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三要素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陈式太极拳虽是现今流传的各派太极拳的始源,但是由于初期传播和发展的封闭导致很长一段时间落后于杨式太极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三要素。欢迎阅读!

  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三要素

  一、练意

  陈式太极拳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都要求用意不用力。先使内气充实,再把内在的精神贯注到每一个细小的外在动作之中,虚实开合全凭意气转换,做到空松圆活,旋转自如,待体柔气顺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

  发劲时心静意专,沉着松静,才能放得远,体现出方法明确,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拳诀所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在炼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着意、着想、执著。因为,练意的诀窍在“轻”,而这三种倾向均是用意过重的表现。正确的做法应是,若有意,若无意,勿忘勿助。用意太过便为用力。

  至于意力之间如何掌握,要多多体会。古人说:“不可用心,不可无意,用心则着想,无意则顽空,有意无意为功夫。”初学太极拳者,很容易忽视这个“用意”的要求,经过长期锻炼,动作熟练以后,就可意动身随,手到劲发,意念自然与动作密切配合。

  二、练气

  陈式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拳术。其内功主要特点在于调整呼吸,气沉丹田,通过丹田内转发出来的气运化于四肢百骸,达于四梢,再返回丹田,从而达到完整一气。

  只要能气沉丹田,把四梢劲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

  所谓“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臀;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

  呼吸要匀细深长而有力,从而达到气血通融。

  呼吸应与动作协调一致。其一般规律是,盘架子时开发沉打伸为呼;

  合蓄提化屈为吸;推手时,掤捋为吸,挤按为呼。

  刀剑等器械的练法呼吸,与盘架子的呼吸原则一样。照此练习,无须故意用力,日久自能“气沉丹田”。

  但有一点须主意,就是练拳时,千万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

  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横气填胸、呼吸急促,甚至还会伤气。

  所以拳谱中又说:“炼理不炼气,炼气则滞,滞而不灵;炼理,理直而气壮”。

  炼理,就是暗指由丹田发出随经络运行体内之先天自然之气,而不是炼体内随血脉运行于全身之后天之气。

  因此,掌握正确的炼气方法,对练好陈式太极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练身法

  身法是拳术的根本,本固而枝荣。如果身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

  具体要求是,头宜正直、自然,以意徐徐上顶,虚若顶物,但不可用力。此为虚领顶劲。

  二目平视,以一手为主,眼神随身体的转动注视着中指。嘴唇要合,舌尖轻抵上腭,耳听身后。

  精神集中,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遥遥相对,以利任督二脉相通。

  因为要气沉丹田,所以首先应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沉肩坠肘,并同时配合塌腰。

  腰是上下肢转动的关键。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于腰”,“腰为车轴”等等,足以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陈式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来实现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劲速度。

  练习时,无论是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助气的下沉。

  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既能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稳固、沉实,也使动作更完整、圆活。

  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明了太极拳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腿部的姿势直接关系着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

  对于腿部的要求是,圆裆、开胯。这样的姿势不但可以保证进退灵活,且对沉气也很有帮助。

  再则,膝应微曲,与脚跟对照,不能外露,不要东倒西歪,否则就会像房子的顶梁柱不正,房子就有倒塌之虞。

  脚趾脚跟抓地牢固,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太极拳身法要求。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三要素相关文章

1.练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要求

2.陈氏太极老架一路的练习

3.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练法指点

4.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5.练好太极拳内劲的三要素

6.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

143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