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是太极的基本
桩是太极的基本
太极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与技艺,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舞蹈和竞技项目。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深涵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传统道家养生术。太极拳不仅符合用兵之道,而且具有力学根据。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太极拳运劲与力学,丝丝入扣,发乎自然。从来太极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至尽人发生疑义,今以力学释之,太极拳虽导原于哲学,且可证之于科学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桩是太极的基本。
桩是太极的基本一:
拳势的弓步、半马步、虚步、川字步、仆步在定式和行步中都不能踏成两脚跟(底边)相距成为直线的步子,步型的前后两脚跟相距,宽距大约20至35厘米(视身高而定),这样练法会增加下盘底面积,提高身体站步的稳固性。物理力学告诉我们:一个物体要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物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内。二是重心离支撑面越低越稳定,但是人体不是物体,拳势下盘的步型站得过低就会使膝盖等部位出现僵硬,诸如虚实转换、刚柔相济的动作变化跟不上。三是支撑面的面积越大越稳定,但是人体不是物体,步型的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身势松沉和重心稳定。所以说,既要考究力学,又要练拳求中,求中是练拳的重要内涵。
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平衡对于稳定重心较为重要,因为只有稳固的中心。才能击倒对方,而自已不会失重、失手、立于不败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稳固,成为决定技击胜败的关建。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说的,有了‘立身平准’,才能‘活似车轮’。才有取胜的保证。运动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拳术运动中的平衡是暂时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在千变万化的招术中,如何保证重心平衡和稳固呢?力学方法是保持随遇平衡。就是“处于平衡壮态的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在任意位置继续保持平衡”,无论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转换,也无论是化是打,都必须保持随遇平衡。比如:前辈有“前不过脚尖,后不过脚跟”、“肩不出内圈,膝不出中圈,脚不出外圈”的说法。是重心随遇平衡的方法之一。
桩是太极的基本二:
高度功力与技巧相合的“四两拨千斤”,不以拙力胜人的有些动作体现了杠杆定律。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固定点称支点,克服阻力的点称重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省力。比如:为什么园林工用剪刀修整树枝那么省力?磅秤称重的增砣虽小为什么能压千斤?这就是当杠杆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内时,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和重臂的乘积;当力臂长于重臂,作用力小于阻力时,必然省力的简单原理。太极拳的发劲,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这样身体的腕、肘、肩、髋、膝、踝等几大关节接牢连在一起,就相当于增加了力臂的长度,全身组成力臂,脚是力点,肘、腰尾骨、膝可做支点。根椐拳势和对方态势的不同,灵活变换重点支点和力臂。“手脚齐到,方为真”就有几个接触点同时发劲的拳法。另外,太极拳发劲的作用特征,是攻击对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对方中心劲路,以梢节制末节,同样是发挥杠杆作用。再则,诸如野马分鬃、倒撵猴、斜飞势、高探马等拳势都是手脚上下或左右或前后交叉又多点进攻的方式,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我记得一九九七年在恩师林墨根的家里学拳时,有一天,他老人家自然站立的言传身教散手技法,某师兄用双掌以很快的速度推打至林师的胸前,说时迟,那时快,林师弓右膝向前的提起脚尖离地,同时右臂掤滚师兄的双手使其拔跟不稳,接着得机得势的右脚进步插中,左掌向师兄胸膛打去,师兄腾空而起往后跌在沙发上,是有惊无险的发放。其实林师用的是“根劲桩功”化了师兄的来力,接着用“玉女穿梭”发放师兄。“根劲桩功” 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是这样动作的:站立步的实腿髋骨、股骨、胫骨与脚跟贯通而松沉于地面,实腿松沉的劲力带动虚腿脚跟、脚掌提起离地。尾闾借助沉到实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使骶骨、尾骨向前翘,通过股骨的杠杆发力撬动虚腿之膝弓出去。同时借助沉到实脚底的地面反座力,推动手臂用掤劲向上圆滚。“根劲桩功”的用法也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特点,松腰沉提劲、掤劲从脚起是“四两拨千斤”需要的功力,拔跟使对方失重不稳是“四两拨千斤”需要的技巧。“玉女穿梭”的化打合一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细说了。
延时加速使太极拳威力倍增。太极拳的劲道、技法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动量的变化相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的原理。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太极拳的诸多刚揉相济,沾连粘随,只要与对方接触,一搭手就粘住,利用摩擦力抵住其重心,不是立即收回,而是继续不断加力,直至使对方跌倒,这种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并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的结果,被打击的力度大,伤害重。吴式太极拳名师徐致一对此举例说:“我们用大铁锤去击几尺见方的大石块时,如两手举硬柄的大铁锤用大力去击石块,因怕两手虎口被震痛,往往锤到石面立即松劲,由于力的作用时间较短,结果只能击碎石块的表明而不能使石块裂开;如果改用软柄的大铁锤(用藤或竹的软柄可免虎口震痛),两手使出同量或者较小的力去击石块,只要听任大铁锤重重落下,使石块受震(即是加长力的作用时间,石块就会分裂为二。” 他还指出:“太极拳中有所谓‘内劲’者就是与此类似的击法,实际上,并不是力的本质的问题,而是力的作用时间的问题。”
桩是太极的基本三:
内外合力,拳势动作符合合力的原理。这个问题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肢体自身的合力,如外三合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的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说了。另一方面是自己与对方的合力,徐致一先生在《徐致一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对这方面的合力指出:“在太极拳的击法里,凡是对方先出手向我攻击,最忌从相反的方向去用力抵抗,总是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的方向,加力于对方的力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陷于不利的地位。这种击法,是以‘柔’‘顺’为主,与硬打硬进的方法决然不同,所以在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区别……练习太极拳者,总以静待动,并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引人出手,以便在接触中凭感觉去探知对方的虚实,然后乘机而作;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绝不冒昧进击,以图一逞。当然,功夫较深者,也能一交手就击中对方弱点而使对方跌出,但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合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上面所说的‘加力于对方力上’,有时是化劲,目的在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总之,都离不开顺着来力的方向及时加力,从合力上来提高打击的效果,这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方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力胜大力的关键所在。”难怪有实战经验的拳师说:“谁能合力,谁就能赢。”
俗话说“人少横力”,如果人受到横向力的打击,身体重心很容易离开支撑面而跌倒。太极拳法中有“舍其正中定横中”的打法。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的横面底面积过小又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太极拳经典《十八在诀》里面有“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句话,大意是:立身中正稳定的拳势也有可乘之破绽,拳势正方向的侧旁就是对方防守薄弱之处的“横”;往对方之“横”进攻,是胜算的打法。“横”处的底面积过小,较为容易造成自身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