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时脚跟着地还是脚尖着地
跑步姿势一直以来都是跑友们颇为关注的话题,而一谈到跑姿,往往就离不开脚步着地方式的讨论。对于前脚掌落地和后脚掌落地这两种落地技术,各有各的支持者。从目前比较流行的角度来说,认为后脚掌落地不利于缓震,支持前脚掌的较多。
前脚掌?后脚跟?哪种着地方式适合我?有最佳着地方式吗?跑步着地的方式真的那么重要吗?跑步着地方式的关键是什么呢?如果你依然对上述的问题感到困惑,今天咚妞就来为你好好解答一番吧~
使用前脚掌跑法时,前脚掌部分略微先落地,随后脚后跟也落地,需要注意的是,脚后跟落地的时候,身体重心仍然是压在前脚掌部分的。前脚掌落地时,最先着地的是前脚掌外侧,然后迅速过渡到前脚掌内侧和脚跟。任何着地的过程都会有一个内旋的动作。
大家千万不要把前脚掌落地技术,理解为翘着脚尖跑,脚后跟不落地。这样的跑法会造成小腿肌肉过度紧张,同时乳酸堆积也很快,如果强行用这种错误的认识来学习前掌跑法的话,时间一久很容易会诱发跟腱炎、足底筋膜炎、小腿胫骨应力综合征。
优点:
用前脚掌跑法跑步速度较快,更符合人体力学。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来说,前脚掌着地是最适合人类的跑法。该跑法能充分利用跟腱。跟腱就是脚后跟和小腿中间那条粗粗的“筋”,它能在你跑步过程中像弹簧一样帮助你。
能力要求:
没有一定的速度,你是hold不住这种跑法的。当你跑步速度过慢时,跟腱的弹力都释放完了,你的脚还没离地的话,那就白白浪费跟腱的弹力了。而且,这种前脚掌跑法对小腿力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全脚掌着地其实是一种介于前脚掌和脚跟着地的一种着地的方式。全脚掌落地在腾空的时候,在姿态看上去很像后脚跟落地,但是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是整个脚掌的外侧一同落地的,或者前后基本上同时触地,之后就发生内旋,这样可以减少压强,也降低了一部分冲击力。
全脚掌着地也不能想当然的理解成就是整个脚底面一起着地。实际上,全脚掌跑法是全脚掌的外侧先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内侧着地。
优点:
全脚掌跑法是最不容易受伤的跑法。因为全脚掌着地时,触地面积更大,所以地面对脚造成的压强更小。如果你在比赛中遇到了小伤痛,可以尝试换成这种跑法,并减小步幅,这样能有效缓解疼痛。
能力要求:
全脚掌跑法相对于前脚掌跑法,对跑者能力要求有所降低。全脚掌配合小步快跑能在保证不掉速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受伤的可能性。而这种跑法,就是最适合亚洲马拉松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所谓后脚跟着地跑法,就是在跑步中,脚首先着地的部位是脚后跟,然后过渡至前脚掌,通过内旋,蹬地,完成一个步态周期。
跑步时,到底该脚跟着地还是脚尖着地?最不易受伤的跑法是
优点:
使用脚后跟跑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力。这种跑法比较适合能力较弱的新手。脚后跟着地不但可以减缓冲击力,还能借助大腿的肌肉力量,节省体能,保护脚踝等部位。
能力要求:
整个过程中,小腿几乎不发力,而且跑步速度也比较慢,所以该跑法对能力的要求自然是最低的。不过脚后跟跑法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加重膝盖、髋关节以及脊椎承受的缓冲力,可能会导致骨膜炎、腿部关节等伤病。
脚掌落地和脚跟落地有什么特点?
前掌着地可以缓解地面对膝关节、髋关节的冲击,快速的短跑都是采用前脚掌着地。但是这种落地方式对小腿肌肉群、脚踝、足弓等部位要求比较高,需要做专门的训练。
脚后跟着地法的跑法目前争议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跑法无可取之处。一般认为,在技术动作不正确的情况下,就像用脚后跟持续进行跳跃,膝盖和髋关节会承受较大的冲击,非常容易受伤。
但是,如果能够正确掌握后脚掌过渡到前脚掌的技术,就能化解大部分冲击力。现代跑鞋很多都是后跟厚度大于前掌,后跟着地过渡到前脚掌就成了最舒服的一种姿势,所以在普通跑者中后脚跟落地还是非常常见的。
其实,没有十全十美的落地技术,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没有绝对意义上最好的技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大多是采用前脚掌落地后迅速切换全脚掌的混合跑法。而普通跑步爱好者一般都是后脚跟着地,或后脚跟着地过渡到前脚掌的跑法。
对于普通跑步爱好者来说,不必过分在意自己是哪种落地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跑姿。前掌跑法较依赖小腿肌肉、脚踝韧带、髋部肌肉。后脚掌跑法则侧重调动胫骨前肌、膝盖附近肌肉及韧带。
无论哪种跑法,身体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不会因为跑姿的不同而不同,只是受力肌肉不同罢了,平衡锻炼各部位的肌肉才是王道。无论采用哪种跑姿,关键是落地要轻缓,而不是重重地砸向地面。有些跑友跑步的时候落地声很重,就要注意了,你的关节承受了很大的冲击力,长此以往很容易受伤。