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太极宗师全佑介绍_练习吴式太极拳

太极宗师全佑介绍_练习吴式太极拳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宗师全佑介绍_练习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是由一位太极宗师全佑流传下来的。那么,下面学习啦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关于太极宗师全佑先生的个人简介以及和吴式太极拳的渊源。

  太极宗师全佑个人简介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为吴式太极拳(又称吴家太极拳)的奠基者(始祖)。

  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奉杨露禅之命拜次子班侯为师(因杨露禅的弟子多为王公贵族,全佑身份低微故命其拜在杨班後门下),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 称著京城。

  徒有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江湖轶事

  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交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 “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全佑与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弟子: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李秉慈、柳恩久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后从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的拳架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人,为人十分厚道。尊师重教。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当时众人皆希望王老创“王氏太极拳”。但是王茂斋宗师却说,我从学与全佑,要创也是 吴式太极拳。于是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吴式太极拳“南吴北王”。

  吴式太极拳特征

  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

  (一)中正

  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需要身体姿势端正到位。

  (二)安舒

  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

  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的“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

  (四)圆活

  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

  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

  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

  圆活的评判标准:

  1.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3.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这三个阶段是必须跨越的,否则,就无法谈及圆活。

  体用问题

  作为武术,太极拳必然要涉及体、用两个方面。《十三势歌》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个定义是非常准确的,充分说明体与用的表里关系。实际体与用均有表里两重意义。简单地说,即为“蓄劲与发劲”的关系。“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是蓄劲的过程;“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是发劲的过程。

  我们先讨论“体”,基础是“盘架”:

  1.盘架“表”的体现,即形于外的。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盘架必须遵守的法则,即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功能是强健筋骨,调和气血,神舒体净。其目的就是本身的修为和功力的较量。

  2.盘架“里”的体现,即行于内的。即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明心见性,固精提神。

  练太极拳讲究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用法则尽。这里所说的“气”是指“努气”。“法”则指主观的、不合规矩的陋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没法。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无法则是指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

  问题归纳

  1.必须注意阴阳消长与动静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虚实的变化。动静互变而无迟滞之弊”。

  2.始终要保持中正、安舒的原则,所谓“立如平准,动如车轮”。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犯“双重”的弊病。关键必须时刻注意“顶头悬”。

  3.必须注意气的运行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又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所以在练拳时,呼吸必须均匀,深长,频率要一致。

  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验来评价太极拳,应是最好的“有氧运动。”

  关于“用”的方面,作为技,太极拳有其独到之处。就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具体地说,就是“十三势”的应用。

  如何理解“四两拨千斤”?实际上就是“杠杆定律”。太极拳之应敌,不接触对方之重点,而移动其支点,使其失去重心。举例来说,在推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劲”。劲的应用即是在力与力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换句术语来说,也就是“听劲”。

  “劲”的应用方法,也就是《打手歌》中讲的“粘连黏随不丢顶”。我不认为刚劲是太极拳主劲,刚劲是一个个性的表现。无欲则刚,柔才是太极的主导。

  劲在物体上找到一个支持点,就足以支持和抗衡其他力量。但力与力之间不能有间隔,有了间隔就有了空隙,无法利用其巨大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理论中所讲的“断”。断是练太极拳的大忌。所以《太极拳论》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劲的建立重要的就是“顶头悬(虚领顶劲)和充实丹田气”。属于内在的修为。外在的则是“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总之,劲是蕴之于内的修为。所谓“专主一方,支撑八面”。这种修为必须有牢固的基础。

  推手是太极拳在“用”的方面一个独特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它是一种高级艺术,我们通常称之谓“太极拳问答”。也就是通过推手来体验二者之间的功力,其具有非常独到的实用价值。学者必须努力下功夫,才能体会它的真谛。

练习吴式太极拳相关文章:

1.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2.吴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3.吴式太极拳的几种基本步法

4.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

5.太极拳的五种练法

6.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

7.太极拳的整劲和寸劲的练习技巧

102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