也不可畏首畏脚,使自己处于别扭状态,造成人为的失败,宁可千变万化争取良机,也不可轻举妄动以求一逞。我在观察中发现;许多人的失利,都是在未得到好机会就盲目攻而被人所乘的。《拳论》中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高度概括了推手发劲制人的正确法则。对付第二种情况,切忌凭老印象、老经验应付,要有初次交手的思想准备,不要忽视推手中的每一个回合,因每一个回合都包含了防守和进攻,功夫深的人一搭手就能准确地控制住劲道,这就是寻找机会运用功夫和经验,不是靠运气取胜。搭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双方的接触点上,利用轻、重、沉、浮、快、慢、强、弱的各种感应去相互制约,寻找机会。”
林墨根老师也是在《如何掌握太极推手技术》文中说:“我认为,推手中不外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高手对低手(自己比对方水平高)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对方易如反掌;第二种是低手对高手(自己比对方低),就会处处不顺心,重心无法控制,处处都处于逆势和被动地位;第三种是平手对平手(功夫相等),互有威胁,各有胜负。作为推手练习者就要冷静、客观分析双方实力,对方的功夫比我高,我就要冷静,被动地顺随人家,认真体会对方的长处所在,如被对方控制了,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并吸取别人优点,不断提高自己,如对方功夫比我低,我就要认真分析对方失误的原因,用对方的失误反过来教育自己;如对方的功夫与我相等,那就要注意攻守兼备,善于捕捉战机,以静待动,攻要攻得准,守要守得住,要着重以巧取胜。”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3、推手竞赛中的生推、硬抡、强别
据1999年杭州太极拳推手赛报导,打轮互顶不让不说,也没有进退,“轮”是在“顶牛”中非常吃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名之曰太极拳推手比赛,实际上名不符实,不是“顶牛”就是“推小车”,后来又出现了“抱摔”现象。太极拳名师张全亮先生在《从99全国太极拳赛看推手》文中说:“现在不少参赛运动员,根本没有经过传统太极推手的训练,竞赛中习惯生推、硬抡、强别等招法,虽然能使对方倒地或出围,但让人看了不舒服,而且更多的是失去了太极拳的意蕴。”他指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为什么不能尽如人意,主要是‘以力服人’的指导思想,长期在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头脑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有些教练员、运动员不注重用传统太极拳理论和训练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选拔运动员,培养运动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偏见,致使太极拳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4、习练得法才能练出真太极功夫
据说九十年代初期某市举办推手比赛,某代表队请了一位铁匠在赛前三个月突击训练推手就获得了该级别的推手冠军,乍一听来,煞是可悲,传统太极拳竟赢不了一个打铁的蛮汉。这里面有何武学可言!那是太极拳没用么?根本不是,只能说明那些人练的根本不是太极拳,他们的练法有问题了,他们宁愿花大气力去笨练傻推,也不愿花时间去想去悟。不过在太极圈内还是有习练得法练出真太极功夫的人,瞿世镜先生在《杨氏太极两岸一家》书中说:“教练或者嘱运动员练举重,或者嘱运动员习摔跤。此等运动员俗称‘坦克车’,在太极推手比赛中所向披靡。不料有一年武汇川师伯之再传第子饶少平在上海报名参赛,练举重摔跤之‘坦克车’欲用贴身抱摔之法,饶少平顺势以入内透里之寸劲击之,对方立即周身瘫软,再也无法应战。各路‘坦克车’大惊失色,纷纷高举白旗弃权,饶氏逐登冠军宝座。”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5、“听劲”在太极推手中处于的地位
太极拳前辈说:“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把“听劲”放在“听、懂、走、化、发”之首,列在了前提的地位,足见先人对“听劲”的重视。“听劲”是由拳架和听劲基本功、推手功夫的深浅所决定的。走架时全身放松以外还要意注于神,神要覆盖全身,观注全身各处细微的动静,这样经久练习全身触觉自然发达。“听劲”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我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此指出:“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劲?以我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配合起来,对方的来劲是迟还是速,是刚还是柔,是沉还是浮,他的方向、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情况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 对练推手时,自己的双手好比一杆秤,以听劲的方法在与对方双手或其他肢体部位称量对方虚、实、轻、重、沉、浮、快、慢的内在分量和变化。有些老练家说的听劲“称重”就是这么一回事。
听劲在入门对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骨感听之,二是皮感听之。何谓骨感?骨感是之初学者皮感不灵,待拿、挤、按受制时,才知自己已经被动,方才紧急应变。何谓皮感?皮感是指以心意为统率,以沾、粘、连、随为根本,以肌肤为主导,在推手时,以肌肤感触觉察彼之左旋右转、上起下落及轻重变化。带拳练到相当高级阶段时,内气非常充足,能体现出周身空灵,周身各处皮感相当灵敏。此时与人交手,定是先有毫感传至皮感,在毫感传到皮感的一瞬间,已能做出极端灵敏准确的反应。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6、太极推手更讲究“轻沉兼备”的功夫
太极拳的拳架讲究“轻沉兼备”的练法,推手更讲究“轻沉兼备”的功夫。有的太极名家说太极拳的“轻沉兼备”指双手而言,我不大认可这种局部性的说法,我认为应拓展到拳势的整体上说。比如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垂臀松肩”“松腰沉提”练法,垂实腿之臀,松虚腿之肩;再如“松腰沉提”练法是实腿松沉的同时推动虚腿提起,都同样体现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重心学说。推手中的“轻沉兼备”功夫是极少水分的干货,轻不是单轻,而是沉中轻,是为了灵活灵敏灵动,化之于无形,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做到沉中轻啊?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说:“把沉藏起来就变轻了。”有兴趣者不妨体悟一下沉肩坠肘中肘的实与手掌的虚。沉也不是单沉,而是轻中沉,克敌制胜还得靠准确、快速、灵活的重击。沉中轻也好,轻中沉也好,都要具备沉顶对拔和整体性松沉的功夫。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7、一丝不能承受外力的实战思路
吴国忠先生在《郑曼青先生的太极拳思路》文中说:“要松净、松透,心中不着一物,要一丝不能承受外力,不给人有任何可借之力。‘用手打人是帮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烦。双手不接,双脚不起。’等于把搏斗制胜的条件全放弃。剩下的是全与人相反的教法,练法,用法。就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落实。”这种实战思路,在推手、散手中多点体悟才能练出真太极功夫,对练中确有想推人、结果是反被人推的实例。宜搞明白的是:一丝不能承受外力的实战思路得具备 “舍己从人”、“劲顺气和”的功夫和莫争强不好胜的以拳证道心态,不是消极被动或不明智的一丝不能承受外力哦!“舍己从人”是手段,不是目的;“舍己从人”的目的是“从人则活”和“引进落空”。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8、推手中的“上虚下实中间活”
“上虚下实中间活”这句话,亦有人说成“上虚下实中间灵”,意思是:“上虚”,指手上的技击意图,不让对手摸清虚实;“下实”,指底盘要牢固,交手时阵脚不乱;“中间活”,指身法要灵活,可随意应变。在对练推手时,要虚实结合,灵活多变,兵不厌诈,见招拆招。
在练拳实践中得知下盘的稳定性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其根在脚,发于腿”是指下肢腿部是支撑身体根基和劲力发劲的根源。“脚打七分,手打三,下部两足定根基”,“打拳容易,走路难”,“脚不稳,则拳乱”等都证明了下实的重要性。只有下盘扎实,稳重,两脚生根,才能练好推手。
拳理中有“以腰为轴,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练拳不用腰,终究艺不高。”等论述,在生理上腰与胯是有互根联系的,可见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在过渡动作中腰胯都在一刻不停地运转,全身的虚实变化、进退转换以及蓄势发劲等,都需要用腰胯来完成,腰胯的变化在太极拳中起着主导作用,体现在太极拳上是“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怎样在太极拳运动中把握腰胯部位的姿势正确,显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髋关节转动灵活才能保证腰、骶关节转动自如,也只有以腰为轴来协调四肢才能保证过渡动作完成。习练太极拳时,上下肢动作舒展、协调,主要是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肩不松上身僵,胯不松下身僵,腰不松全身僵”。值得注意体悟的是:一、松腰的时机和不到位会制约松胯,松胯的时机和不到位也会影响松腰。二、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
人的身体上部分主要包括“头、肩、胸及双手”,在完成“上虚”的过程中,双肩是关键。肩部恰到好处的松沉与松活,推动颈椎往上松开的把百会穴轻轻提起,如神贯于顶。胸锥、胸膛和手随之松下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上体轻松。其中就要具备虚领顶劲的功夫。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19、得机又得势对推手较为重要
“机”是有利于自己较好的时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是太极拳宗师武禹襄对掌握时机所说的话,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又在《走架打手要言》中说:“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这都可作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段话的注脚,意思是说:对方不发劲,,我也不发劲,若对方刚进将出,我微感其有发劲的征兆,立即顺其劲先发制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其中的“动”不是一般日常口语的“动”,若说他不动,我也不动,那就变成静功而没有拳意了。“彼微动,己先动”是我抢他前面截劲而发放。还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包含了后发先至和先发制人这两种意思在内,攻防随机应变是也。
“势”是有利于自己较好的拳势,好就好在占有主动,我顺你背的“顺”是较好的、占有主动的拳势。顺势表现为劲路顺遂、立身中正、重心稳定、整体协调、处身防范安全。比如一个较为容易看得明白的实例:对方是弓步的拳式动作,倘若你得对方之横就是得势了;因为对方下盘弓步的左右两面较窄,底盘横面不但伸缩余地相对较小,而且不像底盘直面那样能充分发挥后腿的支撑力量,这样防守劣势又薄弱,所以你得横了就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去攻击。当然虽以横面待人,但由于随机动步却又不易使人得实,所以就必须通过插步进逼,逼出对方动静既分后步式的横面,再乘势进攻。所以中横又得实才是胜算较大的我顺人背之势。背势相对地表现我劲路不顺、身法散乱、重心不稳、整体失调、身处“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的困境。比如对手的重心偏于一方,显露其焦点。换句话说对手的重心已经歪了,身上有一部分发呆(即拗住的一点的双重状态),同时其重心上移,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必须随敌的背向而发。机会也须恰到好处,就是等对手旧劲已完,新劲未生的时候(发呆时),或后退的时候。不能早也不能迟。早了,则敌势未完,容易生顶抗的弊端;迟了,则敌人发觉而发生变化。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20、退不丢脸找良机
对方得机得势的时候,自己当退则得退。当退之时你强进,那是消耗,以实碰实,毫无意义,太极推手是随机而动的。高手和人搭手,有时表面看起来一直在退,其实他是在逗弄你,一旦找到机会了,他一下就把你废了。高手退中有“舍己从人”技法的需要,亦有选择最佳机势的战术,也应用了顺势借力打人的技巧。退不丢脸,只要身上始终是松着的空着的,没有消耗就行。他逼你到哪,你就让他到哪,如水中飘木一般,他始终用不上劲,不找到好机会你绝不打他。对于他来说,表面上他很有面子,其实累得够呛。走之中自带引拿之劲,此是拳中妙诀,但要知道自己身上要有无根之根的接劲功夫才好用。说起“退不丢脸找良机”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对抗的本能与输不光彩的心理在拦住你,所以首先要放下“我执”,放下胜负心和虚荣心,要战胜自我,这无异于脱胎换骨,实属不易。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21、没有功夫的技巧是空的
有人说“牵动四两拨千斤”,另有人说“牵动四两拔千斤”,争议的字义是“拨”和“拔”。在此不作研讨这个字义拳理,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行了,“牵动四两拨千斤”也好,“牵动四两拔千斤”也好,都是现代语言“技巧”的意思。太极名家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句话道出高度功力的技巧是比较实在的,我认为他说的“功夫”是指太极拳的整劲与松功。比如没练出站桩的稳根功夫,又如何接劲把对方的来劲发力泄落脚底地面?再如没练出松肩松腰松胯的功夫,岂不使肩、腰、胯成了僵硬的支点,化劲又如何能干净?发劲又如何能干脆?常见的推手技巧有拔跟、制根、借力打人、避实击虚、以横拨直或以直拨横等等。
拔根是破坏对方下支撑稳定性的有效技巧。当双方对抗力量均衡时,如果本方立刻撤去对抗力,使对方失去对抗目标,对方就会在落空状态下身体向前冲出。对方前冲的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使一个非常轻微的摇晃,也是一个发放的机会。可以用劲力进逼人,也可以用气势欺人,关键是要使对方在被动状态下出力反抗,然后使其对抗力的目标消失,对方才会出现下支撑的不稳定状态。若能用引劲引导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落空,或已知重心不稳而不甘心的企图寻找依托力而慢慢落空,功效果将会更好。
制根是使对方或失重或不稳的有效技巧。恩师林墨根先生说:“肩是上三关之根,捋就要捋对方的肩根(腋下之处),使对方东歪西倒;腰是整体之根,推按对方的腰根(软肋之处),对方就会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打对方的胯根(髋关节之处),对方就会向外侧跌出去。”
“避实击虚”这个推手技巧,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此举例说:“如果对方从上面打来,我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对方力点从下面打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打出……你如果对我顶劲,你的顶劲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来,你的脚就失重离地了。”太极名师严承德说:“避实击虚,必须自身虚实变化,极为迅速,始能得心应手……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掌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 比如彼推我左肩,我就松左肩,让彼之力落空,同时腰胯左转,重心移至右腿,而用右手进攻。又如,彼双手推我胸部,我就松胸,化解彼力,同时我以腰胯带动双臂从外合彼之双臂而发放,或从内侧向外向上逆缠拨彼之双臂,然后转顺缠向前进攻。再如,彼双手推我腹部,我腹部放松并以腰胯顺势旋转,双手从上面攻彼之胸部,或双手捋彼之双臂,化而后发。
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22、“刚柔相济”中的“相济”最难练
太极拳的刚与柔,也有人看成太极拳的阴与阳,对此理解和认识,各人不尽相同。第一种人从“虚实变化”这个层面上去理解刚柔相济的“刚”,忽隐忽现,忽刚忽柔,要轻则一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用。其中隐、轻、虚是柔的体现,现、重、实是刚的反映。第二种人从“化劲发劲”这个层面上去理解刚柔相济的“刚”,认为化劲是柔的体现,诸如弹簧式的长劲发放、冷脆的穿透性短劲、贴身按的震击劲等等是刚的体现。如果将“柔劲”变化而快速的发放于外,这种劲就是“刚劲”,也就是所说的“柔如棉花,硬似钢铁”。第三种人从“势”这个层面上去理解刚柔相济的“刚”,比如暴风的狂卷势、江河的漩涡势、大海的波浪势等等。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溪水细流是柔势,淹毁楼房成平地的洪水是刚势;太极拳似风,风极柔又极刚,吹拂而来的轻风是柔势,把一座城市吹刮成一堆废墟的台风或龙卷风是刚势。太极拳的“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符合于自然规律。
相对比较而言:“刚”的功夫不是那么难练,“柔”的功夫也不是那么难练,要数“相济”最难练。练拳难在刚柔的准确把握上,就是难在刚柔相济的“中和”上。我认为:单练行拳走架也好,对练推手也好,没有生搬硬套的刚与柔或阴与阳,什么几多刚几多柔或多少阴多少阳,都是不实际的;而是根据实际的状态和情况,把刚与柔或阴与阳的相济比例进行恰到好处的最佳调整。太极名家陈正雷在《刚柔相济话太极》文中说:“太极拳论中将刚与柔的多少,运用于技击方面的攻击力大小,便如太极拳原理这样说:‘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说明只有阴与阳相等,即五阴并五阳,刚与柔相济时,拳才合于太极,方可称太极拳……陈鑫老师说:‘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帮其成也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刚柔的准确把握上,‘此拳不可以柔名,日久恐流于滑拳也;亦不可以刚名,日久恐流于硬拳也’;难在刚柔相济的‘中和’上,‘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看来“刚柔相济”是我等太极拳爱好者终身的修炼追求了。
看了“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文章的人还看了:
2.太极拳推手要领
3.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9.太极拳推手走黏法
10.太极推手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