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技击哲理
太极拳的技击哲理
技击是太极拳境界提升表现,也是每个习武之人的追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技击哲理。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技击哲理
练太极拳必要学习技击,技击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通过练习技击,能够领会太极拳的要领。
以柔克刚
太极拳作为武术,与其他拳术相比,有着独特的技击特色。其主要的特色是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包含了以静制动和以弱胜强的特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以柔克刚正是《道德经》所强调的一点。
在技击中,最重要的是以柔克刚,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是练技击最重要的核心。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般地说,柔弱的东西代表新生,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代表盛大,失去生机。
柔弱的东西含蓄,具有韧性;刚强的东西显露,具有脆性。柔弱的东西持久;刚强的东西短暂。“抽刀断水水更流”、“滴水穿石”等等都说明了“柔胜刚”的道理。
太极拳的技击和盘架子一样,具有松、柔、圆、缓、匀的特色。中正安舒,轻松柔和的动作能使内气无微不至地运行,同时能使神意主导吞化和发放。太极拳以柔为主的技击艺术与其他的技击艺术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外家拳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太极拳不使拙力,重意不重力,不跳跳蹦蹦,始终是体气平和的;
第二,太极拳以静制动,练拳时一直保持身心松静的状态,应变时也是保持以静制动的状态;
第三,太极拳以柔克刚,也就是柔柔韧韧地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很大的对方;
第四,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岁体质相差很悬殊的状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何谓“引进落空”
就是引动交手对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为我的取胜创造条件。
其技艺以“柔弱”为前提。“柔弱”者能麻痹彼方,促使彼方造成错觉,率先行动,过早地暴露重心和弱点。这样,主动者就给被动者创造了击败自己的条件。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道德经》69章)。“为客”不是为客而客。“退尺”不是为退而退。“客”和“退”只是一种现象和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让彼方造成过失,让己方取得“我顺人背”的优势。
可见,老子所说的“客”与“退”,其本质是为了掌握主动权。太极拳以“柔”为主的指导思想与老子的论兵思想同出一辙。
“引进落空”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灵敏的“听觉”。为了取得主动权,彼方总是不间断地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劲点,因此我方必须先于彼方掌握变化的动态。倘若稍有疏忽,就将陷于盲目,从而失去“引进落空”的机会。
老子说:“见小日明。”“见小”就是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十分细致地了解对方变化的机兆。“明”即清楚,要心中有数。灵敏的“听觉”,需要进入“见小日明”的高层次。
“引进落空”的条件之二是“静”和“蓄”。“牝常以静胜牡”(《道德经》61章),雌柔常以静定而胜雄强。“引进落空”中的“柔”与“灵。
如果失去“静定”,其功夫就象建筑在沙漠上的楼房,彼若以重兵压城,己方就必然烦躁,内气上浮,手脚散乱,最后导致行动的莽撞。“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李亦畲:《五字诀》)。
心愈静,分辨彼方的虚实愈细致,掌握彼方的动向愈精确,这一层功夫是无止境的。“静定”的功夫需要有很高的武德修养和深厚的太极拳功底。
“静定”者含蓄,含蓄能吞化彼劲,以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赂,为天下赂,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了解雄强,却安于雌柔,作为天下的溪涧处下而含垢,包容大度,吞化一切,太极之道得矣!这一切始终贯串着老子的以柔弱为起点的哲学思想,“弱者道之用”(《道德经》40章)。
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只是具备战胜对方的条件,要最后战胜对手,还须把功夫上升到“舍己从人”的高度。
“舍己从人”同样建立在“柔弱”的基础之上。它是在表面的被动中操持主动,调动对手,最后战胜对手的’一门功夫。
“舍己从人”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从人”,“以奇用兵”(《道德经》57章);其二是“舍己”,能“载营魄抱一”(《道德经》10章)。“从人”指战术,“舍己”讲实质。
“从人”的中心思想是根据“侦察”到的情况,作出分析判断.然后运用各种手段,迷惑对方,调动对方,最后为我所制。
交手双方。假如对方内劲浑厚,力量很大,接手就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我方首先要避其锋芒。待对方旧力已去新力未至之际,我方立即抓住时机进行渗透,争取主动。
若对方攻势过急,重心暴露,失去千衡,我就立即利用对方的惯性进行突如其来的打击。
如果对力内劲欠足而听觉灵敏。又:老是与我迂回,那么,我方可以稳住丹田之气而步步逼进,就象压路机隆隆而进—样,逼其劲点暴露,为我所制。
总之,双方交手,扬长避短,声东击西,灵活机动,出奇致胜。“兵者,诡道也”(《孙子》1章)。
“舍己”的功夫具有忘我无私的品格,它不但是技击功夫,也是修德功夫,使太极拳从“拳”上升到“道”。“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真正进入“舍己”的境界,则需要约繁至简,在众多的规律中抽象出最基本。
最简单的规律 —应物自然。“舍己”要求得机得势。身心合一,练气归神,气势腾挪。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浑沌不分,最后进入忘我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时,与人交手,全身透空,在身“不知手之舞之,是之蹈之”,在心“有心运到无心处”。自身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熔和,太极拳的技击进入厂“无有入无间”的妙境。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用于技击的精华。它是“四两拨千斤”的终点,又是起点。因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告诫道:“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的“舍己从人”不但使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进入—层境界,而且使太极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和精神陶冶方面都享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穷乐趣。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的技击哲理相关文章:
1.太极哲理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