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武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舒缓飘逸的动作、和谐的神韵,对调节改善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欢迎阅读!

  武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

  武氏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技术特点鲜明。做为拳术的一种,其本性就是技击。我认为只有在不丢不离拳术本性的基础上,才可论及技术、技巧、保健、养生、疗病等作用。

  同时只有掌握了技击的内涵,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谈谈武氏太极拳的四个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一、武氏太极拳的架势紧凑

  武氏太极拳是从中架练器,中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架式紧凑。什么是紧凑?紧凑就是周身肢体活动范围的收小。

  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缩短了虚实变换的时间。在两手的运动上,左右手各管身体半边,互不逾越。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前足尖,收小了运圈的行程。

  在腰的转换上,武氏太极拳要求开合有致,使整体阴阳在互换上,走粘变化短快。

  整个套路是以阴阳开合互变连贯而成,具有松柔、圆活、均匀、连绵不断之特征,再加上呼吸与动作的有机配合,使周身在运动上达到内外相合之要求,做到神意内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潜转,使周身经络畅通,气血顺畅,百病不侵。

  技术要点二、武氏太极拳身法要求尾闾正中

  太极拳要求在运动时保持身体的中正。武氏太极拳在保持身体中正的同时还要做到尾闾正中之身法,这是身体内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体上下的组合时,使意气上下通达,打通任督二脉,促进体内中和之气及意气圈的形成。

  具体做法

  在完成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等身法的同时,使气沉于丹田,命门后撑,尾闾前送,使裆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内意托丹田,脊椎竖直,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形成垂直线,向下延伸直达脚底涌泉穴。

  恩师传授时讲:“身体比如一扇门,垂直线如门的转轴,上为头顶百会穴,下位脚底涌泉穴,上下在一条线上,门轴转动带动整体运动,练功时按此要求,才能做到周身一家,享身体中正安舒之乐。”

  在技术上正如拳论讲的,立身中正转换易,在健身上可使意气上下通达,内气潜转,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又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丹田充盈,带脉壮旺。

  技术要点三、武氏太极拳功法要求松紧合度

  武氏太极拳在行功与走架的训练中,特别注重松紧合度的配合训练,每一式法的联系中都要有松与紧的配合,或者说每一式都是松紧的交替变化过程,在内,用意气带领表现松与紧;在外,用开合来体现松与紧。

  松与紧在拳术中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松在武氏太极拳中有多种要求,如:松静、松柔、松沉、松随、松放等。怎样才能做到松,这是大家共同探研的课题。

  我认为松是在安排好周身框架的同时,利用身法的调整、意识的引导、意气的配合使身体所处的一种状态,而不能表现为松懈、松散、松丢等。

  在完成尾闾正中的同时,即可使腰放松,坐于胯上,腰与胯的结合是意气上下贯通的枢纽,可感到内气直达脚底,内气的松沉有利于下盘的稳固、上身的灵活,避免产生拙力、僵经等病态。在技击中松是走粘、是蓄劲,松不是目的,松是为紧服务的。

  紧表现在一刹那间。不能更好的松就不会产生有效的紧。正确的练习才能调理身体机能,平衡阴阳,养先天中和之气,补后天之不足。

  松与紧对人体的肌肉有积极的调和作用,松与紧对人体的肌肉有积极的调和作用,既能养生健身,又能使周身匀整协调,防身祛病,发挥良能。

  技术要点四、武氏太极拳的开、合、隐、现

  武氏太极拳非常注重在练功中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从而达到刚柔相济。

  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的。在走架时,开则俱开,即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即周身的骨节与肌肉群都微有收缩之意,合为收,把运劲的神意收隐于体内。

  并利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来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的渐隐渐现。

  武氏太极拳在保健结合医疗上,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每式还结合“开呼合吸”的功法,使体内横膈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腑亦随着蠕动。

  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和五脏六腑的有规律的运动。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使全身得到了锻炼,也即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根本原因。

  武氏太极拳中的开与合

  “开合”是太极十三势中的一势,但具体到武氏太极拳的练法上确大不相同。

  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的《三日气敛》中对“开合”是这样阐述的:“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起人;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在《五字诀》的《五日神聚》中对“开合”是这样阐述的:“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李亦畲先生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还指出:“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

  武氏太极拳讲究“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练武氏太极拳也应该多读一些武氏太极拳谱,用于指导武氏太极拳的练习。

  武氏太极拳重视起承开合,即节序上的四动,也就是用四个动作来完成,但有的招式是两动。

  习练时首先把顶提起来,即头顶上有一个无形的绳,把头系吊在空中,顶能提,裆就能够吊,裆吊起来丹田自然向上托起,然后把肩松下来,肩是向着四面八方松的,松肩即能沉肘,松肩沉肘帮助气沉丹田,达到气在丹田存养。

  当你练起势动作时,首先把两脚分开站立,谓之“开立步”。当开步站稳身形后,两只脚的涌泉穴张开,似有向地下吸气的感觉。

  这时两只手的劳宫穴向下和两脚涌泉穴相对,同时向身上吸气,这是由内而外的交汇潜转,由意念去指配思维行动,非是腹式呼吸和逆呼吸来表达的。

  当起势到动作四的时候,两手下翻,此时似有两股外气自左右肩井穴向下贯输到两脚的涌泉穴。请习者注意,此是以意带动的内外之气在身体内外的交融缠绕,内气怎样走,外气也怎样走。

  练武氏太极拳,还可以根据内外气交融潜转,对各种风湿病、类风湿病、骨质增生、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气管炎、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顽固性失眠、神经官能症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武氏太极拳的相关文章:

1.武氏太极拳之单式拆招用法

2.武式太极拳身法

3.武式太极拳的源流

4.武式太极拳的概述

5.太极拳球体感的练习方法

6.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

116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