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不顺”怎么办_先掌握四个理
练太极拳“不顺”怎么办_先掌握四个理
太极世家不是一日练就,所以在初学太极拳时经常会感到不顺。这是太极拳教学中常见的现象,练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坚持练这种就会改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拳“不顺”怎么办。欢迎阅读!
练太极拳“不顺”怎么办
初学者遇到不顺怎么办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下面小编与您分享一下究竟如何练才会没有这现象。
初学太极拳者在练拳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有几天练起来感觉相当“顺”,然而过几天又感觉非常“不顺”,四处不得劲。
这里所说的“顺”,就是指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气路顺、架势顺、心情也顺等,总归就是有兴趣,兴致高,越练越想练,以致欲罢不能。遇到“不顺”时,则心烦气躁,甚至中途停下来再也不想继续练下去。
有的人练拳不顺时会放弃练习,这是不对的,坚持下去,再加上不断地领悟,很快将会掌握拳理拳法的核心。
前几年遇到“不顺”时,我总是依靠恩师陈正雷或师兄们来帮助解决。现在走上了工作岗位,不可能一有问题就找老师找师兄,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我在平时的练功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两点,写出来与拳友们共同切磋,也希望能对初练太极拳者有所帮助。
第一从调整情绪入手,逐渐培养练拳时的心境
有时练拳中的“不顺”与自己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在练拳中要抛开其他一切与之无关的东西,意守丹田,思想集中,去除杂念,心气下降。
陈鑫《陈氏太极图说》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练拳时将这些烦恼都扔掉,专心练拳,打完一套拳后,你会发现烦恼也不见了。长期的坚持你会感觉到更多的灵感。
第二加强理论学习从基本要领处找寻原因所在
基本要领对习练者非常重要,一切进步都来源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刻苦锻炼。我认为,单纯理解和记住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谈不上困难,但要真正掌握,并把它们切实融会贯通于拳架的演练之中确非易事。
在出现“不顺”时,往往是基本要领没有掌握好,或者有某些部分没有掌握好,有顾此失彼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沉下心来逐个去检查核对,如可以从上到下进行核查,先看是否做到了虚领顶劲,再看是不是能够松肩沉肘、含胸拔背、气往下行、圆裆松胯、十趾抓地等,再从总体上看是否做到了周身放松、以意行气等。
只要反复体会基本要领,就不难找到症结所在,这样找出的病因是很难忘记的,那感觉就好像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一下子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使人信心倍增,从而提高了练拳的兴趣。
初学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速度要均匀
初次学习太极时不能过于着急,要摆好心态,慢慢的学习,俗话说的好,慢工出细活,因此一定要先掌握好基本的要领之后,再适当的放慢速度。
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8~10分钟, “八十八式太极拳"需要20分钟左右.
架势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
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的动作比较缓慢,没有像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那么剧烈,都是非常柔和的,配合动作的运行,上下肢要适当的弯曲,动作浑然一体,下肢是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的,以此相对而言下肢的运动量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
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
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
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垂直,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送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要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和从事其他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要坚持继续练下去。根据自己生产、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
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再继续坚持练习。
那样,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间操、课间操时间,在本单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练习。
.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就近到公园、树林、广场、河边、草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地方练习。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辅导站,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
另外,初次学习太极的人如果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可以找一些经常练习太极的人来一起练习,在练习中让别人指出不对的地方,并反复练习错误的动作,直至完整的学会整套动作。
练好太极拳先掌握四个理
其一,要明画大圈之理
练习太极的人不但要练好太极的基础,更要将其规范化,尤其是拳架。练习陈氏太极的特点就是必须要先练好画大圈的动作,只有练好这个动作才能将身体的各个关节画开、画活。
达到舒展的身姿的目的,然后再练习画中圈,最后到小圈,最终达到最高境界。练习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的练好这一点。
其二,要明三节之理
人体全身有根节、中节、梢节三节之分。即: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
即: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即: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练拳者要认真走好用好三节劲。如在用两臂走圆画圆时,开时肩、肘、手依次相开,合时手、肘、肩依次相合。
发劲时,一定要做到根催、腰达、梢发。通过这样久而久之的练习,就能达到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松活流畅之目的。
其三,要明缠丝运动之理
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练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劲产生太极拳弹性掤劲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的一顺一逆、双顺双逆的五对缠丝做到位。
开合时,要做到顺缠合、逆缠开,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久而久之地练习,就可以达到浑身俱是缠丝圈,全身上下左右无一处不缠丝,而又以身躯缠绕为主宰。
通过腰脊的螺旋运动和胸腹折叠运化来带动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进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和平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筋韧,外强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
太极的运行法则就是以意识来控制全身,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使身体的各个关节比如筋、皮、肉、骨、肌腱、韧带等得到放松,舒展和锻炼,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长期练习还能使气通于经络,经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掤劲,意到气到劲自然到,最好达到太极的最佳境界。
练太极拳“不顺”怎么办相关文章:
6.太极拳的身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