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
武式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门派之一,练习武式太极拳要分清缠丝与抽丝的区别。各个门派特点的不同,缠丝与抽丝也各持己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式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欢迎阅读!
阐述武式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
每位习武者对缠丝与抽丝应该非常熟悉,但是在练习中,您是否能明确划分呢?我们随着专家见解了解一下。
“运动如抽丝”“太极拳、缠法也”这些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拳劲力的阐述,因此,在太极拳中,就有了”抽丝劲“和”缠丝劲“的说法。
那么,什么是抽丝?什么是缠丝?抽丝和缠丝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何区别?这是太极拳爱好者们关心的问题。
太极拳属于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其他拳术不同,其特点柔和缓慢,练习起来简单易学。
“运劲如抽丝”是武禹襄提出来的,而“缠丝劲”的说法则是陈鑫提出来的。从产生的时间来看,“抽丝”的说法在前,“缠丝”的说法在后。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没有孰优孰劣,它们都是前辈太极拳家根据自己的练拳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
我先谈谈“缠丝”这个概念。我不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没有练过缠丝劲,只是看过陈鑫老先生的著作和他的传人们的著作,在此只是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见解。
缠丝劲本是陈式太极拳最特色的拳法,随着太极拳的发展,每个人对缠丝劲的见解也不同,缠丝与抽丝在不同运动中,都是灵活变化的。
陈鑫和他的传人们的著作很多,其中关于“缠丝”的概念,我总结大体有这么两点。缠丝是内气的缠丝,是内气的螺旋缠绕。这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提出来的观点。
中医的经络学说其根本是内气的运行,认为内气循经络运行周身,气运血行,营卫身体。所谓“缠丝”,首先得有内气。这是从内在的方面来说的。
从外在的肢体动作来说,所谓“缠丝”是动作路线曲折往复,没有直来直去的,它是一种旋转、缠绕的动作运行路线。
根据这种动作外形的旋转、内气的运行、劲力的收放、进步退步等等,陈鑫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了个名字,叫“缠丝”,说:“太极拳,缠法也。”为此,陈鑫还画了周身的缠丝图。
总体来说,我认为,陈鑫说的“缠丝”,包括内气的运转和肢体的旋转两个方面。如果只是动作的螺旋缠绕,而没有内气的运行;或者反之,只有内气的运行,没有动作的螺旋缠绕,这两者都是不符合陈鑫的缠丝原理的。
“缠丝”,一定是内气的运行和外形动作的旋转结合起来的运动形式。
关于外形动作的缠丝,陈鑫讲了很多种形式,比如大缠、小缠,顺缠、逆缠,里缠、外缠,进缠、退缠等等,大致有十二三种,比较复杂,这是必须练过陈鑫的拳架的人才能搞清楚。我是门外汉,对此就不多谈了。
另外,我们要注意一点,陈鑫讲述缠丝,也是要求“用意不用力”的,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的太极拳流派是相一致的。
这种缠丝,不仅仅是为了技击,当然,首先是为了技击,通过缠丝,能够运劲、化劲、发劲,更重要的是这种缠丝练习,对养生也是有益的。
陈鑫在论述缠丝时,还说了肩、肘、腕、胯的大的缠丝圈和一些小关节的缠丝。这是具体的练习方法,我是不了解的,我只是根据陈鑫老先生的著作,谈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再说说抽丝。武禹襄说:“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这是描述太极拳在运劲的过程中的状态。“抽丝”这个形容词,是从北方农村纺纱织布这一劳动过程中引发来的。
妇女在纺纱时,一手旋转纺纱锭子,把棉纱缠在锭子上,另一只手拿着棉花,让棉丝线从棉花中抽出来。这种抽丝纺线,动作是非常轻柔的、细致的、均匀的,否则,棉丝就会断掉。
武禹襄大概是从这一劳动过程中体悟出了太极拳运劲的特点,要求太极拳的动作劲力轻柔、细腻,连绵不断。关于“运劲如抽丝”,有几个要点。一是不要有凸凹处,不要有断续处,不要有缺陷处;二是进退需要有转换,往复需要有折叠。
总之,劲力要连续不断,不仅外形动作不能间断,意气上也不能间断,练拳时要一气贯串,连绵不断,节节贯串;要“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发劲的原理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等。
我认为,这些太极拳的练习要求都和“运劲如抽丝”这一太极拳运劲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而言之,武禹襄先生说的“抽丝”也好,陈鑫先生说的“缠丝”也罢,都反映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同时也说明,武禹襄练习的太极拳和陈鑫练习的太极拳,各自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他们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我认为,这两家的拳论都是指导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我们要深入研究“抽丝”和“缠丝”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练拳实践,指导我们的推手练习,指导我们的养生保健。
对这两家拳论,我们不要厚此薄彼,都要认真研究,结合自己的练拳实践,体悟太极拳的真谛。“缠丝”和“抽丝”,是过去的太极拳前辈根据自己的练拳实践总结出来的,都是内气和外形动作结合产生的一种劲力体会,都是他们练拳经验的结晶。
研究、继承这些经典拳论,无疑对我们现代人的练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们提高太极拳水平也是有益的。
武式太极拳的简介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
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
常练武式太极拳,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祛除生理疾病”,对治疗疲劳综合症和慢性病有显著效果。
武式太极拳拳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极拳术,尤其适合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养身、强身、修身。
武禹襄、李亦畲一个是禀贡生,一个是举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不会仅仅是因为穿长袍就把拳架变小。清、民国时穿长袍打拳的老先生太多了,他们打拳时也未必就一定穿长袍啊。关键是他们经过长时间反复研究、体会、实验、比较、揣摩后悟出了紧凑的好处,点透了就是练“竖劲”。
武式太极拳的四大特点
一、 拳架小七紧凑
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
武禹襄祖师早年随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到赵堡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归里后,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于对敌应用,蹦跳蹿跃,贴身近打,发力快如闪电、用劲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快速、身法有刚有柔。此拳法充分发挥了武式太极拳的文武兼备之特点,但由于古时思想观念和社会时代背景等种种原因,此套拳法只在永年广府西街武(李)氏家族门内传承。
现在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笔者于武术杂志上刊出了部分内容。2004年出版《武式太极拳秘笈》一书著有二路炮捶。
另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录制的《中华武藏》系列大型电视教学片,其内容包括:基础内桩功、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陇西氏太极刀、陇西氏太极剑、刀剑对练、一路十三杆、二路十三杆、一路二路对练杆、四杆对练、四刀对练、摈杆、通杆、摔杆、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等十八种套路20张光碟(中英文版)已公布于世,以期武李氏太极拳系列套路能发扬广大。
二、重内不重外
武式太极拳尤其是永年广武(李)氏家传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中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
棚捋挤按四法融于筋骨之内,用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气势宏大,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练习武式太极拳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骨肉之灵劲等等,这些说明了武式太极拳更重视内涵修养。
三、步法灵活多变
步法在练习拳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武式太极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实用性较强。在步法上,除了包括普及太极拳中常用的弓步、马步、丁步、虚步、扑步五种步型和退、进、横跨三种步法处尚有叉步、后虚步、下势步、横裆步、三七步等步型和扣步、摆步、碾步、践步、跨步、引进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脚、起脚、踢脚、十字摆莲脚、二起脚等脚法。
上述种种步法皆以丁八步为主,也可称“不丁不八步”,两脚前后沿线为60 度左右,每一动作所迈出步都是以脚跟先着地,脚尖翘起,以后脚跟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随后前脚掌慢慢踏平,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步退步都要以虚腿的脚尖点地。
虚实变化在脚跟,每一转以实腿脚跟为轴虚实变化,两脚间的距离在进步与退步定势之后,应保持有一脚的距离,步法必须虚实分明。
后脚定势后是推动身体发力的主根,不可随意挪动,更不可离地,前脚是调节人体运动的方向和角度。身体调正两脚在定步后不可在一条直线上。始终保持自身重心平稳变化。
四、注重理论
注重太极拳理论总结。除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太极拳概要图”等拳论外,现其他创新各派的太极拳著作理论无超越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的(敷、盖、对、吞)和第二代宗师李亦畲的(擎、引、松、放)经典著作的概括性的。
说明前辈文化水准武功境界已达到上乘。所以说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再如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公锦藩恩师集毕生精力著有《悔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善》,《掘遗缀初》四本拳谱。
并经常叮嘱我们学习武式太极拳要把它当成一种传统文化来学习,读书志在圣贤、学拳志在苦练。要用心揣摩,善写练功笔记总结成文,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
看了“武式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文章的人还看了:
3.太极拳绝活缠丝功
6.太极拳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