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练习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练习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练习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诸身法要领中的纲领,特别是杨式等流派对比十分强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练习。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练习

  学拳初期,总是在动上做文章,而且强调一动无有不动。这时的立身中正是难于保持的。当进级到知入静之境时,即所谓的动中求静、虽动犹静之时,立身中正就成了迫切需要。因为下步功夫将进入到:动之为动,动也是静,静之为静,静也是动,动静相依,动静互根的境界了。

  有了中正才有安舒,中正为法,安舒为果。安舒之中蕴育着健康,预示着生机旺盛,修复着损伤了的命和性,锻铸着“益寿延年不老春”。

  练习立身中正,实际是身法诸要领的正确落实。它包括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舒脚同背、松腰敛臀和气沉丹田等;同时要正确协调形、气、劲、神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一项综合工程。

  先从头项说起。

  立身中正对头顶的外形要求是头正竖项,以保证精神领起,思维敏捷。

  拳家们历史强调“虚领顶劲”为法,但具体理解和做法却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重形重劲,一是重神重虚。

  重形重劲者是主张,“顶”。不但要形顶,还要力顶、劲顶。

  “形顶”,是注重头形的立顶。如说收()直项、百会冲天,后脑直射、耳轮上冲,还有“提顶”、“吊顶”、“悬顶”等等说法。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要意想头上顶着一碗水,不能洒出一点。为了练习这种顶的功夫,不但站桩顶、行架顶,走路也要顶。

  “力顶”,是主张拔头提气、以头领身、力透毛发,把个脑袋顶的硬梆梆、僵乎乎。

  “劲顶”,则主张“内劲冲头”。要求在发(放)劲时头上要有沉、重、胀、憋之感。并说这就是劲,是真正的内劲。光有“外劲”去顶不行,还必须加上这“内劲”才是“真功夫”。

  太极拳的虚领顶劲,实际是不要“顶劲”,而是要“神顶”,其形为虚,神为实;神为主,形为次。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清轻之气上升,重浊之下降,乃盖天地形成之理,万物不可越出此理。依太极拳架的传统说法或当今的大众说法,都主张上虚下实。即清轻在上、重浊在下,总之,头乃清轻之府,思维重地,精神之宅,断不可将劲力、气血填实之。

  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得虚领顶劲之形呢?诀窍是极简单、极朴素的自然之形。就是平平常常的将脖子竖起来,把头放正即可。务要保持一种自然之态,不需要任何做作,不需要丝毫的劲力贯注,不需要任何的细微“艺术加工”。

  虚领顶劲之意则是精神领起。谓之“神领”其意有二:一是正头竖项之形是用精神领起来的;其二是头上的精神一定要饱满,谓之神贯顶。行架时,若精神不能领起,就会萎靡不振。疲塌懈怠,不但“心静用意、神为主帅”成一句空话,就连拳架之形也不能维持。所以,有了“神贯顶”才算获得了太极拳之魂。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练习

  如何才能实现神领?

  首先是心意在神而不在形,在形则生力,生力则入旁门。

  其次是神敛于内不可外驰。一心在拳,全无杂念,心里“没”了许多事,连自己的头也忘掉了,才可以真正实现用意不用力,才能向纯以神行境地迈进。

  第三是防止“内劲”冲头。我们练拳时总觉得体内有一种劲力或说“内劲(或说气血)在聚散运行。合势时,即所谓蓄、吸、吞之势时,“内劲”由四梢收至腰脊,出现气贴背之感。此时头易竖起,轻利清醒,无可多虑,当开势时,即所谓发、吐、呼之势时,随身势下落,气沉丹田,向上的“内劲”则向两肩臂和头上运发,这时五梢两手、两足和头,会出现沉、重、胀、憋之感。若四肢有此感尚可,但头上乃清轻之地,断不可有!有则生弊。如何才能防上“内劲”冲头呢?当“内劲”山腰腹达脊背上行至大椎时做一下竖头升顶之想,就不会再产生沉、重、胀、憋之感了。我把这种化实为虚的“竖、升”之想,冠之名曰“化劲为神”。细细体悟这种“化劲为神”的感受,实在是一种常人事受不到的神仙之受,是极舒服的一刻,如缕青烟,如系白云、如带素练扬飞兰天。

  第四是两眼平视,以主平衡。头的平衡提携全身平衡稳定。身势摇晃趔趄,劲力不能顺达,呼吸不细不匀,均与丢顶、丢神相关。头上失却了轻灵就会头重脚轻。太极拳因为是拳,人们就把眼神往手上捆,提出“眼随手运”,甚至要求眼睛盯手。这样做的结果是眼神的低视、仰视,斜视和近视的交替,从而引起头的低、仰、歪、斜之病,这是“丢头”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以眼神保持平远视仅仅在手经过“视区”时顾它一下,超出了“视区”就不再管它,即可保持竖头不丢,让头保持了一种相对的静态(外形)。

  排除了肢体作势和行气用劲对头部的干扰,让头部能够统领周身,真正成为形神意气的司令部,上身中止就有了保证。

5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