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拳有哪些教学方法

时间: 彦刚1197 分享

  太极拳集武术、气功、经络学说、古典哲学于一体,是东方文化的魂宝,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大学生十分喜爱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体育保健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有哪些拳教学方法。欢迎阅读!

  太极拳教学方法

  太极拳动作比较复杂,套路动作要求“完整一气”,是轻松柔和、不僵不拘、缓慢圆活、左右衔接、上下相通、手足互应的连贯性、整体性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太极拳整套动作学完,并较好的掌握需要较长的教学过程,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学与练都比较费事。如何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尽快熟练地掌握太极拳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采用科学而适当的教学方法授课。

  太极拳教学方法1、加强学生基本功练习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武术教学中必须采用的重要手段。太极拳教学更为如此,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应从基本功教学入手,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手型、步型、身法、功架等。但腰腿和功架是太极拳基本功的重要环节,腰为上下肢相连之处,各种动作的变换都要依靠腰的灵活性,腿是太极拳一切动作的根基。无论是进是退,重心移动及步型变换都要靠腿的功底,功架是太极拳动作含义的直接表现。在教学中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应着重放在腰腿与功架上。在每次教学中,都要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等进行练习。加强基本功训练对太极拳套路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教学方法2、剖析动作、领会攻防含义

  太极拳演练时必须做到“心静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而对初学者来说,对每个动作的内涵不理解,攻防含义不清楚,更谈不上以意导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每个动作从动作结构、攻防含义上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对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对每个动作在脑海里产生生动而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能主动的琢磨比划每个动作,使动作做的更准确更规范。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练习。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达到出神入化,强身健体的目的。

  例如:学习白鹤亮翅动作时,教师首先要剖析其击技含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然后再分析其动作结构,可找一名学生作为对手,当对手用“左冲拳”、“右弹腿”分别攻击自己面部和腹部时,可用左手由内向外拨挡对手来腿,用右手由内向外上方拨挡对手来拳;随即用自己右手推挤对方面部或扇击对方左耳。这种形象生动的剖析演示,讲清了击技中的攻防含义、动作的方法,使学生对此动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快了学习的速度,提高了动作的质量。

  太极拳教学方法3、先练步法、后练手法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的进退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定。在练习时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变屈的程度、重心的变换和两腿的虚实变化都与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练习步法。太极拳最基本的步法包括前进步、后退步两种,它贯穿于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之中。对初学者来说,不能急于先教动作,而应该先从步法开始,先教前进步法,再教后退步法,待步法完全熟练,进退灵活、重心稳定之后,再练习手法,先原地做手法练习,待动作准确、方法灵活后再上下肢结合练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教学方法4、先分解,后完整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较复杂难练的动作先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教学生去学,这样学生对动作容易模仿、记忆和掌握,待每个小动作掌握熟练后再把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例如:学习转身搬拦捶动作时,教师先把完整动作分解成:①转身翘脚;②摆脚搬拳;③上步拦掌;④弓步打拳四个小节动作进行教学。通过局部细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每个过渡动作方向、路线都能正确掌握,使动作做的更准确更规范。待学生掌握小节动作后,尽快的由分解动作过渡到完整动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快学习速度。

  太极拳教学方法5、先粗练,后细练

  太极拳套路是由数十个单独动作按照一定顺序连贯组成,每个完整的动作都包含着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式结构、发力特点、攻防含义等要素。要使学生尽快的学会动作和掌握套路,就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层层深入的逐步掌握动作的完整性。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照猫画虎的粗练,也就是先弄清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来龙去脉,对于步型不必太低、太工整,更不要急于强调心志意向、手眼身法的密切配合。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再精雕细练。细练是在学生已经弄清了动作路线、议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掌握动作姿势、步型的准确与规范,强调手眼身法的密切配合,强调心静用意、以意导动、以气催力的内涵所在,逐步地使形体动作和心态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神形兼备、心身合一。

  太极拳教学方法6、先领练,后引导

  在太极拳套路动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刚学过的动作往往处于似是而非状态,尤其在动作之间的衔接方面,对脚手的运行路线、方向搞不清,造成动作停顿或遗忘,影响练习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教师要坚持先领练、后引导的教学方法。每一次练习开始,教师都要选择合适的位置,用标准的完整示范动作,带领学生反复的进行模仿练习,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套路动作,在独立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用生动而精练的语言引导提示学生做好练习,使学生能从头到尾的顺利的完成全套路动作练习。

  太极拳教学方法7、配合音乐,调动兴趣

  在改进、提高、熟练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同时,可采用配合太极拳音乐伴奏,这样可以提高套路的节奏感、韵律感。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太极拳课件中的示范动作更加规范、优美、沉稳、舒展、大方,更能充分的展示出太极拳所特有的博大精深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图像,极大的加强了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效果,更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武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太极拳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五种说法:(1)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2)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3)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4)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5)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而大多武术人士根据唐豪先生的考证,更倾向于“太极拳为陈王廷首创”一说。根据史料记载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一族精习武术,陈氏第九世陈王廷,自幼从先辈习文练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长期刻苦锻炼中肯钻研、勤切磋,深得家传武术精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文,堪称“文史武备卓越于时”。他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中医“经络学的原理”,并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把“导引”“吐呐”“阴阳”变化融会一体,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并总结撰写了有关论述[2]。总的来说,太极拳的创立是综合吸取了明代名家拳法,并结合了中医经络养生学说和呼吸吐纳导引气功,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易经、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哲学思想。

  太极拳的历史演变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但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读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 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当时人称“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陈耕耘、杨露禅。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六世陈鑫,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奋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交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为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为普及陈氏太极拳作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在太极拳传播史上 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但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改拳势在必行。

  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威名四海。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年)来陈家沟师从陈氏十四世习拳二十年之久。学成返乡后,开始在永年、北京教拳授徒,杨露禅出任北京京师旗师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年迈体弱者练习,为了扩大练习范围,删除了拳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作了一套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太极拳创编后成为陈家沟陈氏家族的“独得之秘”,陈姓老幼妇孺习拳之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且名手辈出。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成了深受群众喜爱,普及最好的健身项目。国际太极拳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太极拳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

  综上所述,太极拳从陈氏自家习练的拳术演变为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从而使太极拳能够在社会更大范围内得以发展延续和传承。后因战乱,太极拳的发展曾受到限制甚至停滞,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对太极拳充分的重视下,太极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太极拳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健身运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习练者。

399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