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运动员赛前造成让不良心理的原因与预防论文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常见的赛前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过度紧张、焦虑、盲目自信以及消极冷漠等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的出现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射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射击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的成因与预防论文,欢迎阅读。
射击运动员赛前造成让不良心理的原因与预防论文
射击运动是一项以静力性工作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参加射击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必须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够确保理想运动成绩的取得。然而要保持良好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技心理状态,否则,一旦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射击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的成因以及预防策略等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射击运动员赛前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射击运动员常见赛前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常见的赛前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过度紧张、焦虑、盲目自信以及消极冷漠等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的出现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射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而之所以射击运动员会在赛前出现以上几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据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比赛动机层面的障碍。射击运动员的比赛动机是影响运动员比赛心理和比赛行为的内在因素,如果运动员的比赛动机出现障碍必然会影响到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保持。具体到射击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而言,容易引发射击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比赛动机障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比赛动机的水平过高。如果运动员比赛动机的水平过高,往往会使得运动员在赛前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之中,无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的问题;二是,比赛动机的水平过低。如果射击运动员的比赛动机水平过低,运动员对比赛的积极性也就相应的比较低,极易出现赛前消极冷漠等不良心理问题。
其次是,比赛情绪层面的障碍。比赛情绪层面的障碍也是造成射击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射击运动员的比赛积极性,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充分发挥,但是过度紧张或者是过度焦虑则属于运动员比赛情绪方面的障碍,不但不利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还往往会对射击运动员射击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造成消极不利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理想比赛成绩的取得。
最后是,信心激活层面的障碍。在比赛开始之前,适当的信心激活能够让射击运动员保持良好的斗志和自信心,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出现了信心激活障碍则极易导致赛前不良心理问题,例如:信心激活的水平过高,则容易让射击运动员出现盲目自信的赛前不良心理状态;而如果信心激活的水平过低,则容易让运动员出现消极淡漠或者是自我放弃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对竞技水平的发挥同样也具有消极不利的影响。
二、射击运动员常见赛前不良心理的预防策略
在分析了射击运动员常见赛前不良心理的成因之后,为了尽可能降低射击运动员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几率,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射击运动员常见赛前不良心理的预防策略:
首先,要注意帮助运动员确定适宜的比赛目标。比赛目标设置的是否科学是影响射击运动员比赛动机激发水平的关键。因此,为了避免运动员出现比赛动机障碍,引发赛前不良心理问题,教练员在赛前一定要注意帮助运动员确定适宜的比赛目标。而要确保比赛目标设置的适宜性一方面应注意比赛目标设置的具体性,要具体到运动员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这样往往更有助于运动员比赛动机的激发,切忌过于笼统模糊;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比赛目标设置的现实性,切忌脱离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水平,提出过高、过不切实际的比赛目标,影响运动员的比赛积极性。
其次,要注意引导运动员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比赛开始之前,教练员应在仔细观察全面了解运动员情绪状态的基础上,通过灵活运用表象训练法、呼吸调节法、自我暗示法等心理调节方法帮助运动员将自己的心理情绪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以此来降低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最后,要注意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比赛自信心。在比赛开始之前,教练员应引导运动员对本次比赛的比赛形势、对手的运动水平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一方面通过分析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以提高运动员比赛的信心和斗志;另一方面也要让运动员明白自己的不足,切忌盲目自信等问题的出现。而且在针对比赛形势和比赛对手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教练员和运动员还要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比赛策略,让运动员做到有备无患,在树立了正确的比赛自信心的基础上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将要到来的比赛。
参考文献:
[1] 邹军.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心理准备的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1).
[2] 卜丹冉,韩哲.心理韧性训练对射击运动员表现提高的影响——一项个案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