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拳击(英文:boxing;pugilism,法文:Boxe)是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运动项目。它既有业余的(也称奥运拳击),也有职业的商业比赛。比赛的目标是要比对方获得更多的分以战胜对方或者将对方打倒而结束比赛。与此同时比赛者要力图避开对方的打击。 拳击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就有许多有关拳击的记载。在古代奥运中,拳击运动就已经是比赛项目之一。到第三届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现代夏季奥运会,男子拳击正式被列入比赛项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在中国,原本是没有职业拳击的,但近几年却发展迅猛,越来越被观众所接受,至于原因,我们就要从现代拳击的发源慢慢寻找。
现代拳击始于英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雅典召开的时候,组织者认为拳击运动太危险取消了这个项目。直到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第3届奥运会,拳击才被列入比赛项目。不过拳击在奥运会的确命运多舛,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该项目曾因瑞典国家法律禁止拳击运动而被取消。
自1920年奥运会之后,拳击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才确立下来,
从此以后,奥运规则的拳击称之为业余拳击(Amateur Boxing),拳手需要带上头盔,穿上背心,带上拳峰厚实的手套,积分规则也由点数为主,在不算K.O的情况下,例如一回合中小明有效的打中了小强18拳,就记18点,比赛结束后统计每回合的分数,扣掉犯规扣除的分数,谁的总分最高谁就是胜者。
不要小看计分规则对运动体系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业余拳击与职业拳击中最大的不同,穿不穿背心带不带头盔不重要,狼伪装成猫也终究是狼,在打分制的规则背景下,业余拳手的技术风格特点也以轻快的快速得点为主,小明可以趁小强不备的时候刷刷刷的点了小强三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跑掉,继续和小强打游击,这样倒是符合奥运精神了,但这也是奥运拳击的粉丝群体始终上不去的原因,因为相对真刀实枪一心放倒对手的职业拳击比赛,奥运拳击确实很难有看点,观众如果是为了看谁点的快不如去看击剑,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以干掉对手为目的的拳击赛纯属耍流氓。
再说到职业拳击(Professional Boxing)的风格特点,职业拳击选用扣分制规则,在不算K.O的情况下,裁判才不管你打中了对手多少拳,只看谁挨到的重拳最多,例如小明继续游击战术打击小强,一回合中小明蜻蜓点水般刷刷刷打到了小强几十拳,小强不为所动,一边晃头躲闪一边紧逼,在回合快结束的时候,瞅准机会,两个重拳下来打的小明一个踉跄,眼睛直接被打肿,裁判们分析了下双方的有效重击和受伤情况给小明扣了一分,于是此回合小强10分,小明9分。
从业余拳手的转型来看中国职业拳击的发展
当然,小编只是片面的开了个玩笑,也还是有不少职业拳手结束比赛时候脸上是干干净净的,但相对来说,职业拳击的受伤率比业余拳击要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很多拳手都清楚观众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在十几岁就开始训练,以业余赛做为生涯的开始,但从没做为终点,像穆罕默德·阿里、迈克·泰森、佛洛伊德·梅威瑟、到现在深受拳迷喜爱的3G(戈洛夫金)他们有过奥运比赛的经历,并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最终都投入到了职业拳击的大军,那里是一个拳手最终的圣地,也是向拳迷证明自己实力的最好的试金石。
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拳击是外来运动,但在某些层面上,却与中华民族的尚武文化密不可分,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志气,代代传承的习武风气并没有在文化动荡中销声匿迹,这几年主页君在不同地区参加过大大小小不少职业赛,无论是在民风彪悍的云贵川还是在盛产文人与商人的江浙沪,观众对于打出漂亮一击的拳手从不吝啬掌声。
所以近几年来职业拳击在国内迅猛的发展对于主页君来说并没有觉得是件大惊小怪的事情,民族血性在复兴,而职业拳击是一剂最好的药引。
很多人问过主页君职业与业余孰优孰劣的区别,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技术角度,运动员需要运用好规则,全力以赴的赢得比赛,所以无论是职业拳王还是奥运冠军都应该得到键盘侠的尊重,但在文化认同上,主页君个人肯定是喜欢职业拳击的。
从80年代中国在举国体制的情况下开展业余拳击运动以来,已经经历了至少两代拳击人的努力,我们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拳击奥运冠军,而现在,也是我们要在职业拳坛上证明自己的最好的时机。
如今,很多在曾在业余拳坛夺得过不错成绩的拳手越来越多选择进入职业拳坛,这是个好兆头,但也是一件坏事情,一个拳手在业余拳击中磨练多年技术风格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所以主页君在看最近国内的职业赛的时候,有些比赛常常给人一种看全国锦标赛的即视感。
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转型够快的拳手就能快速的赢得观众的认可,例如邹市明虽然在第一场职业赛的时候收到一片嘘声,但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一场比一场职业风格更为明显,无论成绩如何,他最终确实凭借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不少圈内关注者的尊重,而且给更多打算进入职业拳击的业余拳手起到了带头作用,不过由于进入职业拳击的年龄较大,如今已经35岁的他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这样也给后起之秀腾出了更多的关注度,例如如今在WBO排名赛中步步高升的徐雀。
从业余转向职业,其实最大的阻碍并不一定是技术风格的转变,而是对主流职业拳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决定了拳手是否能走的更远,业余拳击中本来观众就不多,所以很多拳手没有想过自己的风格是否能被主流拳击文化接受,这在职业拳击中是致命的,例如梅威瑟虽然从无败绩,但因为进攻消极的打法被很多拳迷不齿,而站在对面的帕奎奥输过,也被K.O过,世纪大战中也没能赢得梅威瑟,但口碑却一向比梅威瑟要好上不少。
如果拳击运动是如此肤浅的话,主页君也不会花这么长的篇幅来讲自己所认知的拳击文化,“勇”只是作为一个拳手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所以在作为中国职业拳击萌芽期转型的拳手,徐雀并不只是像自己肩膀上纹的那个“勇”字一样只懂拼命的打拳,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一步步从对手手中赢得比赛胜利的同时赢得一个拳手应有的尊严,这是一个有谋略的勇士。
很多人问过主页君如何评价拳击运动,在十几年的拳击道路上经历过业余拳手、职业拳手、教练和裁判的身份转变,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拳击,那就是“知行合一”。
在开始拳赛之前拳手需要有深厚的技战术知识储备,逻辑条理分明,理性,对对手风格与技术特点预测精准,战术制定缜密,所以很多优秀的拳手即使退役多年,也能够通过对拳手的风格与技术做出相对比赛结果预判,这就是所谓的“知”
而执行就是在役拳手必须面对的磨练,执行的时候需要冷静,果断,根据情况及时变化,精准的击打位置,速度与爆发力并存,在耐力消耗严重的时候还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并在最终能够击败对手,这是对拳击精神最好的注脚。
如果再问到拳击运动中最迷人的是什么,那应该是“突破”
让一个人去做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难,做不擅长的事情才困难,而优秀的拳手就经常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如果我们两个要比赛了,你知道我善用左手,于是制定出对付我特点的战术,而我想要赢得比赛就要赢得一个了解自己的对手,在你不了解的地方去击破你,这就是一个真正优秀拳手所应该具备的突破和改变能力
在对突破的理解上,徐雀在最近一场的比赛中的作为又让人眼前一亮,四回合的比赛中他开始稳扎稳打,不求快,只求稳,抓住机会毫不手软,也绝不做无意义的动作,一场比赛下来打的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如果将“狂热”作为对他曾经的评价,那么如今称之为“冷静”就更为合适,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拳手对“突破”的诠释。
我们在起步时间上离职业拳击强国还相差甚远,虽然相比于35岁的邹市明,26岁的徐雀其实也不算年轻,因为17岁的拳手已经开始打排名赛了,不得不说,这是时代带给他们的红利,也是使命。
但相信在更多像徐雀这样的拳手努力之后,终究我们会有追赶上的一天,因为每一代成功的拳手背后都有前一代拳手也就是现任教练的努力,若干年后他如果也成为了一个职业教练,那么今天在拳台上所磨练出来的能力也是绝对的优势,这就是拳击文化的传承。就像主页君虽然现在不打拳了,但对拳击的热爱从未减少过,如今一直致力于做出更好的内容为拳迷服务,这也是拳击文化永远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