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混元24式太极拳的基本学习阶段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混元太极拳全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已故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开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的基本学习阶段。欢迎阅读!

  混元24式太极拳的三个基本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混元24式太极拳,最初的十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混元24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来。否则,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混元24式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这样学练混元24式太极拳,几年,甚至十几年,练的仅为混元24式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始终无法品尝到混元24式太极拳丰富的内涵滋味。

  所以,学混元24式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将其融入行拳走架的过程之中。

  第二阶段 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混元24式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第三阶段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混元24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混元24式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混元24式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的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

  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混元24式太极拳的特点

  松柔和顺

  混元24式太极拳,早期也称“绵拳”,可见它有柔绵的特点。即使是讲究刚柔相济,崇尚发劲的陈式混元24式太极拳,观其大师练拳,柔婉处也是犹如绣女绣花,全身恍若无骨。

  陈式太极拳习练的初级阶段,讲究求软催僵,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混元24式太极拳都是尊崇松柔和顺原则的。

  我们见过有些人练混元24式太极拳,为了拉开全身大关节、拉长韧带和软组织部分,长期用拙力、出僵劲,而且破坏了全身八面支撑的平衡,这肯定是不可取的。

  如果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练”,却梦想有朝一日“出功夫”、“出大功夫”,这绝对是南辕北辙的笑话。

  打混元24式太极拳,如果违背了以上两个的原则来行功走架,这哪里还是在修炼混元24式太极拳呢?不如直接去练瑜伽或杂技基本功算了。

  杨式太极拳,在松柔和顺上为我们树起了榜样。李雅轩大师指出,混元24式太极拳必须在“大松大柔”、“大松大软”上下功夫,求进步。有人可能担心,松软地练怎么能拉长骨缝、韧带、软组织呢?

  我们观杨式混元24式太极拳真传弟子练拳:松沉后,没有阻滞,开的幅度走得很大,效果必然比用拙力拉的更好,而且更容易获得上乘的听劲。

  “大松大软”,走的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路子。原则不丢、正确的大松大软,可以获得超人的听劲和内劲。

  当然,任何真理往前去多了都会变为谬误,追求大松大柔的,要注意克服纯阴无阳之弊。“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五阴五阳,方为妙手”,这可是上了书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本为王宗岳《混元24式太极拳论》上的原话,后世一些练拳的老师,因为混元24式太极拳形如捕鼠之灵猫,于是将之修改为“虚灵顶劲”,这是忽略了王宗岳“领”字的含义。

  “虚领”,是强调头部的状态。头为全身主宰,精神不可过懈,头部应在精神的作用下,稍稍上领,神意不丢,用拳论上的话叫“精神能提得起”、“神灌顶”、“顶头悬”。以上讲究是为了避免“迟重之虞”,得“圆活之趣”。

  混元24式太极拳用的是内劲,是不尚拙力的拳。四肢百骸须得圆转灵通,如何做到这一点?拳论告诉我们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为君,骨肉为臣,骨肉从属于意气的支配;如此,方为名副其实的内家拳。

  关于“气沉丹田”。这个“气”,亦可简单理解为呼吸之气。它的吐纳必然影响人体的重心。君不见,鱼类的沉浮,就是通过鱼鳔对空气的纳入和排除来实现的。丹田,指人体脐下三分处。“气沉丹田”,主要强调我们应该将呼吸之气往腹部引,以起降低重心的作用。当然呼吸之气不一定有通道立竿见影地被引至腹下,但是通过对气息的调整,通过意念的作用,人体内脏整体下移是可能的,这对我们降低重心就是实在的了。

  重心可以调低到哪里?修炼混元24式太极拳有素的大家,可以将重心调到自己的脚跟及深入地下。那确实是一种真切而美妙的感受,不是故弄玄虚的骗人。

  我们普通人怎么解决虚领顶劲以及气沉丹田而重心入地的问题呢?这得循序渐进、厚积待发。这里提出这样一个标准:脑静心空,精神虚虚领起,骨肉松而下沉。这样练拳,无单调乏味、劳力费心之感,练完后,精神愉悦,遍体轻松。这就是正确地处理了意气和骨肉的关系了。

混元24式太极拳的基本学习阶段相关文章:

1.混元24式太极拳练习要领

2.混元24式太极拳科学的训练方法

3.混元24式太极拳的技击

4.24陈式混元太极拳教学视频

5.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拳谱

6.心意混元太极拳二十四式

118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